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教学原则对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的启示
摘要
关键词
《学记》;教学原则;启示
正文
《学记》是《礼记》当中的名篇,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却详尽地论述了一系列教育问题,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作为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学记》集中阐述了教育的理论、制度、原则等内容,揭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集中阐述《学记》当中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豫时孙摩、藏息相辅四项教学原则,并结合语文教学现状,谈一谈这些教学原则的启发作用。
一、教学相长原则
(一)内涵
《学记》有言:“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意为,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品尝便不能了解它的美味;即使有至深的道理,不去钻研就无法领略它的奥妙。因此,只有真正投入学习与实践,才能明确自身的不足,进而更严格地要求自我,并学会追求更高的目标。
东汉郑玄在解释“教学相长”的原则时,认为:“言学人乃益己之学半。”即教习他人也有利于自己的进步。这也启示我们,“教”与“学”不能分离,相辅相成,二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构建“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师在“教”的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实现“学”。
(二)如何构建“教学相长”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教学当中,一定要创设“教学相长”的语文课堂,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帮助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以下几点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教学相长”的原则: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22年版课程标准”)共提出九条语文课程“总目标”,其中,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语文教学工作要改正传统课堂“满堂灌”的现象,转变教学模式,追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在传授知识时,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并且能为他们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教师应该为他们留足思维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的过程当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引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
(2)“随学定教”,追求民主化的语文教学
“随学定教”的含义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实际学情、心理情感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且恰当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对应的教学方法。“随学定教”不仅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更体现着教育的民主与平等性。只有让学生真实的“学”发生,“教”的工作才有意义。
“随学定教”首先要考虑的是,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文本特性。以初中写景抒情散文为例,有别于小说、诗歌这些有大量想象与虚构空间的作品,散文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它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就要求学生关注文本有创造性的表达,找到打开散文情感的钥匙。
教学目标实现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途径。新课程背景之下,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活动,通过合理的师生互动,让课堂焕发灵气与活力,防止教学陷入僵化、死板。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创造力,不要以长篇大论的讲授或者教师的个人生命体验代替学生的“学”,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营造的独特空间。
(3)“相长相促”,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语文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努力引导学生正确地“学”,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学记》指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应该是相商相议,相长相促的。这启示我们,要通过师生合作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运用正确的方法,不再只做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也在课堂教学工作当中实现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例如,新课标十分重视“整本书阅读”这一内容的教学,而文学史上可用于整本书阅读的文本是列不尽的,教师也不可能按传统课堂的模式为学生讲解整本书的内容,并且“整本书阅读”这一任务群,要求学生学会阅读方法,从读一本书到学会读一类书。这就要求师生之间“相长相促”,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两者合作交流、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让读整本书成为师生之间共同分享的过程。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提升教师的个人学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相长”的原则,能有效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构建起民主、平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
二、启发诱导原则
(一)内涵
《学记》提到的启发诱导原则,与孔子所强调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指向启发学生这一工作。《学记》原文共提到五次“喻”,“君子之教,喻也”,是说教师要坚持启发诱导教学,在启发的时候不强行灌输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而不采取逼迫的方式,鼓励学生而不使他们压抑,也正是原文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二)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学记》中的启发诱导原则启示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我们要避免“满堂灌”,抓准启发时机,把握学生心理,利用好“喻”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言语经验的建构
回顾20世纪的语文学科教学,一个被批评的焦点问题正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吕叔湘老师在1978年就曾提到:“10多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几十年过去,语文课堂上仍然处处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体现为以教师的“教”为主,用僵硬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
2022年版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课程,这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让学生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记》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反对注入式教学,认为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来帮助他们学习,用今天的话来说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以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文言文字词教学为例,传统文言文课堂不是“死于章句”,就是“废于清议”,实际上,文言文字词学习与文化层面的学习从来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作为语文教师,不能用过往传统的灌输方式去教文言字词知识,应该巧妙构思,恰当运用启发式教学,让文言文在课堂上“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言语经验的建构。钱梦龙老师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上就十分重视启发诱导,在执教《愚公移山》一课时,钱老师由“龀”字引出学生对“孀妻” “遗男”二词的理解,又带领学生探究了“之”字的多重含义。同时,以“言”为经线,“文”为纬线,织成“言”与“文”的网,让学生深入文本,在掌握文言字词基本知识的同时,又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真正实现了学活知识。
