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玉洁

山东省郯城县东方红小学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融入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在教学中,我们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智共生 课堂教学

正文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如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

一、音乐燃情,渐入佳境

    音乐的作用是神奇的。孔子认为音乐是修身成仁,兴邦冶国的根本。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因为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节学生情感使人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在教学《赶海》一课时,在揭题时,我先播放一首《大海呀,故乡》的歌。当播放完这首明丽、愉快的歌曲,学生还沉浸在优美动听旋律中时,我关掉录音机,问道:“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美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大海,去领略它独特的美。”(读题)这样的导入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创造了热烈的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理解“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这个拟人句时,我先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层层海狼涌上岸边,拍打海滩,发出哗哗的撞击声。学生通过听看理解理解可大海哗哗地歌唱,实际上就是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小作者把大海当作人来写,突出了大海的亲切、可爱。接着指名读、齐读、师读,最后闭上眼睛听录音读,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正是在音乐的渲染下,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人文教育。

     二、教师范读,引起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我们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怎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怎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我们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三、抓住佳机,拓展移情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文中人所感,或被文中景所醉时,已经完全达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感意境。随着情感蓄积而情加剧,会产生急于喷泻的动机,正是“情蓄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此时,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情达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以《理想的风筝》为例,当了解了“刘老师是个生命顽强、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人”时,文中出现了“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这时,我适时指导学生扩展说练,如“作者当时正当少年,那么少年的他又该怎样呢?少年的你又该怎样呢?”这样轻而易举地把情移到了学生的人生观上,培养了学生的传情能力,健全了学生的情感品质。

     四、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我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学《草原》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茫茫的绿色草原,洁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入景、人情。情景交融之中,学生驰骋想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师共生教学相长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的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则转换为引导性的角色,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发挥引导作用。小学阶段学生本身控制力以及各项能力的水平都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关乎学生成长的全面性。在小学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达到和谐共生的程度,共同进步与发展,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生成长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则需要努力的提升自我,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共生视角下的全面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水平将教学过程进行分层划分,鼓励学生才能够不同的层次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在过程中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深度与教师自身的引导水平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教师对学生层次的精准划分,更是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有效前提。

  、课外拓展,开阔视野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过程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俨然已经成为各个阶段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学生成长全面性的角度出发,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引入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铺垫学生视野开阔的路径。小学语文学科教材中知识点的内容涉及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但是由于篇幅有限,很多知识内容都是一带而过,没有详细的说明,这就为教师课内外知识的结合提供良好的契机。在小学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可以将课内教材知识和课外拓展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促使两者达到共生,共同为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譬如在学习《亡羊补牢》这篇文章的内容时,本身寓言类性质明显的文章内容对于学生而言理解难度就是比较明显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工具书和多媒体体设备为学生详细的解读文章内容,但是由于文章本身是非常有名的典故,为了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将更多《战国策》中的寓言类故事作为课外知识引入到课堂上,从课内外知识共生的角度出发,来辅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涵,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加开阔的知识视野。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在教学中,我们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