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对重症肺炎患者呼吸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重症肺炎;集束化护理;呼吸功能;预后
正文
重症肺炎(S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是指患者受各种生物及理化因素等引起出现肺部炎症,同时伴随呼吸衰竭或其他系统功能障碍[1]。SP患者的病情发展较快,肺通气功能较差,若未及时予以对症治疗与护理,可能会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2]。有研究表明,在SP患者治疗期间配合有效护理方案干预,能够明显缓解其临床症状,缩短治疗周期,并可改善患者预后[3]。集束化护理是美国健康促进研究所提出的一种新型护理理念,是以循证医学理论为基础,针对某种疾病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能够有效优化护理服务,但该护理理念在我国运用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进一步加强研究证实其护理有效性[4]。因此,本研究对SP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并观察对其呼吸功能与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3年1~2023年12月,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SP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参照组(n=36)与干预组(n=36)。纳入标准:⑴符合《2016年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5]中SP诊断标准;⑵均经CT、X线及实验室检查,并结合病史、查体结果确诊;⑶年龄≥18岁;⑷意识清醒;⑸具有正常认知与沟通功能;⑹依从性良好,可配合完成护理计划与问卷调查工作;⑺临床资料完整;⑻书面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⑴伴颅脑外伤者;⑵伴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⑶伴肝、肾等重要脏器衰竭者;⑷伴神经系统疾病者;⑸伴结缔组织疾病者;⑹伴精神或沟通障碍者。参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8~76(54.78±8.93)岁,病程5~21(12.82±2.43)d。干预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18~78(55.19±9.16)岁,病程6~24(13.47±2.49)d。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营养支持、给药护理等,若发现任何异常,需及时报告医生,配合进行对症处理。
1.2.2 干预组 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所示。⑴组建护理小组: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由科室1名护士长、1名主治医师、4名护士组成,护士长担任小组负责人,根据以往临床工作经验制定护理执行方案,并负责监督护理工作,评估护理质量,由主治医师负责确定纳排标准及技术指导,由护士负责执行护理措施,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并根据SP患者疾病特点、临床经验等,总结此类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危险因素与护理要点,通过查阅文献筛选最优护理措施,制定集束化护理方案。⑵口腔护理:此类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减少口腔菌类,避免口咽部细菌下行至呼吸道,可在药物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每日对口腔冲洗3~4次,并可选择适宜的口腔护理液,减少口腔中细菌定植。⑶呼吸道护理:在为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评估其痰液粘稠度,选择适宜的湿化液,对气道进行湿化处理,剂量为500~1000mL/d,每日更换湿化液,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吸痰前提高氧浓度,插管时需保持动作轻柔,吸痰后续进行叩背,并引导患者有效咳嗽,促进痰液排出。⑷鼻饲护理:在鼻饲操作前,需要观察患者胃潴留情况,若其潴留量超过150mL,需要暂停鼻饲,如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或者患者发生误吸等情况,需要使用小口径胃管,并对患者进行分段喂养,同时调整患者的鼻饲浓度与速度,避免患者在鼻饲结束后出现腹胀、腹泻症状,并使用温开水冲管避免出现堵管等。⑸并发症护理:部分患者年龄较大,其免疫能力减退,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需要加强对其循环、呼吸系统加强观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输液剂量与速度,并动态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观察患者意识状态,避免发生相应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1.3.1 呼吸功能 在护理前后,采用多功能呼吸力学监测仪,对两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包括流量(VE)、肺活量(VC)、呼气峰值流速(PEF)、气道峰压(PIP)、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肺活量(FEV1/FVC)。
1.3.2 恢复情况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相关指标,包括临床症状(气促、紫绀、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住院时间。
1.3.3 生活质量 在护理前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8个领域、36个条目,各领域采用百分制计分,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6]。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与参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VC、PEF、FEV1、FEV1/FVC水平显著更高,PIP、VE水平显著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 | 时间 | VC(L) | PEF(L/S) | FEV1(L) |
干预组 (n=36) 参照组 (n=36) |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 1.26±0.33 2.12±0.54αβ 1.23±0.32 1.68±0.47α | 2.77±0.28 4.50±0.43αβ 2.79±0.26 3.54±0.34α | 0.90±0.17 1.51±0.28αβ 0.92±0.16 1.24±0.22α |
续表1
组别 | 时间 | FEV1/FVC | PIP(cmH2O) | VE(L/min) |
干预组 (n=36) 参照组 (n=36) |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 39.48±5.51 70.21±7.96αβ 40.62±5.45 55.54±6.69α | 42.24±6.46 30.63±4.57αβ 42.16±6.34 36.78±5.26α | 9.32±2.14 6.14±1.45αβ 9.49±2.21 7.32±1.86α |
注:组内比较,αP<0.05;组间比较,βP<0.05;下同。
2.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相关指标比较
与参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显著更短(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相关指标比较(,d)
组别 | 气促消失时间 | 紫绀消失时间 |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 | 机械通气时间 | 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 住院时间 |
