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小兰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实验学校 3315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舞蹈艺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首先分析了舞蹈艺术对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审美情感和动手能力、以及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的积极意义。其次,介绍了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将舞蹈艺术融入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包括设计有趣的舞蹈动作、示范和引导学生掌握舞蹈技巧、注重情感表达和舞台效果、以及组织学生进行舞蹈排练和表演等。最后,以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茉莉花》为例,详细阐述了一个舞蹈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展示了舞蹈艺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舞蹈艺术,初中音乐教育,课堂应用,教学策略,学习兴趣

正文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音乐教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歌唱和乐器演奏,而是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舞蹈艺术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教育效果。然而,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舞蹈艺术的应用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舞蹈艺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为丰富音乐教育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舞蹈艺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舞蹈艺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课堂内容

舞蹈艺术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形式,具有丰富课堂内容的重要意义。将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能够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舞蹈活动,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小星星》这首歌曲时,可以设计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进行舞蹈表演,从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

(二)提升学习效果

舞蹈艺术的运用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学生通过身体的动作与音乐的融合,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这种直观的感受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当学习不同音乐节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动作来模仿和表现,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节奏的特点。通过身体与音乐的互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音乐的认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审美情感和动手能力

舞蹈艺术不仅是一种身体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舞蹈表演中,学生需要通过动作的设计和表达来传递情感,培养审美情感。通过舞蹈动作的选择和组合,学生能够表达出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增强了审美能力。同时,舞蹈活动也是一种动手能力的锻炼过程。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时,需要不断重复练习,通过手部、脚步等身体部位的协调运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身体协调性。这种练习不仅促进了身体的发育,也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舞蹈表演,学生需要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面对观众的目光,学生通过舞蹈展示出自己的风采,逐渐建立自信心。同时,在舞蹈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排练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制定动作编排和节奏配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这种合作氛围不仅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也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舞蹈艺术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舞蹈动作

在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舞蹈动作时,教师需要考虑到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以确保动作的吸引力和适应性。以《小苹果》为例,这是一首欢快的歌曲,适合设计轻松活泼的舞蹈动作来增添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可以利用歌曲中的明快节奏和轻快旋律,设计一些简单而富有活力的舞蹈动作。例如,可以让学生摇摆双臂,像是在采摘苹果一样,或者踏着轻快的步伐,模仿着在果园中欢快地奔跑。这些动作既能与音乐的节奏相契合,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舞蹈中感受到音乐的活力与魅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歌词内容或歌曲氛围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舞蹈动作。比如,当歌曲中提到“小苹果儿”时,可以让学生做出摘苹果的动作;当歌曲中出现欢快的音符时,可以设计跳跃、转身等动作来配合。通过与歌词和音乐情感的结合,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内涵,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情感投入。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意性的舞蹈动作设计。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共同设计一段舞蹈。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使舞蹈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增强了他们对舞蹈的投入和参与度。

(二)示范和引导学生掌握舞蹈技巧

在教学舞蹈动作时,示范和引导学生掌握舞蹈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教师通过恰当的示范和细致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舞蹈动作的要领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表演水平。

教师应该对整体舞蹈动作进行清晰的示范。以学习一段欢快的合作舞蹈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动作示范出舞蹈的整体形态和动态感。通过生动的示范,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舞蹈动作有更直观的认识。

接着,教师应该逐步分解舞蹈动作,引导学生练习每一个细节动作。教师可以从舞蹈动作的基本要领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比如,在学习舞蹈的基本步伐时,教师可以先教导学生正确的站姿和步伐走向,然后逐步加入手臂的摆动和身体的转向等细节动作。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舞蹈动作的技巧,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

在示范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细节和技巧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言语描述、示范演示和手势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个动作的要领。比如,当教学舞蹈的手臂动作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手臂的伸展方向和力度,以及手指的姿势和变化。通过详细的解说和演示,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模仿,从而提高舞蹈技巧的掌握程度。

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次重复练习,并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在学生进行舞蹈练习时,教师可以一边观察学生的动作执行情况,一边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对于学生存在的错误或不足之处,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演示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改正和提高。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指导,学生能够逐渐提高舞蹈技巧,增强舞蹈表演的自信心和流畅度。

综上所述,示范和引导学生掌握舞蹈技巧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清晰的示范、细致的分解和详细的讲解,教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要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表演水平。

