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胡艳侠

山东省郯城县育新中学

摘要

2022版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改变长期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正文


    前苏联一位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新课标的要求。2022语文新课标强调了情感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它要求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且在此基础上去关心学生的感情和个性。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明确的指出: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实际上,新课标的要求是语文教学中应该被重视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由于语文中复杂的知识结构,以及浓烈的政治色彩的渲染,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感情氛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提供有力的条件。

  情感教育能够让中学生在欢乐的学习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全面发展。在课堂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结合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情况,结合现有的语文教材,发掘出教材里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操得意陶冶、情感得以激发,还能提高中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行自主的学习。中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互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语言驾驭的能力,它还承担着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使得学生品学兼优。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情感教育,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必然首先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对课文有深切的感悟,才可能将课文分析透彻。然而当我们把这些知识在课堂上落实时,却要面临另一种考验,我们语文教师可以讲授课文时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然而往往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提不起精神,课堂气氛不活跃。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怎样才能看到学生求知的热情呢?情感在此时实际就构成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

  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单一,影响着情感教育的实施。有时我们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知识技巧的灌输,而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这样无疑影响着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要挖掘教学中的情感,离不开结合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融汇感情,注重教材导入

  语文教学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教师通过充分的教案准备来精心营造一个有效的语文情景氛围。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往往闲雅精致,它可以从各个方面对人生、自然以及社会进行感悟和反映,这些文章会聚集人情美、道德美和风景美于一体。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用优美的语言把课堂教学的要点通过图画的形式生动的展现出来,并且结合学生的体会或者经历来领悟课堂中展示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联想来引发学生对展示内容的共鸣。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首先去体会文章的情感,用优美的朗诵来带动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朗诵过程中要注意节奏和语感的掌握,用感性的方式来渲染文章,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在领悟具体感情的同时,汇入各方的情感。中学生在对情感进行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文章中角色提炼出来,引导学生来扮演文中的角色,使得学生身临其境的来揣摩作品的感情。在角色扮演中,中学生可以通过深情朗读作品从而体会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发生的事件。通过分角色的对文章朗读进行互动,加深情感的交流与融入。

  2.改变角色,优化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而教师的严格教学加上沉闷的课堂容易使得语文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语文的教学是对儒家文化为主的华夏智慧的文化结晶的传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自己的学生。中学校园一线的教学人员,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中学生会因为崇拜一个老师,从而对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兴趣极为浓厚,并会想尽办法将该科目的课程学好。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注重实践,培养真实情感

语文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对课文进行听、说、读、写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新课改的完善,正实了在语文教学中这些传统的听说读写等方法是语文教学中必须的,是不可缺少的。但同时新课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去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探索更优化学习方法。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一直以来都可以陶冶情操。对于语文教材的体验和感悟,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必定存在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甚至还比较巨大,这时将学生分组进行对文章的讨论,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就能够缩短差异,并且每位学生在沟通交流之后对文章的体验会更加深刻。学生因为其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情感经历、个性性格、知识程度、社会阅历的不一样,在语文学习中必定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采用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分组教学,共享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共同进步。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从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更广的是对课堂之外的事物的观察和生活的体验。培养中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思考身边的事与物,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参与实践得到的知识,比起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记忆要深刻得多,其情感的来源也比课堂中的教学更加真切。

情感教育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

1、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想学生有情首先要教师有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引出学生的情。首先,教师要具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在与教师的交流下,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当学生喜欢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带有学习和参与热情,反之只会影响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师自身情感的带动下,学生也会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一进入课室马上投入作为教师角色中,融入到课文的感情中来,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的情绪。

2、加强教研能力,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领悟情。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加强语言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语文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分不开。然而怎样才能将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出呢?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学语言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师更因该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打扎实,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幽默的语言还可以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总之,在新课标要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它的开放性是非常大的,语文知识本身就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寸土地,它也来源于生活。积极实践,不断的去寻求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初衷。

参考文献:

李燕. 语文教学莫疏于情感教育[J]. 中国教师. 2010(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