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人体解剖学》中职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高峰

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 044600

摘要

在中职医学专业学习中,《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解剖水平有着严格要求。医学生还应具备良好的医学素养与职业道德,在此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提炼人体解剖学中涵盖的思政内容,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推动医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此同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引进课程思政,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从而为医学事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医学人才,为医学领域的长效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关键词

课程思政;人体解剖学;中职教学实践

正文


中职学校的学生尚未成年,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在三观建立与养成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学生误入歧途的可能。对于中职学校医学专业来说,《人体解剖学》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进而在未来的临床医学实践中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该课程中含有众多的思政元素,对于修正学生的不良思维、行为习惯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职学校应践行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推动课程思政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有效融合,真正把课程思政元素传播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起到约束与引导作用。

一、课程思政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内涵

中职学校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学生自身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与思想内涵,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医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要素不谋而后,因此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为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以及思想内涵打下坚实保障。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解剖学的相关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时引进医学行业的标准,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正确学习解剖学课程的框架[1]。另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认真观察,在必要时给学生提供指导,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课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内容复杂,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技能操作能力。学生在涉猎相关知识的初期,不能很快融入课堂学习中来,进而无法养成一个正确的学习习惯,甚至对该课程丧失学习兴趣。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有助于简化学生的学习流程,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方式下,学生在汲取解剖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自行了解其中的课程思政教育,不断增强个人的思想境界。

二、课程思政在《人体解剖学》中职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生的启蒙课程,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实施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奠定学生的医学基础。在建设课程思政体系时,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课程内涉及到的思政元素,从而持续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一)培养爱国奉献精神

《人体解剖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整合,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奉献精神。不管是在抗震救灾中,还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医护人员始终冲锋在第一线,为拯救更多的性命、减轻人们的痛苦做出重大贡献。伟大的医护人员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全力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这些都是爱国的重要表现[2]。因此,对于医学生而言,应自觉承担起治病救人的职责,将小爱凝聚成大爱,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认真、努力,从而积极培养个人的爱国奉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在社会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上,而是要求中职学校及教师把目光转向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感悟。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解剖标本陈列厅进行参观,在视觉、听觉冲击中正确看待人体解剖学,吸收思政元素,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课程思政教育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医学专业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组建科普社团、积极参与校内外科普活动、构建标本信心化学习系统,以此不断强化学生对解剖学等医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服务意识、学习能力、思想理念将得到不断改变与提升,进而逐步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志愿者精神,全面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思政水平。

(三)开展人体解剖学绘图大赛

在人体解剖学实验中,用到的标本与尸体通常为遗体捐献。此时,中职医学专业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学习是在人们自愿捐献遗体实现的,要求学生珍惜难得的实践机会,懂得感恩。正是因为这些“无语良师”的无私奉献,才能为医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提供更多机会[3]。中职学校也应在每学期开学之初举行致敬仪式与绘图比赛,从而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创新与丰富课程思政的教育内涵。以“无语良师”为切入点,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自觉养成敬畏生命的意识。通过这样的课程思政与解剖学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传承大爱精神,逐步扩大解剖学课程思政的社会影响力,在相应的绘图大赛中提高个人医学水准,为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四)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医学生在学习解剖学专业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从而推动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效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此,中职教师应积极挖掘课程思政的优点,加速学生的吸收与消化,从而使学生能够摆正学习医学课程的态度,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能够对患者认真、负责,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在正式开始解剖课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思政学习环境,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教学做好准备[4]。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遗体捐献的纪录片,使学生在仔细观看之后能够明确学习解剖学的真正价值。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组织学生们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进行庄严的医学生宣誓仪式,不断加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除此之外,教师在正式进行解剖课教学之前,先要为学生讲述一些与遗体捐赠有关的知识,融入课程思政,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遗体捐献者的尊重与敬畏。在完成解剖课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还原标本,系统清除废弃物,不应随意破坏标本。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下,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将有大幅度提高。

(五)引导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身为医生,应拥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才能在临床医学工作中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积极开展医学研究。课程思政与《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育目标相同,此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合理运用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其进入医学工作岗位、灵活运用脑海中的医学知识,在实际医学工作中严格约束自身操作,避免医疗事故的出现,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中职医学专业教师也应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自觉形成谨慎操作的习惯。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一些粗心、大意造成医学事故的案例,以此来警示学生,全面加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关注,真正养成科学的工作态度。

(六)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融入《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应构建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验证实施效果。在有效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面临的困难,并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有效提高整体课堂教学品质。传统的教学评价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需求,迫切需要做出调整与优化[5]。中职医学专业教师应站在多元化的视角上对课程教学、学生学习等做出多方位的评价,确保教学评价助力学生思政水平与解剖学技能的有效提升。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人体解剖学考试中添加一些与思政有关的题目,考察学生对职业道德医学解剖标准的掌握程度。随后根据学生的成绩给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增强评价的有效性。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评价形式,便于学生尽快掌握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较短时间内及时纠正。另一方面,构建反馈机制。在师生完成评价工作之后,教师也应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倾听学生的反馈,给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的优点得以有效发挥,对解剖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进行动态调整,使其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课程思政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中职教学在进行《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持续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持续学习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吸收课程中的有用养分,而且也能够树立较高的人文素养与医德修养,为其今后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保持初心,热爱医学事业。通过把课程思政融入到《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引导学生价值观的打造,积极培养医学的人文精神,让他们能够真正成为一名甘于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合格的医学生,挽救更多生命。

参考文献:

[1]郭金华,陈晓佳,赵毅等.课程思政在解剖学课程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34):72-75.

[2]胡明,冯改丰,董炜疆等.情景模拟式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2,36(03):338-341+346.

[3]吴海平,李建忠,高俊彦等.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J].解剖学研究,2022,44(01):79-80.

[4]刘丽,高艳.课程思政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有机融合的研究和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9):44-46.

[5]王朴.中职护理专业核心课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人体解剖学》为例[J].广西教育,2021,(26):33-3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