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正文
引言
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真实的教学现象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必要的改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评价中收获激励,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完善,实现教学质量的优化。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评价功能缺失的问题,教师更加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缺少对评价的有效设计,导致教师无法客观地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影响了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探索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将评价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落实,则可以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
1“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中评价的转型,即教学从单一、静态结果导向转向一个动态、过程导向的全新维度。这表明教学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连续、交互的过程,而评价应当成为这一过程中的有机组成,帮助教师和学生实时理解、反思和优化学习。“教—学—评”一体化在教学策略层面上,意味着在教学设计的初始阶段,教师需考虑评价的具体目标与手段,以确保评价活动与所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间存在有机联系。这并非形式上的结合,而是要在内容深度、学习策略与评价方法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也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分数”,而是强调教师可以通过收集与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从而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轨迹、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困惑,并基于这些信息,灵活地调整教学目标和策略,确保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收益。且在“教—学—评”一体化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而是积极参与评价。这一转变旨在培养学习者的自主精神、反思深度及批判力,使其能够主动地、深入地从评价活动中挖掘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超越,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2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2.1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了基于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张春莉、高民(1996)提到,后来,Anderson等人基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提出了认知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马晓丹、张春莉(2018)认为,新修订教育目标分类学提供的知识分类和行为动词能够尽可能地将目标描述得具体,避免教学评价随意、模糊和盲目,使得教学更加准确、合理和科学,使得教学目标既能够符合学生身心和认知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也使得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理有据。一言以蔽之,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理论基础,帮助教师认识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展开。教师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情况而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2逆向教学理论
逆向教学理论是美国课程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提出的。在传统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没有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传统课程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为教材服务,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学生学习目标,而导致目标达成度较低。针对此种现象,因而,威金斯和麦克泰主张在教学设计中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课程标准等基础之上确定教学目标,从而再针对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相适应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和评价活动。然后,再设计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使得教师转变教学活动设计的顺序,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主张教学过程与评价活动要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确保教学活动的开展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促使评价活动能够围绕教学活动展开。
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3.1教—扣紧主题和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学方法必须完美契合核心主题和教育目标。首先,强调单元教学理念与创新方法的融合至关重要。创新方法包括熟练整合资源,与单元整体主题相融合。紧密契合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精确地校准每个单元的重点内容,注重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确保实施有针对性、有目的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明确阐述教学目标,概述必须传授的内容以及理解深度。其次,采用小处思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框架内也非常重要。根据班级的学习动态和课程内容制定简洁而精确的教学目标。它敢于简化选择,着眼于确定学生可以在特定文本或课程中实现的一两个具体目标。这种方法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主题,同时保持目标与学生能力的匹配,提高教学效果。另外,使用易于操作的教学框架至关重要。目标设定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角度。这些目标的结构应是可观察、可衡量且易于实现的,强调使学习目标易于理解和可操作,有助于在课堂环境中顺利实施。这种方法简化了教学过程,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让他们的进步与既定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3.2基于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活动,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
新课标背景下,为了确保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将教学目标作为首要的基石,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应基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从中识别出文本的核心思想、语言特色及文化内涵,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细致地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其认知水平、兴趣点和学习障碍。识别出学生思维与文本之间的交汇点后,教师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创意调整和融合,确保设计的学习活动既符合目标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继而,教师可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如设计富有深度的导学案,提出具备挑战性的小组研讨题目,或设置实践操作环节等。教师设计学习活动的首要原则是确保活动与教学目标的密切相关。这不仅意味着活动的内容要与目标相适应,而且意味着需要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思考与理解。其次,教师可以在活动设计中融入真实与情境化的元素,助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实现知识的内化。此外,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教师应基于所设计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合作性,确保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3评—契合目标促发展
将教学、学习和评价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这种综合方法旨在调整课堂目标、评估进展并刺激语言习得的持续增长。通过关注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以语言为媒介,教育工作者能够实施切实可行的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评价过程是关键,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态度、学习习惯和发展非常重要,必须精心设计评价,以衡量语言技能的掌握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评价反映了教学目标的执行情况以及对学生理解和应用的影响,可以运用各种方式,如闯关游戏、课堂测试、自我评估、互相评价、小组评价、星级评定等,从多个角度了解每位学生的进步和能力。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人进步,给予认可和鼓励,特别是成绩不佳的学生,可以激励所有学生提高语言学习能力。评价过程也能作为诊断工具去识别教学和学生理解方面的差距和弱点。它揭示了需要加强或解释的领域,为及时在课堂内或课后补救提供了支点。实施这些实用策略能促进教学、学习和评价之间的协调,确保小学语文课堂获得更全面、更有效的教育体验。通过使评价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评价方法多样化、监控学习过程和弥补薄弱环节,教育工作者可以为持续改进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最终,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文化欣赏和创意表达。它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个人,具备强大的语言技能和在各种环境中应用这些技能的能力,为他们在日益互联的世界中取得成功做好了准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整合教学、学习和评价有助于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学习环境。
结语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课堂建构,使得教、学、评三者之间有机结合。通过明确的目标为指引,通过将教学评价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目标,打造灵动高效的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真正走进课堂,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教学评一体化小学语文课堂的开展,为学生深度学习和课堂变革提供了可行之路,使得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更加符合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傅茂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以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例[J].华夏教师,2023(31):74-76.
[2]蔡海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3(28):14-16.
[3]李萍.“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智趣课堂”新探索[J].小学语文教师,2023(6):4-9.
[4]陈亨格.探寻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路径[J].名师在线,2023(13):2-3.
[5]贾俊英.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路[J].基础教育论坛,2023(23):66-68.
[6]马 劲.新课标下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4):83-86.
[7]朱 祯.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3(28):63-65.
[8]郭挺秋.“双减”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22,15(28):3.
[9]雷可可.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探析[J].新智慧,2022(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