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正文
引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转为“能力培养”构建高效化的数学课堂,并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特点,使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多元化教学”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展现了数学的魅力和价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想法和创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实现了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激发,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在运算中经常出错。同时,对于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的理解不够深入,也使得学生难以在解题时灵活运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影响了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更阻碍了他们理解和解决复杂数学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学习方法单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单一也非常常见,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过分依赖死记硬背或机械重复的学习方式,学生无法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数学,忽视了对知识理解、应用和创新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法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所下降。
(三)数学应用能力弱
数学是一门需要实践操作的学科,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实际应用场景的结合,使得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顺利掌握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间接导致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三、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改变传统观念,激活教学合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和机械记忆,这就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遭到了忽视。而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教师要激活教学合力,即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形成协同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教师还需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网络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另外,在激活教学合力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组织小组活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学生使用不同形状的卡片拼接成一定的面积,或者让他们测量教室或家中的某个区域的面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通过亲身实践来巩固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将面积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激活教学合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引入生活教育,巩固学习效果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引入生活教育,以巩固学习效果。将数学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变得生动而具有实际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更自然、更有趣的环境中学习数学,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当数学知识被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下时,学生可以轻易看到其实际应用的价值,进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强了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另外,在将不同的数学知识点融入到同一个生活场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和应用所学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负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负数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负数的意义和应用。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温度计,理解温度下降可以用负数来表示;或者通过让学生记录家庭预算,认识到支出超过收入时形成的负数表示债务。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知负数的存在,并学会运用负数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将负数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学生还能更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运用情景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或创设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运用情景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还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景,如让学生想象家中的一块玻璃窗、一张书桌或一个相框等长方形的物品,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物品的周长。这样的情景设置能够立即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有趣的情景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利用身边的物品(如绳子、尺子等)实际测量长方形的周长,并记录下测量结果。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周长的概念,并学会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自身的学习效率和数学应用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用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丰富的数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另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而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动画、图表等形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展示,使其“具象化”,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三维动画展示圆柱体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动态的视角观察圆柱体的结构,理解其由底面、侧面和顶面构成的几何形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加深对圆柱体结构特征的认识。并通过互动式的计算工具,引导学生亲手操作,计算不同尺寸的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从而巩固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提供即时反馈,帮助学生纠正计算中的错误,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到圆柱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引导其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以此让学生理解圆柱体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升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探索适合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真正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教学要求,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俊鸿.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求知导刊,2023,(20):53-55.
[2]徐鸿华.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7):154-156.
[3]刘虹.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科幻画报,2022,(10):225-226.
[4]符春秀,聂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析[J].教师博览,2022,(18):7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