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家校共育;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正文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于小学生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尤其重视劳动教育。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劳动教育在小学中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课程实施现状并不理想,存在问题和不足。为了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本文基于家校共育的背景,探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和策略,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动小学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技能,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现状
小学生关键期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劳动观念,但应试教育忽略了劳动教育课程,导致学生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较低。劳动教育课程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使其作用难以发挥。加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劳动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
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等,缺乏对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培养。且很多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通常安排在下午或晚上,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劳动实践。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师整体年轻化,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演讲发,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缺乏对学生劳动实践的指导和帮助,难以胜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
第三,教学方法单一。很多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主导课堂,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学生劳动实践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薄弱。
第四,评价存在缺陷。在当前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存在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式固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家校在劳动教育协同共育过程中得不到积极反馈,学生家长不能准确的了解孩子在劳动教育中的变化,以致参与的兴趣丧失[1]。
二、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家校共育指的是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小学阶段,家校共育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十分重要。一方面,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家校共育可以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家庭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榜样,通过家校共育,可以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家校共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劳动技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社会层面
政府应为不同层次的家长提供相应的劳动教育,例如社区可以开展劳动教育座谈会,邀请各年级家长参加,并且在活动中加以指导,使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政府为学校提供充足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确保学生的劳动教育落实到实处。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劳动法规的实施,制定家庭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家长和教师合理的责任边界,建立责任共担机制,切实将家长的教育责任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长和教师在教育伤的认知差异、家长参与度不足或过大,以及双方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维护劳动者的权益[2]。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合理地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有难度的手工制作或实验探究。同时,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并建立健全的教师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和研究。学校还可以与社区、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
(三)教师层面
为了提高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教师需要优化课程设置。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设置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家务劳动、手工制作、种植养殖等。还要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四)家庭层面
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劳动教育中来。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劳动计划,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来,比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碗等。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一些亲子劳动活动,比如家庭农场、亲子制作等,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劳动成果,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四、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方案
(一)建立家校沟通与合作计划
第一,定期家长会议。学校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家长会议,向家长介绍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进展,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在家长会议上,学校可以分享有关劳动教育的最新进展,解答家长的问题,并收集家长的反馈。学校还可以在家长会议上邀请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劳动教育中来,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家务分工和家庭园艺等活动,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家庭作业与活动。设计包含劳动内容的家庭作业和活动,如家庭园艺、家务分工等,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劳动教育中来。学校可以向家长提供有关劳动教育的资源,如家务分工手册和家庭园艺指南等,以帮助家长更好地指导孩子进行劳动。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中来,如学校的社区服务项目等。
第三,家长工作坊。定期组织家长工作坊,教授家长如何在家中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如何指导孩子进行劳动等。在家长工作坊中,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和教育专家向家长传授劳动教育的知识和技巧,如如何在家中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如何指导孩子进行劳动等。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家长分享他们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感受,以帮助其他家长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课程。
(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创新
第一,课程设计研讨会。每学期组织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研讨会,共同商讨和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以确保内容多样且有趣,涵盖烹饪、园艺、手工艺、维修等多个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跨学科整合。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科学等相结合,设计综合性的劳动项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实践活动日。引导学生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体验式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每月设定一个“实践活动日”,在这一天中,学生可以选择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如烹饪、园艺、手工艺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第四,信息化手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学生逐渐接受信息化技术,该设备的使用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加了知识储备。小学生逻辑思维发展较慢,更喜欢生动形象的知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播放劳动视频,通过在线学习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在线学习能及时获得反馈,便于教师观察学生状态和调整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发展,为针对性教学提供方向[3]。
第五,实施评估考核。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进行评估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劳动教育的专业培训,确保他们具备教授劳动教育课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针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变化,及时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二,教学分享会。定期组织教学分享会,鼓励教师之间交流劳动教育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在分享会中,教师们可以互相借鉴教学方式和方法,丰富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外聘专家讲座。邀请劳动教育领域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听取专家的讲座或工作坊,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劳动教育理念和方法,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
五、结语
教师需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劳动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同时,还需加强与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同推进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最后,学校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重视,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策略,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黎嘉欣.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02):33-35.DOI:10.16322/j.cnki.23-1534/z.2023.02.017.
[2] 吉璐璐.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家校合作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23.DOI:10.27257/d.cnki.gnxhc.2023.000563.
[3] 曾庆波.小学劳动教育主题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五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通化市二道江区教师进修学校;,2023:4.DOI:10.26914/c.cnkihy.2023.021843.
作者简介:韩兆君,女(1988 .9—),汉族,山东省淄博人,硕士,现任淄博市张店区潘南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劳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