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正文
引言
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地健全与发展,在新的《新课标》的出台与实施下,对小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新的《新课标》规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以课程教学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德育教育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语文课堂上,要把道德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中,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语文教材中也或多或少地提到了这一点,因此,作为一名老师,既要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道德品质,又要通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1]。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一)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德育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语文教学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德育则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和目标。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感悟优秀文化传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提高情感情操,培养判断力和行为规范。同时,语文教学也为实施德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解读文学作品、诵读经典诗词、进行语言表达等活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密切,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德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德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德育,学生能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情感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促进心灵成长和全面发展。德育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关爱社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公民[2]。
(三)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必要的,因为语文作为传承和表达人类文化、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不仅需要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德育的渗透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展开,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德、情感与人际关系等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同时,在语文课堂上注重言传身教,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文学作品的选择与引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之一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选择与引导。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富有道德内涵、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如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哲理、品味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通过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计和主题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审美情趣和情感态度,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上,教师选择了《小红帽》这个经典故事进行阅读和讨论。通过讲述小红帽的善良、勇敢和聪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助人为乐、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帮助他人、保护自己,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自省能力[3]。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德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
(二)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
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德育渗透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在言谈举止中展现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以身作则地影响学生。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在解决问题时要冷静客观、公平公正,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处理问题的态度。同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督促、鼓励与引导,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要及时指出并耐心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律与责任感。通过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念,是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4]。
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上,学生们正在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老鼠嫁女》,这个故事讲述了老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教师讲解故事的同时,结合故事人物的品质与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勇敢、智慧、和善等价值。而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展示了尊重、耐心和公正的态度,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耐心引导学生指出错误。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深入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引导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引导至关重要。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式提问、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德、情感与价值观等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与行为习惯。教师还应该以身作则,展示出敦厚诚实、友善待人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分析人物形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内在的道德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一堂小学语文课上,教师选择了一首优秀的古诗《将进酒》进行解析和讲解。通过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人对友谊、人生、梦想等话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在讨论中,教师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尊重不同观点,促进学生的团结合作和情感交流。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格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引领[5]。
(四)课外活动与德育培养
课外活动是德育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艺表演等,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社会价值观。此外,学校也可以开展主题讲座、德育训练营等活动,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例如:学校组织了一次“关爱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主题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校园附近的公园进行垃圾清理,并学习了关于环保的知识和意识。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并意识到每个人的小举动都能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同时,活动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道德情感的力量,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6]。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通过课文内容传递正面价值观
通过课文内容传递正面价值观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德育途径。教师可以选择蕴含正面情感和品德的课文,如感恩、友爱、勇敢等主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这些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实践。通过课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学生可以模仿和学习其中的正面品质,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助于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和道德观。因此,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其中蕴含的正面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通过教育课程中的多元化活动和案例分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正面的品德行为,如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还能够在实践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各种道德困境,并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道路。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学生的品德修养将得到有效地提升,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通过作文、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通过作文、阅读等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让他们学会用文字记录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同时,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情感体验,拓展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同情心和包容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将得到有效地培养,使其在情感表达和态度塑造方面有所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挑战。
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正面价值观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品德修养活动、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等方式,将德育理念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这种渗透,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和道德观,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们不可或缺的任务,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铺平道路,让他们成为有品德、有情感、有态度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覃海波.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少年写作, 2021(12):2.
[2]李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9(6):105-106.
[3]李亚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127.
[4]袁乐.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下),2018(8):36-37.
[5]陈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118+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