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基于POA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证研究-----以柳州工学院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赵丹

柳州工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

在新文科背景下,加强外语类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大学英语是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重要课程,新形势下,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助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学案例的整合、第二课堂的推广等多方面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新文科背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正文


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9JGSZ024

2020年11月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到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都需要新文科。2023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在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表示,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改革发展要以教育强国为目标,从课程思政、教育创新、关键领域人才、核心课程体系和数字化发展五个方面发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愈发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得各行各业需大量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的机遇也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继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推动教学高质量,具有时代重要意义。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更新滞后,教学资源不均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偏重英语知识以及西方文化的介绍,与思想政治有关的内容,如“德育”以及“思政”等词语寥寥无几,更是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和文明传承。同时,课程思政教学的新案例更新滞后,未能紧跟时代话题。同时教师之间的教学资源差异较大,导致班级之间的学习资源不均衡,间接地影响学习效果,产生学生间的差异性。

2.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机械,隐性教育“润物无声”的融合欠佳

大学英语课程侧重于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等显性教学,对于文化渗透、环境熏陶等精神领域和思政育人的隐性教育开展不够深入,存有两者教学资源之间内容分离,衔接不够,或者生硬融合等现象,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浮于表面,学生内化效果不佳。

3.教学观念传统,互动表象化,学习主体主动性不够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虽采取了“任务式”等教学形式,但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灌输式”的教,学生被动式的学,即使有互动活动,也仅仅是表象化,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未深入挖掘和自我思考,还是教师主讲,学生依然止步于记忆的初级思维阶段。

4.质性评价不足,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思政教学包含了价值引领、情感表达和精神提升等内容,而这些内容的教学效果很难以量化的形式用指标加以呈现。在设置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时,应当注重其指标选择的发展性。目前大部分老师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基本以量化指标为准,对于学生在学习环节中的发展性评价有欠缺,质性评价不完善。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整合性资源平台欠缺,未形成合力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都需要以现有教材为基础,挖掘思政元素,弥补思政内容以及“中国元素”的缺失。但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们都是各自为政,独立进行案例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未通过教学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与整合,出现了教学资源的不均及重复问题,不仅造成了人力和信息资源的浪费,也缺乏思政教育指导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师资培训不足,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层次不一

针对课程思政教学专题培训和集体研讨活动较少,教师们的教学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又存有差异性,同样的思政元素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因为融入形式及开展方式的不同导致教学效果也存有差异性,归根结底是教师们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欠缺,出现层次不齐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机械化融入,难以达到思政效果以及情感效果。

3.教学模式单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未深入落实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互动表象化”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前和课后监管不够,“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无法覆盖学习全过程,落实不够深入。

4.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缺乏质性与量性的综合评价,评价标准不细化,导致评价的主观性和不准确性。同时,教师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不同导致评价方法和方式的差异性,使过程性教学评价不统一、不规范。

三、POA教学理念

POA教学理念(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又称“产出导向法”,强调外语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交流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最终目标,试图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学用分离”。通过引入问题情境、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学中利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然后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到“以评促学”的效果。通过“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的循环最终完成语言的输入、输出和内化。基于POA理论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环节都融入课程思政内容,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润物细无声”地与立德树人紧密连接,使大学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四、大学英语思政教学实践研究措施

   基于POA教学理念,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意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课程思政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综合育人能力,其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组织能力是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关键所在。定期进行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以及专业培训,关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和融入、教学组织、课程评价等多方面开展探讨;加强教师们的听说评课活动,帮助教师及时进行课程教学反思,形成自我评价、反馈和调控的能力;同时建立健全的团队教学调研机制,定期了解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反馈,进一步思考课程思政教学贯穿于教学前期、教学中期以及教学后期,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2.整合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学平台

   结合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思政元素,整合现有课程思政优质的教学资源,按照主题进行归类,利用“学习通”APP等互联网平台建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同时,教学团队根据时代命题、热点话题、时事政治等进行教学案例的及时更新,避免教学资源的滞后性,共同建设优质资源,逐步扩大辐射范围让全校大学英语教师共享教学平台,深化思政元素教学,提升综合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贯穿教学全过程

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以POA教学理念为基础,借助互联网平台以线上线下混合的形式,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驱动”环节借助互联网平台课前完成;产出置于课堂教学前端,利用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完成对产出任务的评价,助于学生清楚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环节可以设置多个“驱动-产出-评价”环节,激发学生自我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用一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完善课程评价标准,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完善规范课程评价标准,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等方面开展多元化评价,聚焦过程性评价,弥补质性评价不足的问题,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发展性的评价。

5.推动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建立育人“朋友圈”

“互联网+”的新时代,获取信息多样化,第二课堂也应该紧跟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要辐射学生课外学习,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借助微信公众号,QQ群等媒介平台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微”传播;同时,将课程思政与英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生竞赛有机结合,建立课外育人“朋友圈”,全面推进大学英语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对外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积极地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到教学实践全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发展,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向明友.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刍议[J].中国外语,2020,(1):19-22.

[2]孙晓梅.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英语,2020,(20):34-36.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

[4]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5]魏子秋, 何雍祯. 基于CIPP模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2021, 21(3): 76-8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