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思政;导游基础知识;有机融合
正文
《导游基础知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理论性、思想性为一体的学科,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目前,我国的导游服务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着导游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导游人员的素质问题更加凸显。因此,如何有效发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思政教育就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点,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可以将思政教育结合到《导游基础知识》课堂中来,用思政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用专业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又有涉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业概况、古典园林、工艺美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就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因此,教师在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结合《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特点和育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各方面资源。教师可以发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带头人”团队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还可以充分挖掘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邀请当地的导游、讲解员等参与到《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思政教育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理解导游这一份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思政教育和《导游基础知识》课堂在表面上并无直接联系,所以在二者有机融合之前,教师需要优先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也就是了解每一堂课,教师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将思政教育中与该课堂内容有所联系的知识点提炼出来,从而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饮食文化”相关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这一课堂教学中重点结合“尊重”这一品质来讲解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一名专业的导游应该具备哪些职业道德。
二、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导游讲解和讲解词编写的知识基础,涉及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古建筑、饮食和风物特产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与思政教育有天然的契合点。因此,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相关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例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这一章节时,可通过观看视频《建党伟业》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和过程。同时,通过分析视频中讲解者对党史的学习、分析和思考,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和历史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和伟大成就。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意识
《导游基础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导游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因此,中职院校应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加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职院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之中,使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提升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加强对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交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思政教育水平。同时,学校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和指导,通过结对帮扶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四、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变成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例如,在讲解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堂内容为学生设置情景模拟教学范围,教师在模拟的过程中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相当于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在模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长城为例,长城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又能体现出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教师需要让学生准确了解到有关长城的相关信息,并整理信息内容对学生发起提问,学生可以扮演提出疑问的游客,以此来考察“导游”的知识储备量。在模拟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3】。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严重不足,学习能力较弱,但是导游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导游是一个全方位、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岗位,它需要学生具备与岗位相匹配的学识,开展这一教学计划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对中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比如在参观兵马俑时,导游就可以为游客介绍有关兵马俑的历史故事,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我国这一壮观景象。这些知识无法通过短时间的快速记忆来记住所有内容,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逐渐渗透,逐步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我国的文化底蕴,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有很多好处的。
五、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这种信息化手段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还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作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手段,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内容融会贯通,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旅游线路设计等方面进行思政教育【4】。比如,在讲解“丝绸之路”时可以将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现在的“一带一路”建设联系起来讲解。教师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做到将思政教学融入《导游基础知识》课堂的各个角落,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开展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例,教师就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模拟出旅游的景象,并让学生根据内容了解该地的园林建筑特点、名山大川、宗教文化等。在学生充分了解之后,教师可以扮演游客以专业的角度向扮演导游的学生提出各类具有针对性且难度不一的问题,以此来考核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这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从中感悟导游工作的不易和价值,帮助学生找到社会责任感和人生目标。
六、发挥实践教学作用,强化思政教育效果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基础上的一种延伸,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理论知识。《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堂上主要通过情景模拟、现场实操、分组竞赛等形式进行;课外主要通过参观游览、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选取典型案例,把“爱国情怀”“责任意识”“职业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案例中;在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并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开展调查研究等形式进行。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又能强化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5】。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国中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得到解决。作为一门课程而言,《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和职业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导游基础知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要以专业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思政教育内容为导向,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之中。同时,要提高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发挥好教师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纪丽萍.中职“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成才之路,2023,(36):112-114.
[2]冯霞敏.“五生”融合视域下浸润式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五年制高职旅游类专业“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例[J].教育视界,2023,(40):15-21.
[3]陈国元,吴俊.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旅游纵览,2023,(12):34-37.
[4]洪出山.课程思政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以“导游基础知识”为例[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2,39(01):103-104+114.
[5]文佳.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西部旅游,2022,(04):7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