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bD理论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千以内数的认识”为例
摘要
关键词
UbD理论;单元整体教学
正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这些理念都能从UbD理论中找到契合点。因此,无论是从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来看,还是基于学生立场的课堂实践来看,基于UbD理论视域的研究与探讨是有价值的。
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即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主张“为理解而教”,采用从预期结果出发,以评价驱动教学的“逆向设计”方法。改变传统的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核心追求从“输出”端开始思考课堂教学,首先考虑预期结果是什么,此设计将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将理解怎样的大概念和基本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结果,学生将会获得哪些关键知识和技能,习得这些知识和技能后,学生最终能够做什么,思考清楚后再设计相匹配的表现性任务和学习活动。单元整体教学为“逆向设计”提供了恰当而实际的切入点,运用UbD理论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有效突破单一课时存在的知识散点、理解断层、评价缺位、学用脱节等问题。笔者尝试基于UbD理论,以“千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探讨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路向与策略。
一、以终为始:结果导向的单元目标确定
立足核心素养的发展,聚焦预期的学习结果,以终为始,确立清晰的单元目标,才能切实对整体教学起到导向引领作用。而学习目标的确定必定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等不同的方面确立的。
1.单元目标体现课程理念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表现形式,指明了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充分解读新课程标准,就能有效切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比如“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新课程标准提到数的认识教学应提供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可以用对应的方法,借助小方块、圆片和小棒等表示相等的数量,然后过渡到用数字表达,使学生体会可以用一个数字符号表示同样的数量;知道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值。
2.单元目标体现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UbD理论认为大概念可以体现为一个基本问题、一个核心观念、一种思想方法等,它有利于人们整体把我知识结构、本质特征。大概念是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是广泛而抽象、永恒且通用的,是有利于迁移应用的。比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应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以及位值概念的理解是发展学生数感的基础,并对于以后大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及后续的运算都是至关重要的。
3.单元目标体现学生学习真实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了解“他们的知识起点在哪里?”“他们的能力又达到了什么程度?”可以采取前测的手段充分了解学情。例如,“千以内数的认识”,设计了这样2道前测题。
(1)你能从980数到1000吗?
(2)请你数一数,这里有几根小棒?(34根)
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第1题,出现遇拐弯处卡壳的问题,反应部分学生的数数是基于记忆的,对于数数的本质十进制理解不是很透彻。其次,数数的表现水平比较单一,大部分是一个一个数的,个别出现了十个十个数,说明孩子们数数中对于计数单位“十”和“百”缺乏认识。第2题数小棒,孩子基本能用橡皮圈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捆一捆数,但扎小棒的操作还不是很熟练,教学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展开教学。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在理解大数的意义中,核心目标具体的表现应为使学生在用计数单位计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两个基本概念,从而使认数知识逐步积累。
二、评价为先:教学评一致的表现性任务驱动
单元目标确定后,进入第二个阶段评估证据,教师思考:用什么能够证明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这是逆向设计的关键问题,它显著区别于“输入”端的教学设计,它强调评价为先,在设计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审视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形成“教-学-评”一致性的标准与任务。
“千以内数的认识”如何通过设计表现性任务来促成数感的发展呢?笔者对计数单位——千的建构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三个层次:一是认识计数单位“千”,知道“10个一百是一千”,理解并掌握千以内数的组成;二是经历计数单位“千”的产生过程,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体会十进制,进一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三是在数数的活动中,感受大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表现性评价任务(见表1)
表1 “千以内数的认识”表现性评价任务表
评价任务 | 评价目标 | 评价描述 | 素养水平 |
任务1:天门山的台阶真多啊,那到底有多少级台阶呢?一起数一数。
| 认识计数单位“千”,知道“10个一百是一千”,理解并掌握千以内数的组成。 | 根据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千”。 | 水平一 |
任务二:小组合作,数一数,摆一摆,让人一眼看出有多少根小棒。
| 小组合作,在数数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数是数出来的,是计数单位的累加,感知到“满十进一”是可以延续的。 | 能正确数出小组内小棒的数量,产生满十就就扎成一小捆,10个十就扎成一大捆的需求。 | 水平二 |
任务三:借助计数器,从236数到1000。
| 利用计数器通过拨一拨、数一数、说一说等系列活动认识数,建构数的概念,达成对计数单位、十进制、位值制这些核心元素的整体感知。 | 能利用计数器一边拨一边说:10个一换成一个十;10个十换成一个百;10个百换成一个千。 | 水平三 |
任务四:这个“子”字(圈出来)他是第几个字呢?请你在作业单上圈一圈,数一数。看谁数的最快,而且能让人一眼明白你是怎么数的。
| 灵活运用计数单位数数,同时感受数的序数含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 | 能灵活运用计数单位找字,并能在数轴上标出这个数的大概位置。 | 水平四 |
三、学习进阶: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目标与表现性评价任务的确定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直观清晰的活动框架,依据单元目标进一步梳理知识体系与素养发展要求,系统建构学习内容,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例如“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关于读写法,笔者只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的读数,积累读数、写数的经验。方法的总结是要建立在对个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具体的读写法总结,笔者放到下一课时。走向理解的教学设计就是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达成结构化,实现思维的进阶。笔者在“千以内数的认识”设计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学生的学习进阶。
1.数形结合,在直观中发展数感。
在初步认识大数的过程中,笔者将数与形贯穿始末,从数天门山台阶的时候就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上面的台阶是形,下面以数线的形式出现。接下来的几个环节,例如数小棒,计数器,千字文等都体现了这一思想。这节课从形的角度来帮助学生感知数,将抽象的数的含义形象化,丰富学生对千以内数的感知,在直观中内化数感。
2.双向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对十进制的理解是学生形成数感的基础。在数数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数是数出来的,是计数单位的累加,感知到“满十进一”是可以延续的,同时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数经验,建立起千与学过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课开头是通过小单位的聚合产生大单位,最后呢再从大单位通过拆分回到小单位,正反两个方向让学生去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十分关系,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十进制可以反向延伸,为后面大数的继续认识及小数的认识架设沟通的桥梁,体现了数的认识的一致性。
3.亲历数数,凸显计数本质
数源于数。因此,学生认数离不开数数的过程。课开始数台阶的时候,就让学生借助计数单位一、十、百数数,既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又体会十进制。紧接着数小棒,深化学生对十进制的理解。再让学生利用计数器通过拨一拨、数一数、说一说等系列活动认识数,建构数的概念,达成对计数单位、十进制、位值制这些核心元素的整体感知。数千字文更是让学生灵活运用计数单位数数,同时感受数的序数含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
总之,UbD理论为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充分体现了学生立场的生本课堂。学科育人的视域下,教师要立足教学预期结果,设计表现性任务,引领学生在单元整体学习中自主迁移,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实现学习的进阶,达成教-学-评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郑毓信.关于"整体性教学"的若干思考[J].小学数学教师, 2021(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