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问题为导向;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在新型教育教学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能力需求。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要结合自然和人文各要素,灵活地将已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以获得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知。同时,高中地理学鲜明的区域性要求学生自主发现、学习、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1.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作为知识的受体只处在被迫接受的状态,缺少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学生一味的被动学习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深入思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探索者,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1]。
1.2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分析、质疑等能力对答案进行评价与修改。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中都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和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修改自己的答案,也要辨别评判其他答案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此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还需要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和思考范围,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1.3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方合作,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讲授为主的弊端。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固定化思维。在问题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学生需要通过探索和回答问题对教师进行反馈,建立了师生两者沟通的桥梁。此方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2]。
2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为导向的解决策略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难以避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吸引学生投入课堂,使学生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所提问题内容也十分重要,问题应结合课本内容,同时又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使学生对其感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例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节课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为什么有些地区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此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以及从图片中获取资料的能力。多数学生只会将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停留在气候层面,而忽略人类活动及社会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表面知识深化进入深层知识,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探讨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水资源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性差异,从而对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也能增强学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2.2引导学生探究,促进独立思考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中,应该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大部分的学习探索过程。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与探究。为了更好的完成学生探究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各种形式对问题进行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与帮助,维持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探究过程更有趣,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3]。
例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地图以及相应的气候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该地区的淡水资源情况或淡水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从气候、人文、社会等多方面充分分析,可使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开展调查研究,也可以更深入地为该地水资源短缺提出解决方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同时,教师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讨论中,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部分疑惑。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作相应的引导和解答,让学生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例如解答学生为什么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如何有效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深入总结我国针对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方案。
2.3开展合作交流,培养辨证思维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与交流。小组内同学之间进行探讨内容的合作交流,将探讨内容整合,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学生的合作交流过程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学生可以通过相互学习来完善自己的答案。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之后,教师应当进行适当的评价与改正。
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学生自主讨论某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原因后,教师可以让不同小组的成员分享见解,由各个小组选出代表学生,让此学生表明所在小组合作交流后的见解。使学生通过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待所有小组发表完观点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纠正,最后教师进行改正与总结。同时,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方案是个开放性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大规模讨论,在合作与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4进行总结反思,完善教学过程
在整个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可以反馈给学生课堂上的重难点以及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解决课堂内容之后,教师也可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让学生提出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在课下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反思,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学习构架以及学习地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堂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总结世界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衡量水资源丰富程度的主要指标,让学生对水资源分布及短缺原因有一个总体的完整认识。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基础上总结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5结合教学实际,提升创新精神
高中地理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开展教学过程。教师应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帮助学生突破固定思维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营造开放、愉快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影响,土地荒漠化的趋势及拯救措施,将地理知识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水资源合理利用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触。同时,也可引入实际案例,如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相差悬殊。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国家采取了“南水北调”“海里取水”“兴建水库”等措施。通过各种创新方法来支持问题导向教学方法,使问题导向教学更符合高中地理教学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地理学习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解决[4]。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以高中地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复习课为例,探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进行合作交流等过程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总之,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的创设,问题的探讨,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的反馈,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延伸与拓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颇丰,但是问题导向教学方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教师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付进华,黄艺鸿.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读·思·达"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问题研究"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 2023(10):96-98.
[2] 黄子清.渗透家国情怀 助力地理教学--以"中国的水资源"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 2022(13):97-99.
[3] 祝江艳,袭建闽.基于情境的问题导向式教学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应用--以"植被演替"为例[J].教学考试, 2022(39):5.
[4] 吴丽梅.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地理问题导向式学习的实践探究——以"水资源"一节为例[J].新教育, 2022(14):5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