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与策略探索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罗定一1 卫伟星2

1西藏农牧学院,西藏林芝860000 2西藏大学,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显著,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领域。本文深入探讨了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并针对现有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策略。正面影响包括知识获取渠道的扩展和互动性的提升,负面影响则涉及错误思想观念的传播和网络沉迷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以及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思政教育的策略。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这些策略实施的效果评估方法,包括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和参与度等方面。通过科学的策略实施和效果评估,旨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网络环境;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引言

21世纪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环境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知识获取渠道和学习平台,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社会实践和文化生活。然而,网络环境的双刃剑效应同样显著,它在拓宽学生视野、促进信息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错误思想观念的传播、网络沉迷等一系列问题,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网络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适应和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策略,旨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共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的创新发展。

1 网络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环境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对高校的思政教育产生了显著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需要关注的负面效应。

1.1 正面影响

1.1.1知识获取渠道的扩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网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在线课程、电子图书、学术论坛等,这些资源极大地便利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在思政教育方面,网络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案例,从而有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强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1.1.2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提升

网络平台的互动性是传统教育方式难以比拟的。在思政教育中,通过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学生们可以直接参与到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参与不仅限于课堂内,还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有机会接触到思政教育的内容。这种互动性和高参与度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1.2 负面影响

1.2.1错误思想观念的传播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海洋,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网络上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信息的传播,如极端主义、虚无主义等,容易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这些错误的观念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纠正,可能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思政教育构成挑战。

1.2.2网络沉迷问题

网络沉迷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过度使用网络,尤其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可能会导致他们忽视学习和生活,影响身心健康。此外,网络沉迷还可能导致学生缺乏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这不仅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有负面影响,也对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减轻网络沉迷问题。

2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环境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思想多元化的增加以及教育方式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上。

2.1 思想多元化的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们可以轻松接触到全球各地的信息和观点,这使得他们面临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虽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能力,但同时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学生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思想观念,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可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思想认同造成困扰。因此,思政教育需要适应这种多元化的趋势,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不同的信息和观点,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教育方式的转变

网络环境对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在网络时代显得不够灵活和有效,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知识获取的多样化需求。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和工具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成为了一大挑战。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精通思政教育的内容,还要掌握网络技术和在线教学的方法。例如,如何设计互动性强的在线课程,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思想引导,如何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学生的反馈并进行个性化教育等,都是当前思政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即时性和碎片化特点也要求思政教育能够快速响应社会热点,及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3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

尽管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诸多挑战,但同样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这些机遇主要体现在利用网络平台提升教育效果以及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上。

3.1 利用网络平台提升教育效果

网络平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在线课程、互动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都成为了思政教育的有力工具。通过这些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发布最新的思政教育资源,包括理论讲解视频、时事政策分析、经典案例分享等,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探讨。此外,这些平台的互动功能还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讨论和反馈中来,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通过在线课堂的实时问答、论坛的主题讨论等形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也使得教育过程更加灵活和个性化,极大地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力。

3.2 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

网络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机遇在于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参与思政教育的机会。在网络平台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能够主动搜索、分享和讨论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主动参与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促进了他们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网络环境下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也降低了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心理障碍,使得更多的学生愿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现象、政策法规的看法和建议,从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参与度和实效性。这种参与不仅限于课堂讨论,还扩展到了线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在线志愿服务、网络安全教育等,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 高校思政教育策略的探索

在网络环境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并充分利用这些机遇,高校必须探索和实施一系列创新的教育策略。

4.1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网络素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网络和数字工具,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如何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辨别真伪,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这包括教育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知识,保护个人隐私,理解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评估和选择健康、有益的网络内容。通过课堂讲授、研讨会、在线课程等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信息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为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积极的网络文化贡献力量。

4.2 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

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了提高思政教育吸引力和有效性的关键。结合网络的特点,开发互动性强的在线课程和活动,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和游戏化学习等新兴技术,创建模拟实践场景,使学生在互动体验中学习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讨论、辩论赛等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公民参与意识。通过这些创新的内容和形式,思政教育可以更加生动、直观,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

5 实施策略与效果评估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并充分利用这些机遇,高校必须采取一系列创新的实施策略,并对这些策略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以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5.1 实施策略

5.1.1建设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高校可以建设专门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作为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参与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这个平台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视频讲座、在线课程、案例分析等,还可以设立讨论区,鼓励学生就当前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1.2开展网络素养提升活动

高校需要通过开展网络素养提升活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这包括教育学生如何识别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以及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展现良好的道德风貌。通过举办网络素养讲座、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5.1.3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

高校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偏好,可以个性化推荐教育资源,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互动式学习工具,如模拟决策系统、虚拟现实场景等,可以使学生在互动体验中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5.2 效果评估

为确保实施策略的有效性,高校需进行科学评估,覆盖学生网络素养提升、思政教育内容接受度和参与度提高等方面。定期测评学生网络素养,评估其在网络信息识别、网络安全保护及网络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提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内容的接受度,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实用性及吸引力。同时,分析平台数据如访问量、讨论参与人数、在线学习完成率等,以评估思政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从而指示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兴趣水平,若参与度低,则提示需进一步优化内容和形式。

6 结论

在网络环境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当下,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校在面对网络环境对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时,不仅需要识别并应对其中的挑战,如错误思想观念的传播和网络沉迷问题,也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机遇,如利用网络平台提升教育效果,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为此,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策略,包括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以及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育方法。同时,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如定期测评学生的网络素养,调查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以及分析教育活动的参与度,高校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策略,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总之,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通过有效策略的实施和评估,培养出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具有高度网络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汤雪峰.网络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与探索[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思政课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36348.

[2]刘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J].品位·经典,2022,(14):120-122.

[3]马美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20.DOI:10.27275/d.cnki.gsdku.2020.00149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