(三)注重情感表达和舞台效果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情感表达和舞台效果的营造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引导和舞台设计,以提升舞蹈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效果。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并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在表演一段抒情的舞蹈时,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如果歌曲传达了柔情蜜意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出温柔、细腻的情感,如轻盈的舞步、柔和的手势等。通过情感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并将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使表演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其次,教师还应该注重舞台效果的营造,包括舞台布置和服装搭配等方面。在舞台布置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舞蹈的主题和氛围设计舞台背景,如利用灯光效果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例如,在表演抒情舞蹈时,可以运用柔和的灯光和温暖的色调,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增强舞蹈的情感表达效果。

在服装搭配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舞蹈的风格和主题选择合适的服装。比如,如果是表演古典舞蹈,可以选择传统的华丽服饰;如果是表演现代舞蹈,可以选择简约时尚的服装。服装的选择不仅要与舞蹈动作相协调,还要突出舞蹈的主题和情感,以增强舞台效果和观赏性。

除了舞台布置和服装搭配,音乐的选择也是影响舞台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根据舞蹈的主题和情感选择合适的音乐,以增强舞蹈表演的整体效果。例如,在表演一段悲伤的舞蹈时,可以选择哀伤的音乐,与舞蹈动作相呼应,增强情感的表达力。

总的来说,注重情感表达和舞台效果的营造能够提升舞蹈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效果。通过深入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以及精心设计舞台布置、服装搭配和音乐选择等方面的细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水平。

(四)组织学生进行舞蹈排练和表演

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间,如学校音乐节、文艺汇演或是班级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舞蹈表演。在选择场合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确保他们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和展示机会。同时,教师还需要与相关部门或负责人沟通,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舞台设备的准备。

其次,教师应该提前安排舞蹈排练的时间和地点,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排练和准备。在排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指导和调整,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舞蹈表演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排练,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舞蹈表演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彩排,模拟真实的表演场景,让学生熟悉舞台布置和表演流程,增强自信心和表现力。在彩排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和提升,确保表演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放松心态,尽情享受表演的过程。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给予建设性的反馈,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舞蹈表演水平。

.舞蹈艺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以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卉含英《茉莉花》为例,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茉莉花》,本教学旨在达成以下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茉莉花》,了解这首歌曲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情感内涵和历史意义,增进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能够准确地唱出《茉莉花》的旋律和歌词,包括节奏、音准和发音等方面,确保对歌曲的基本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舞蹈动作与歌曲的结合,学生能够通过身体语言更深刻地表达歌曲所传递的情感,增强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技巧。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舞蹈排练和表演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步骤

教师首先播放《茉莉花》的音乐,将学生引入歌曲的音乐氛围中。音乐的旋律轻柔动听,自然地渗透出中国传统民歌的韵味。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茉莉花》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境,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通过简要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将歌曲分段进行教学,逐句逐段地教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采用听唱、跟唱的方式,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逐步掌握歌曲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反复播放歌曲,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和节奏,并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情感表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歌曲的魅力所在。

教师根据《茉莉花》的音乐节奏和情感特点,设计简单而优美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应该与歌曲的意境相契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通过示范和讲解,教导学生正确的舞蹈姿势和动作要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习并掌握舞蹈动作,注重节奏感和舞蹈的连贯性,培养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

学生分组进行舞蹈排练,每组负责编排一段舞蹈,包括动作设计、节奏配合等。在排练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舞蹈表演水平。通过集体协作,学生共同努力,不断完善舞蹈节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完成舞蹈排练后,学生进行舞蹈表演,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舞蹈成果。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通过舞蹈动作表达歌曲的情感,展现出对《茉莉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舞蹈表演,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培养表达能力,并且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效果

通过《茉莉花》这一教学案例,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还通过舞蹈表演增强了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通过舞蹈艺术的运用,学生不仅丰富了课堂学习内容,还提升了舞台表演的能力和艺术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舞蹈艺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为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能够有效地将舞蹈艺术融入音乐课堂,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将舞蹈艺术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解佳音.声势教学法在农村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实践研究--以鄢陵县Y中学为例[D].河南:郑州大学,2022.

[2]韩业凡.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初中生音乐感知力培养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23.

[3]陈发鑫.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7.

 [4]陈天骄. 论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方略[J]. 读与写,2022(14):136-138.

 [5]王璐. 初中音乐教师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郑州Z中学为例[D]. 河南:郑州大学,20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