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材中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内容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写景抒情散文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较大,其意蕴丰富,语言优美,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诚然,这类散文能为课堂的构建提供丰富的资源,但也正由于此,教师容易陷入教学内容难确立的困境。基于此,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以期为一线教师在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内容确立方面提供一些思路。
一、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基础
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两类。本体性教学内容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包括语文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这是最能凸显语文课程任务,体现语文课程本质的部分。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则包括情感、态度、审美等方面的学习。
语文教学要注重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机身,以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为机翼。不少老师都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本体性知识的重要性,指出本体性知识是学科教学的保障,强调本体性知识是后续思维训练的基石。而散文这种文体,相较于诗歌、小说有其独特之处,即“形散而神不散”,以感情的红线串起整篇文章,是诗人个体精神的再现。其中,写景抒情散文则更为特殊化,在情景关系上也就有更多值得探究的空间,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写景抒情散文优秀篇目众多,例如:《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在学习这些散文时,不能空泛地强调非本体性内容,一味重视思维能力训练和情感与价值观的输出,而忽略了作者精妙的言语表达,让学生失去了积累言语经验的机会,而是应该在本体性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以非本体性知识为课堂增加活力。
(一)领悟字句之美
写景抒情散文往往能塑造美的意境,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而这种意境的生成首先就来自于作者在写作时的字斟句酌,例如在朱自清的《春》当中,作者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来写春草生长的景观,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精选“偷偷地”“钻”这样的字词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那股劲,巧妙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作者这样写就为无情感、无意识的小草赋予了生命意识。可以看到,用词准确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一段文字的表达效果,成为一篇文章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由上可知,写景抒情散文字句优美,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因此在写景抒情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帮助学生建构言语经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二)训练思维能力
本体性知识作为散文教学的基石,不少学者都强调了其重要性。但是课堂若只有本体性知识,便会显得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对于散文教学,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来说,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选择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关注到语言、审美、文化层面,更要把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在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加入思维能力训练。在确定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内容时,不能一味停留于字词赏析,更要帮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由低阶走向高阶。
总之,在初中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辅以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带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关注文本个性
散文有其特性,正如郑逸农所言:“离作家的心灵世界最接近的文体就是散文,散文中表现出的个性化是很明显的,表现在作家选取个性化的内容,表达具有个性的思想情感和价值态度。”散文中蕴含性灵,书写着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每一篇散文中都渗入一个“我”的情感与认知,有各不相同的情绪感染。在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置身于独特景观中,其所思所想自成天地,自然有其个性化的表达。
例如在宗璞散文《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受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的影响,感悟到生命长河无止境,放下心中的焦虑与疑惑,在这篇文章中,处处充满花与人的别样“对话”,人与“花”形成了合二为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有教师在执教此文时,过分关注文本提到的“生死迷”、“手足情”,以宗璞个人及小弟的人生经历来解析文本,学生没有多余的空间去感受紫藤萝氤氲的美好与生命力,只是跟着老师听故事。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拆解文本个性,不尊重文本特征。
因此,在选择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把握的文本特征,同时又不忽略一个文本的个性。
(一)把散文教成散文
把散文教成散文,意为散文有其独特的文本特征,必须关注散文的情感特征,不能模糊了文体特征,在散文中一味分析人物形象、意象等内容,把散文教成小说或者别的文体。就写景抒情散文而言,必须重视散文中展现出的情景关系,重视作者在景、物、事、人上寄托的独特思想感情,把“表现作家个体的真情实感”放在首要位置。
有别于小说、诗歌这些有大量想象与虚构空间的作品,散文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它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就要求我们关注作者有创造性的表达、流露真情实感的语句,找到打开散文情感的钥匙。在课文《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在一开头就写到:“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一株盛开的藤萝吸引了作者,作者对花的情感也蕴含在“盛开”之中,用了大量的心思去描写“花开”的美好,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就要把重心放在探究作者如何描写藤萝上,帮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手法,在阅读鉴赏中引领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二)尊重每个文本的个性
散文涉及的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做选择时有所取舍,否则就容易造成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按模板讲散文,比如讲写景抒情散文就全都按照作家经历、写作背景、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分析文本、归纳艺术特色和思想主题的流程。这样教学,既忽略了散文的文体特征,又抹杀了单个文本的活力,淡化了散文的教学价值,缺乏整合与聚焦的空间,不能帮助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不同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写景上可能独具特色,有的可能借景抒情,也有的融情于景,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工作时,要关注到每个文本的独特之处,唤醒文本生命力,把每篇散文的独特价值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每篇散文都有其独特而不可代替的一面,尊重文本个性就要求教师积极发现文本中的不同、矛盾点、闪光处,并呈现在课堂上。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在描述景物时用了很多个“小”字,小山、小竹篮、小雪、小水墨画,在这些“小”当中,隐含的是作者对于济南这个城市的喜爱与温情。这是文本别出心裁的一点,可以用于呈现出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景物描写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习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方法
初中生对于写景抒情散文的学习还是比较陌生,基础知识并不牢固,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能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但是,在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学习一定的阅读方法,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一)创设阅读情境
散文的学习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感知文本情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而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散文教学,学生看到的是深奥难懂的文字,与作者之间始终隔着一堵厚厚的墙,很难真切地感知文本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冲动和自觉。
写景抒情散文课堂有着天然的情境创设优势,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利用文字、图片或多媒体等方式再现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训练听说读写能力。但也要注意,情境创设的意义在于填补学生的想象空白,以期更好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切忌乱用情境创设,导致学生的关注重心偏离文本。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语文课程要保护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情感更充沛。写景抒情散文主要通过景物的描写来反应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在品析语言的过程中分析景物,进而领会作者寄托在景物中的情感。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创造力,不能以长篇大论的讲授代替学生的“学”,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散文营造的独特空间。
(三)帮助学生掌握阅读鉴赏方法
在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常通过各种写作手法让所描写之景物更美好,让寄托之感情更真挚,所以在鉴赏感情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鉴赏方法,才能更好地剖开文本面纱,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比如在知道景物描写特点之后,要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即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结合鉴赏分析,让学生明确这样写的好处,并学会灵活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增强行文感染力。
总之,在确定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内容时,必须根据文本特点,遵循特定的规律和方法,避免教学内容确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