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观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培养摭谈
摘要
关键词
道德与法制 法治观念 培养途径 问题对策
正文
2023年河北邯郸三初中生杀害同学埋尸一案,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青少年法制观念如此淡薄,更彰显对初中生进行法制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中学法制教育要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治建设工作的成败,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初中生作为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青少年相比他们有更好的受教育条件,初中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刻不容缓。
一、初中生法治观念的现状调查
首先,对法律常识有一定的了解。从问卷的情况分析来看,对"认为受教育是权利还是义务"的回答,有59.28%的学生回答"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说明当前我国初中学生对法律常识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次,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敬畏。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在"你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这个问题上,有25.44%的学生回答"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31.87%的学生选择了"更好的遵纪守法,不做法盲"。再次,对法律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社会上初中生犯罪的现象十分严重,形式十分严峻,有些犯罪情节特别恶劣、手段特别暴力,这些都是初中生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后果。这就要求初中生不仅要学法、懂法,最重要的是学会知法、守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冷静面对、认真分析每一件事,谨慎处理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
二、初中生法治观念淡薄的原因探析
客观原因:社会对法制宣传教育不到位,法律没有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法制宣传缺乏持续性;法制宣传的内容、选题存在问题。社会道德规范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管理体系缺陷;社会风气不良。
主观原因:初中生对法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受网络环境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法治传统对初中生的影响。
三、强化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策略
一、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浪潮下,教师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要,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适当选择法学专业,一方面弥补法律人才的确实,另一方面可以培训之前不是法学专业的教师,一举两得。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承担者,是第一责任人和直接推动者。只有紧跟时代要求,对于在职教师进行法律教学进修,从教师内心重视法律的作用,让教师认识到法律意识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提升师生共同的法治文化意识努力创造为校园中每位教职员工学习法律规章制度的机会并贯穿教师学习培训始终,帮助教师知法、懂法,树立高尚的师德与法治意识相结合。每年的新晋教师中一定要有法学专业方面的毕业生,使学校教师队伍更专业化。
二、建设高素质的法治教师队伍。法治意识培育是一项集理论与实践以及必要的政治、法律学知识于一体的涵盖范围广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工程。所以从教学承担者上下功夫是关键。第一,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在教师招聘入职环节就应当从源头上做好把关,适当加入一些有关法治意识考核的内容;第二,加强培训。不同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拥有一支规模相匹配的以法学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在能够教学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外界相应的法律规定变化和案例情况,对于其他教师和学生学习都有促进作用。第三,强化持续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不断学习法律知识,研究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有效策略,加强自身法学素养,从而更好地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实际中去。
教师坚持依法治教。教师的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教师依法治教的进程。因此,学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的法治意识,加强教师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并将法律知识渗入到数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让教师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并鼓励教师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觉避免教学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强化课堂教学,提升道德素质 在润物无声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思想认同。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让学生直观生动地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秉持着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我们的目标,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我们最终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得学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如何挖掘各类不同的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在当前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做法。对此,还需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通力合作,更有利于找准各类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元素,更好地将“课程思政”做好做实。作为思政课教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跨课堂联动,也是我们责无旁贷要做好的工作。
四、教师齐抓共管,形成育人全环境 其实,不仅是思政课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我认为,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立德树人,“德”字为先。首先我们要经常学习,善于学习,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自己的信念。第二,情怀要深。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习总书记说:“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才能做到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引导学生。第三,思维要新。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我们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辨证思维,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但最终我们一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第四,视野要广。我们既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也要有深厚的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进行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才能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第五,自律要严。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我们要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要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像王阳明那样“诚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法治观念的培养越来越得到社会各领域的重视。法治观念培养是进行现代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国家的公民对于自身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和认同的总称。我国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接班人,其法治观念整体上较为薄弱,特别是初中生的法治观念亟待改善和提升。道德与法制课程是对初中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培养初中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其运用法律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东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03
[2]何丽丽.思想品德教科书的法制教育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 2013.10
[3]李晓慧.把法治意识根植于中学生思想教育中[J].《共产党员(河北)》,201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