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教学策略摭谈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 导向 小学数学 课堂练习 教学策略
正文
优化数学练习课,以教材习题为主,结合学生实际,灵活新颖的习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练习课的最佳效益,必须寻找和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练习课结构。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课堂练习设计的设计原则
1、课堂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
练习课的练习设计要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具体做法是:以教材习题为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练习形式的改编。在综合性练习当中,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当教材习题太少,或者已经处理完了,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学实际,需要加大练习量,这时可适当补充习题。
2、课堂练习设计要强化学生信息反馈
教学是一种目的行为,必须实行控制,避免行为偏离目标,我们在练习设计上,要针对新课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反馈练习,同时加强课堂巡视,搜集信息,及时“调节”。
3、课堂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
在以往练习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形式多样,灵活新颖的习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练习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提高。我们在练习设计中要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练习课为突出一个“练”字,要取得最佳效益,必须建立合理的课堂。
二、数学课堂练习的教学策略
为此,数学课堂练习重点研讨了四个问题,一是确定练习课系统中的基本要素,二是基本环节在空间上的序列,三是根据最佳时域理论划分练习课中的时间,四是练习题型与练习形式。
第一、准备题(5分左右)练习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练习课主要是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技能,同时伴随着巩固知识、发展智能和培育情感。在学生进行练习之前,应当安排一组准备题,使学生在心理、生理、情感、知识等各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这部分内容的安排要特别注重三点,一是知识的激活,二是思维的激发,三是情感的激励。
第二、导练(12分左右)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组组练习题,或边练边评,或由学生一鼓作气练完后再逐题评讲,达到练习的目的。为了提高“导练”质量,教师要力求解决好三个问题:
1.设计好练习。设计好练习是成功练习的前提。如何设计好练习是值得思索的,我觉得要注意:①围绕重点,精选习题;②由易到难,呈现题组;③形式灵活,题型多变。习题可以自编也可摘选,但都应围绕重点展开,不能贪多求杂,确保12分内练习得有意义、有趣味。练习形式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运用,不可千篇一律。注意口练与笔练、集体练与个人练等的交替运用。习题题型也要多变,封闭题型与开放题型、填空题型与选择题型、顺向题型与逆向题型、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编题与解题等,均应根据练习需要而灵活把握。
2.组织好练习。组织练习是“导练”的实质,“导练”就是有指导、有组织的练习过程。要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有组织的练习还包括习题的临时增删、节奏的随时控制、要求的适时调整等。
3.评讲好练习。评讲一般安排在练习后进行,也可安排在练习前或练习时。练习前的评讲,目的是唤起学生注意,提醒学生避免出错,起到前馈控制的作用;练习时的评讲,属于即时反馈,即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指出来,以引起学生注意;更多的是练习后的评讲,如果采用题组练习,那么最常用的办法是一组练习完毕后教师讲评,再进行下一组练习,以此类推。评讲内容包括:判断练习结果的正误,比较练习过程的异同,评估习题的价值与功能,指出解题的关键与注意点。
第三、概括(3分左右)解题重要的不是统计做了多少题目,而是是否掌握了一类题的实质,即有无形成基本的解题模式,只有真正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才算掌握了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规律。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出练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获得有意义的练习成果。练习成果不是简单地用练习所得分数来说明,而是通过学生对解题规律总结与概括的水平来判断的。根据学生的概括水平,可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指点、学生独立概括的策略。
第四、检测(12分左右)学生练习了,教师评讲了,师生又一起概括了,这时就有必要检测一下练习效果。通常选用课本或练习册上的习题进行检测,最好是教师预先编制并印刷好,课上发给学生做。为了确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数量与难度都要控制好,同时设计一些附加题,使做得快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题目。
第五、反馈(8分左右)学生练习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练习效果。反馈过程的一般程序是:1.教师或学生分析解题过程,核对解题结论。2.学生自己批改或同桌交换批改。3.统计检测结果。(全对的、错1题的…分别举手)4.错的同学订正,对的同学另做思考题。5.教师抽查部分学生的检测题。两点说明:“导练”与“检测”中的习题类型如何掌握?“导练”中可选用多种不同的题型让学生练习,目的是训练学生灵活应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数学课堂练习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2、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总之课堂练习课的设计要生动、有效、实用,真正发挥练习的作用,通过层层的设计让学生喜欢上练习课,并让练习课达到真正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