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导向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兴趣导向教学,初中语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能面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其学习效果和学科发展。因此,探索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兴趣导向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
兴趣导向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导向教学注重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富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或课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其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有趣的文学作品,如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等,或者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故事演讲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兴趣导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需求,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念,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其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和项目,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自主思考和探索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其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二.兴趣导向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兴趣导向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兴趣导向教学策略的一些具体方法:
(一)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设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心挑选富有情感共鸣和生活关联性的文学作品或课文,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草房子》、《小王子》等。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内容丰富,富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精心挑选和引导,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解读的过程中体验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还可以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例如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参与中真实地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和人物,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而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则可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深入探讨作品的意义和内涵。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能够激发其参与和表现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互动性教学活动设计
在设计互动性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以营造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回忆我的母亲/朱德》的阅读分享会为例。
教师选择《回忆我的母亲/朱德》这篇文学作品作为教学内容。然后,教师会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和分析一部分内容。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进行适当的分组,以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够充分参与并做出贡献。
接下来,教师会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让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分析成果,并分享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在分享会上,教师可能会设立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交流。
在分享会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与同学们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还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达到学习的多方面发展目标。
(三)创新性教学方法应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情景模拟、故事演讲等创新性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文学作品,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或电脑展示相关的影视资源,例如相关的短片、图片等,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意境。通过观看影视资源,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以《背影》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布置相关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主人公与父亲之间的情景。通过身临其境地参与情景模拟,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增强对作品的情感共鸣。
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进行故事演讲,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或课文进行演讲。通过讲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等方式,学生能够展现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内涵。这种故事演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增强学习的效果。
(四)个性化教学服务
个性化教学服务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其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为其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教学服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作业。例如,对于喜欢文学创作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写作任务,让他们撰写短篇小说、诗歌或散文,以培养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对于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研究课题,让他们通过阅读、调查和撰写报告来深入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和表达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或研究方向,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指导。例如,教师可以设置阅读清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或者开展研究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题目,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展开独立研究。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表达,如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见解,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支持。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或小组辅导,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这种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教师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的学生评估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变化,并据此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例如,可以通过课堂测试、作业评价、学习日志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反馈意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期望和意见建议,共同探讨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方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
三.案例分析
在设计《沁园春·雪》的语文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以下是针对《沁园春·雪》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文解读与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与背景资料呈现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毛主席这位伟大的诗人和革命家,在毛泽东的生平背景中,重点突出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详细讲解《沁园春·雪》这首诗歌的创作时期和地点,强调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对诗歌理解的重要性。
2.课文内容分析与生字解释
教师可以逐段解读课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针对生字、生句,教师可以给予详细的解释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和修辞手法,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3.历史背景介绍与相关事件讲解
在介绍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时,教师可以讲述1936年延安时期的社会情况、政治局势以及毛泽东身处的环境。通过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等进行详细的解说,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现当时的历史场景。
4.学生参与与讨论环节
在介绍完课文和相关背景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可以进一步拓展课文的理解和深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多媒体展示与情感共鸣
1.选择多媒体素材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与诗歌《沁园春·雪》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包括雪景图片、长城风光、延安历史场景等。这些素材应该能够直观地呈现诗歌所描述的场景和情感。
2.展示背景资料
在展示多媒体素材之前,教师可以先介绍一些背景资料,如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等,让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3.引导学生观看和聆听
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或电脑,将选取好的素材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在教室里静观这些图片或视频,同时聆听与之相配的音频,如雪落的声音、风吹的声音等。
4.情感共鸣引导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停顿,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展示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看到这些雪景,有什么感触?”、“你们觉得这些场景与诗歌中的描述相符吗?”等,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5.交流与分享
在展示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就他们观察到的内容、感受到的情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这样的交流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还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情景模拟与身临其境
1.情景营造
教师可以提前布置教室,营造出冬日的雪夜氛围。可以利用白色纸张搭建雪景,挂上雪花装饰物,使用蓝色调的灯光照亮教室,营造出寒冷的气氛。同时,可以播放雪落的声音和风吹的声音,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感受到诗歌所描述的场景。
2.角色分配
教师可以根据诗歌中的情节和人物角色,为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扮演诗歌中的人物。比如,可以有学生扮演诗中的观景者,有学生扮演雪花、长城、大河等景物,让他们在情景中亲身体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朗诵表演
学生们在角色扮演的情景下,进行诗歌的朗诵表演。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语调和情感来朗诵诗歌的内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4.情感交流
在情景模拟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们可以分享他们在情景模拟中的感受和体会,表达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体验到的情景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四)小组讨论与思想交流
1.组队分组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人数适中,确保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或课堂表现进行合理分组,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合作和思想碰撞。
2.问题引导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针对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情感展开讨论。可以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理解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例如,“诗中的雪景代表了什么?”,“诗歌中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诗中的长城象征着什么?”等。
3.自主探讨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探讨,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思想交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建立良好的讨论氛围。学生可以通过彼此的讨论和辩论,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4.成果分享
每个小组在讨论结束后,可以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考结果。这样可以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理解和见解,同时也可以促进全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5.教师指导
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促进讨论的深入和高效进行。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五)创意表达与个性展示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诗歌创作、散文写作、音乐创作等形式,表达对《沁园春·雪》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根据诗歌内容创作相关的画作,表现诗歌中所描绘的雪景和情感氛围;或者根据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创作相关的音乐,表达对诗歌的感悟和情感。通过这样的创意表达,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的内涵,提高其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沁园春·雪》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这个案例说明了兴趣导向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效果,为深入探讨兴趣导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结:兴趣导向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多媒体展示、情景模拟、互动讨论和创意表达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营造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兴趣导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夏春梅.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青岛大学,2023.
[2]穆坷雪.统编本初中语文“学会记事”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23.
[3]翟冠华.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教学策略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