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视域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
正文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 JRSHZ-2023-02100
1 引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正在加速转型与升级,这一进程日益强化了市场对具备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的需求。这种需求变化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成为了通向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关键途径。通过实施职业本科教育,不仅为职业教育搭建了向上流动的桥梁,也大幅提升了其吸引力和培养质量。自从首批15所院校被批准开展职业本科试点以来,得益于国家政策的鼎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职业本科教育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然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本科教育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探索和实践有效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教育质量和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切实的意义。
2 现代职业教育视域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思路
自2014年起,国家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职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指导方向。
要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关键,因此,职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应从这几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包括:鼓励职业院校和龙头企业、区域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建共管产教学院、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市场为导向,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加大校企合作,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徒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探索教学模式,提高“双师”素质,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3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职业本科教育致力于培养符合产业需求、具备实践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要求职业本科教育不仅继承高职高专的技能培养优势,同时结合传统本科教育的知识深度,并赋予学生一定的创新能力。目前,职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3.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职业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高级技术技能的专才,强调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但一些职业本科院校由于是从公办高职或独立学院转变而来,人才培养目标仍旧模糊,未能充分理解区域人才需求,造成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
3.2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些职业本科院校缺乏深度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仅停留在表面,导致课程内容无法紧跟市场需求,滞后于技术发展。这种缺乏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接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难以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做出贡献。
3.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尽管职业本科教育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但部分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显著不足,过分侧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不充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且校企合作不深入,限制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3.4 “双师型”教师不足
职业本科教育需要具备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当前,部分院校面临教师结构不合理、缺乏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问题,这影响了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4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
职业本科教育面向未来,旨在培养既具有实践能力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探索与实践更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4.1 实施“一主导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传统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缺乏企业的直接参与,这限制了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采用“一主导双主体”模式,即由学校主导、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能更好地融合理论与实践,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的“订单式”教育、现代学徒制以及国际合作教育,不仅能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还能引入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4.2 产教融合,优化课程设置
4.2.1 打造产教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共建产教学院,可促进产业、教育与研究的有机结合,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产教学院的建立不仅有助于理解市场和产业趋势,而且能基于这些洞察开发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通过将新技术、新标准及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融入教学,确保教育内容既反映市场需求,又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此外,产教学院还能通过校企共同进行的科研合作与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与教育质量。
4.2.2打造“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依托具有职业本科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课程体系上打造“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知识+技能+素质”三大平台下搭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三大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全面的课程支持,使学生全面发展。其中,基础课程模块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注重知识的培养;专业课程模块根据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设置与职业岗位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实际应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拓展课程模块提供多样化的专业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
4.2.3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
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产学研一体化是将生产、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的共享,使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校企合作可以为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反过来,产学研一体化也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和共赢发展。
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资源和优势,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4.2.4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实施质量监控并持续改进是保障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首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定期根据监控过程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其次,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以及为学生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促进其全面发展。
(1)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以一张试卷作为评价结果的方式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评价不够完善,因此,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评价体系。针对专业课程的考核,将行业、企业标准、岗位职业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和职业技能大赛赛项内容融入到课程考核中,赋予相应的附加分值,实现“岗课赛证”融通的评价,确保培养的学生符合行业需求。
(2)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和企业等,收集教师、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提高其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包括考试、作品、方案设计、实训报告等,从各方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引入增值评价,关注学生自我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
4.3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担负着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重任。具体措施包括:
4.3.1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
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提供了模拟企业工作场景的情境式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沉浸式学习操作技能,为学生技能实践提供有力保障。与龙头企业、区域企业等合力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延申学校办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可以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实现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完善“双师”制度,实现教师真正地去企业实践,帮助教师获取一线工作经验;企业也可以派遣专家到学校授课或指导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和职业发展前景。
4.3.2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知行合一
深化教学改革,加快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教学,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将企业典型生产项目、真实工作情境引进课堂,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模块化、项目式和情境式教学。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可以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学校,由学生团队完成,或者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4.3.3引入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开设具有创新意识教育的课程,将创新方法有效的融入课程中,通过创新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另外,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大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4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本科教育需要教师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拥有开展实践技能的本领,“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一方面,学校要注重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定期为教师提供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认证,坚持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实际操作流程,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合作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从教,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行业前沿动态。
5 结论
职业本科教育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对推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应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通过这些实践路径的实施,有望提高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罗校清,李锡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现状、困境及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
[2]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2021.
[3]程红玫.新时代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及实践路径[J].教书与人,2022.
[4]韩婷婷.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改革探索[J].大学,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