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郭会君

辽宁省兴城市曹庄镇中心小学 125100

摘要

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学生和教育者共同努力。学生应培养积极的阅读习惯和持续的阅读态度。教育者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方法。家庭和学校一起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阅读活动。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生;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不但会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还会使他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产生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调整学习节奏,从而提高总体文学素质。将学生、教师和阅读活动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

(一)提升阅读能力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

  初级阶段的汉语课堂常常过于依赖于教授者的一字一句教学模式,忽略了孩子们的实际理解能力。教师倾向于认为学生对课文内容一无所知,需要依赖他们详尽的解释才能领会。哪怕是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也要逐字逐句地重复教授。这种方法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变得消极被动,只是机械地聆听,这怎样能够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呢?实际上,有些文章或者某些段落、句子通过简单阅读便可理解,不必依赖老师繁琐的阐述。例如,在描述丰饶的西沙群岛时,描写大海多彩的水色:“深邃的蔚蓝、浅浅的青色、鲜绿、淡绿、琥珀般的黄色,相互交织形成斑斓交错,灿烂绚丽,醉人心脾。”对于珊瑚的描写:“有如盛放的花卉,有如艳丽的鹿之角。还有海参……巨型龙虾……”学生阅读之后便能立刻理解,阅读时声情并茂,浸淫其中。相比老师单调乏味的理论解释,这种方法带来的学习成效显著更胜一筹。

  学子的识读能力可映射出其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若是文中的字眼或句义难以领会,孩子们的朗读自然缺乏流畅性;若对文意理解有所偏差,他们阅读时的韵律和情感表达也会显得不适宜和拘谨。因此,深刻洞悉学子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度及困难所在是关键,尝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诵读,便可揭示他们的真实水平。唯有洞察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才能依才施教、有效推进教学过程。部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不紧密,导致其难以领会其中意义。例如,文段《沙漠中的‘船’》中提到的沙漠和骆驼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概念,因为他们与这些环境相去甚远。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呢?一种方法是,教师可以展示幻灯片:一张水上船只航行的画面和另一张骆驼独立于沙丘之上的图片。观察这两张比较图片,学生们可领悟到“舟”在这文境中代表着骆驼,骆驼之所以有“沙海浮舟”的雅号,是因为它们是横越沙漠的主要运输工具。继之,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骆驼如何在沙漠环境中存活?它们的生理结构和行为习性有何独到之处?这些特质如何使其适宜于沙漠生活?它们存在何种价值?探索骆驼的“特性—能力—功用”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引领学生深入探讨。这样的思维锻炼有助于逐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不宜固守同一模式,应根据课文内涵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变通,恰当安排讲授、阅读、练习与实操环节。教育工作者应坚信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能通过阅读、实践和讨论,学会一部分知识。教师需将注意力聚焦于学生难以吃透的领域,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三)扩充阅读容量,增加学生知识储备

结合心理学视角展开分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这对学生个小学习活动的开展都产生的积极影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帮助学生主动分析和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小学语文知识容量与课外阅读学习资源不同,语文教师应阅读丰富的书籍,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水平,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比如,结合《我来编童话》展开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分享自己阅读过的童话文章或书籍,借助阅读分享交流活动提升阅读课堂的教学活力,鼓励学生将编写童话故事分享给同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适当融入一些奖惩机制,为表现优秀的学生授予阅读先锋称号,在班级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通过布置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主动记录所思所想,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在学校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家里,家长们也应该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陪伴孩子在书中感悟和启发。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公共的社会资源,如图书馆、读书站、读书交流会等途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广泛阅读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课内外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学生的成绩、思想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从推荐文本,渗透多种阅读方式、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还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创新教学活动

合理创新教学活动能有效改善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有利于阅读能力培养效果的提升。教学时,教师需要合理设计具体教学方案,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考量,思考学生的阅读期望和实际体验,尽量在充满乐趣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体会阅读乐趣。要积极创新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持续带给学生新颖而有趣的体验,让阅读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发参与、踊跃探索、积极实践的活动体验。此外,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点,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加以创新的基本前提。包括游戏法、情境法、思维导图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传统文化展示法等在内的各种方法,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能为新颖、有趣而高效教学活动的构建提供重要支持。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阅读

课外阅读也需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从而主动进行课外阅读。校园里的每一个地方都可以作为课外阅读的宣传阵地,充满文化色彩的“成语走廊”、写满诗词歌赋的“诗意墙壁”、文化宣传栏上的“好书推荐”、教室一角的“文化驿站”等等,使学生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读书韵味。教师和学生们共研一本著作,若环境允许,也可齐声诵读经典佳作或精华段落。另外,还可推广阅读积极分子、阅读明星等称号,以表彰同学们的读书行为。通过身边的榜样作用,感染影响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课外阅读中。

小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兴趣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因此教师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鼓励家长们通过游戏、讨论与孩子们建立互动式阅读,帮助孩子们在阅读中理解、体验和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不断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定期开展家长与孩子共同读书和推荐阅读等活动,一边密切关注孩子的阅读材料,依据孩子们的喜好,精心挑选对他们有裨益而且吸引人的课外阅读资源,以此来扩展和指导青少年的阅读选择;一边倡导家长率先垂范,积极进步自身的阅读水准,养成良好的家庭读书风气,并营造一个优质的阅读环境。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学生将更容易形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并享受阅读的乐趣。这些策略将有助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结束语

总之,全面创新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有效提升的重要举措。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对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缺陷、不足与问题进行综合剖析,探究其具体原因,进而从源头尝试运用合适而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创新及优化,从而改善教学实践效果,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治军.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8):22-24.

[2] 祝响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2(08):51-53.

[3] 雷艳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81-8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