干预组(n=36) 参照组(n=36) t值 P值 | 2.76±0.83 3.82±1.14 4.510 <0.001 | 1.42±0.39 1.96±0.72 3.957 <0.001 | 4.69±1.13 6.73±1.57 6.328 <0.001 | 6.24±1.88 9.37±2.20 6.490 <0.001 | 7.06±2.14 10.45±2.89 5.656 <0.001 | 9.16±2.36 12.39±3.48 4.609 <0.001 |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与参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SF-36评分显著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组别 | 时间 | 生理功能 | 生理职能 | 社会功能 | 躯体疼痛 |
干预组 (n=36) 参照组 (n=36) |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 67.32±4.83 75.16±6.15αβ 67.04±4.71 71.61±5.37α | 63.18±4.27 78.13±6.43αβ 63.25±4.29 70.61±5.55α | 64.43±4.56 76.04±6.12αβ 64.56±4.48 68.65±5.34α | 62.27±4.38 75.15±6.28αβ 62.62±4.56 67.74±5.81α |
续表3
组别 | 时间 | 精神健康 | 情感职能 | 活力 | 总体健康 |
干预组 (n=36) 参照组 (n=36) |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 63.25±4.36 76.17±6.29αβ 63.47±4.18 68.66±5.64α | 66.63±5.31 78.14±7.03αβ 66.24±5.48 72.60±6.15α | 63.32±5.38 75.09±6.61αβ 63.67±5.29 69.64±5.73α | 65.74±5.29 77.45±7.02αβ 65.48±5.52 70.55±6.14α |
3 讨论
SP在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病率较高,并表现出逐年升高趋势,发病时患者常会出现呼吸急促、嗜睡、低氧血症等症状,容易导致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若患者未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与护理,可能会导致相应并发症发生,不仅会延迟患者的病程,甚至会增加患者病死风险[7]。集束化护理是以特定疾病患者人群为中心,以循证医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多学科相互协作,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优化护理服务质量[8]。
刘伟等[9]研究显示,对收治ICU的SP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促进其临床症状消失,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从而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参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VC、PEF、FEV1、FEV1/FVC水平显著更高,PIP、VE水平显著更低(P<0.05),与黄佳佳等[10]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是集束化护理模式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能够更准确掌握患者病情特征,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措施干预,护理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功能[11]。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参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各项恢复时间显著更短,SF-36评分显著更高(P<0.05),与毛静等[11]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是实施集束化护理能够让患者获得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予以患者细致、全面的护理干预,有效减少各种不良事件发生,从而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对SP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促进其临床症状消失,明显缩短患者机械通气与住院时间,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王园园,宋玉媛. 综合护理干预对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疗效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8):1164-1168.
[2] 傅银娣,杨丽兰,刘璐. 气道分级管理策略护理下的胸部物理疗法对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20):3025-3028.
[3] 袁晶,程英. 参附注射液联合基于ABCDEF集束化护理策略对重症肺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状态的影响[J]. 光明中医,2022,37(6):1081-1083.
[4] 段璐瑶,吕佳楠,杨静静,等. 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护理干预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恐惧情绪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程度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3):162-166.
[5] 陈俪萍,符小玲,邓超,等. 1M3S护理管理模式联合优化个体护理对ICU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APACHEⅡ评分及不良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2):239-242.
[6] 张杨,田竟,胡明楠,等.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及预后的影响[J]. 临床研究,2020,28(12):171-173.
[7] 樊聪智,冯莎莎,陈卡佳. 专人督导下集束化护理方案在预防重症肺炎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观察[J]. 哈尔滨医药,2019,39(5):479-480.
[8] 陈俪萍,符小玲,邓超,等. 1M3S护理管理模式联合优化个体护理对ICU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APACHEⅡ评分及不良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2):239-242.
[9] 刘伟,沙小娟,高永霞. 集束化护理对ICU重症肺炎患者临床预后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23):3355-3358.
[10] 黄佳佳,惠晓芳,夏泽燕. PDCA护理模式对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9):46-49.
[11] 丁云艳,刘晓风. 集束化综合护理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不良情绪、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5):904-907.
[12] 毛静,朱妍. 基于ABCDEF集束化护理模式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谵妄发生率、睡眠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8):3413-3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