(2)把握教学时机,训练教学机智
课堂上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机会特别多,而抓住值得教学的“时机”却不易,当学生充分思考,心里有疑惑而没有得到解答时,教师再发挥“喻”的作用,效果就会十分明显。例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孔乙己》一课时,课堂伊始,学生们祝他生日快乐,这位老师因势利导,询问孩子们,“哪位同学能说出孔乙己的生日是哪天呢?”学生们都说不记得,因为课文当中没有提到。教师再顺理成章地引出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你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的形象。整堂课灵思飞扬,精彩绝伦。课前的小插曲被巧妙地融入文本教学之中,这正是由于该教师能把握好教学时机,拥有良好的教学机智。
做好启发诱导工作,就要求教师在“时机”上下功夫。一是需要教师对课堂情境有充分预设,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二则注重积累,做好知识储备工作,保证自己能对课堂进展有良好的掌握。这样,才能抓住教学时机,及时地给学生以启发。
(3)精炼教学语言,启迪学生思路
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十分关键,试想,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却不懂得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一味地掉书袋,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而早在几千年之前,《学记》就强调过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即“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见,教学启发诱导得当,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训练出良好的教学语言,学会善教善喻,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走入魅力多姿的语文天地之中。
三、预时孙摩原则
(一)内涵
《学记》云:“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此话含义是教学成就斐然有四个原因——“豫时孙摩”,它既是成就大学问的方法,也是教学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原则。
(二)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1)重视“豫”
豫意味着预防、预见,本意是学生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教师要注意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在现代社会,教师也要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在学生不良行为冒头之时,将其扼杀于摇篮中,并做好督促工作,让学生时刻警醒。
另外,在现代语文教学当中,“豫”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可以理解为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学生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的首要对象,教师要对一切与教育学生相关的因素,比如教材、教学进展、课堂情境等,做好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始终能把握课堂节奏,预防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使整个教学活动流畅地推进。
(2)重视“时”
“时”就是摸准教学时机,做到因势利导。与上文启发诱导原则处所述有一致性。教师敏锐地把握住教学时机,能达到启发心灵、产生情感共鸣的功效,有利于语文深度学习的开展。
(3)重视“孙”
“孙”通“逊”,意为“顺”,也就是说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程度、接受能力等因素,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遵守一定的顺序和难易递进规律,要注意授课时不能超出学生实际的能力范围,必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另外,语文教学当中的“顺”,不仅是指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还要考虑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律性,将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正确处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同时,在本体性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情感、价值观熏陶这些非本体性的内容,切忌本末倒置。
(4)重视“摩”
“摩”指的是相互切磋,这也符合课标所倡导的积极、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学习也是一项集体的工程,教师要培养学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的习惯,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共同进步。
在语文学习当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就阅读学习而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不同人也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和见解,教师在阅读学习中应该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在相互观摩学习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总体而言,在现代语文教学工作里,“豫时孙摩”四项原则并非分散的,教师应该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情灵活运用,逐渐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
四、藏息相辅原则
(一)内涵
《学记》提到:“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一原则强调学习要与课外生活相联系,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还要注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结合。
(二)如何落实“藏息相辅”原则
(1)得法于课内
2022年版课程标准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中国传统的教育观一贯主张学以致用,《学记》的藏息相辅原则就是一个经典论述。几十年来,“实践性”也一直是语文课程不变的特性之一。这也启示我们,在语文学习当中,要重视“实践性”。
纵观传统语文课堂,教师和学生往往以考试成绩为指标,教师一味纸上谈兵,学生死板地吸收,形式般地走马观花,不能通过自己的吸收与消化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更遑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重视实践,正需要强调课内外的结合,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感悟于课内,实践于课外的能力。
在不同板块的语文学习当中,教师要克服教材知识的束缚,充分发挥其价值,考虑学生的实践需要,灵活安排学习。例如,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板块,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充分学习“听”、“说”技巧,还要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给学生充分的锻炼平台,真正在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课堂所学技巧。
(2)得益于课外
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可以说生活处处充满着语文智慧。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头脑空白地接受知识,在接受新的观点和看法前,他们的头脑里已经有来自生活和以往经历的表象看法,这些表象看法在经过专门的学习后就会形成比较成熟完整的知识链条。语文教育更需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的表象,培养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做到迁移语文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
总之,《学记》作为全世界最早论述教育及教学问题的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能力成长、学生学业水平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记》当中的教学原则对语文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语文教学应该从中吸收营养,取其精华,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让传统教育著作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