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价值研究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张绍

​吉林市中心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

摘要

目的:分析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ORIF治疗,研究组给予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ORI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治疗阶段踝-后足(AOFAS)评分、疼痛数字(NRS)评分及治疗前后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AOFAS评分、NR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6个月后,研究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小于对照组,距骨前移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具有良好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带线锚钉;三角韧带;复位内固定;踝关节骨折

正文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创伤,通常情况下踝关节骨折会合并三角形韧带损伤,据临床数据统计表明,三角形韧带损伤发生率约占踝关节损伤的10%-15%,可见其发病率之高[1]。研究表明,三角韧带由多个纤维束构成,分为深层和浅层两层,以扇状排列,从内踝开始至舟骨、距骨和跟骨,构成了踝部最重要的稳定性结构[2]。目前,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主要以手术联合康复锻炼为主,虽然能够取得一定良好治疗效果,但术后很多患者会出现脚踝痛、关节稳定性较差、反复扭伤等并发症,临床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未给予踝关节内部结构损伤充分的关注和及时地处理[3]。现阶段,对于三角韧带急性损伤治疗临床尚无统一定论,并且部分学者认为其解剖结构复杂,重建难度较大,若能保持踝关节外侧结构的稳定,则无需对其进行修补,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临床实践表明,保守治疗下韧带会在松弛状态下愈合,使得三角韧带张力不足,极易引发踝关节不稳定的相关并发症[4]。三角韧带在维持踝关节内侧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修复的效果相比于不修复有着更好的临床效果[5]。本文就针对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来自20181-20221月期间本院收治4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3例,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24-52岁,平均年龄46.72±3.58岁,受伤原因:扭伤4例、交通事故伤10例、摔伤5例、高处坠落伤4例;研究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25-51 岁,平均年龄45.96±2.78岁,受伤原因:扭伤3例、交通事故伤12例、摔伤5例、高处坠落伤3,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纳入标准:(1)已通过临床检查如CTMRI 检查等明确诊断为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2)符合手术相关指征,患者及家属均知晓研究详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手术时间均在损伤后3-14d内。(4)骨折为闭合性骨折,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排除标准:(1)既往存在踝关节手术史者。(2)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下肢血管疾病、皮肤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者。(3)合并其他骨骼疾病,如脊髓损伤、骨质疏松、关节结核等。(4)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者。本院伦理会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开展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直接采取ORIF治疗,首先行CT检查,明确患肢骨折情况,使用支具维持踝关节脱位,并进行消毒、消肿等处理。患者手术体位为侧卧位,将患肢适当垫高,术中如需止血则使用充气止血带,充气时间需<90min。切皮时注意做好抗感染处理,根据踝、内踝、后踝等顺序进行骨折复位,逐层切开皮肤组织,使外踝暴露出来,复位骨折断端,再将腓骨外侧固定塑形,尽可能保留腓骨远端骨量。内踝采用弧形切口, 以避免大隐静脉损伤,清除骨折端软组织,在踝关节下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在踝下固定两根克氏针,与骨折线垂直。使用X线机检查患者胫腓的稳定情况,评估其应力位,确定踝穴位置,使用可吸收线进行修补,同时使用螺丝将其固定,注意螺钉需穿于腓肌与胫肌皮质两侧。

研究组在ORIF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治疗,如患者为三角韧带浅层断裂,可直接实施修复;如患者为深层断裂,例如内踝撕脱则需于内踝处置入带线锚钉,将三角韧带进行缝合固定;如患者为骨附着点或体部处断裂则需在骨距内置入带线锚钉,并于内踝尖钻孔,钉尾使用褥式缝合法进行缝合,另一节缝线则由内踝骨穿孔进行固定。

两组患者术后48h均常规使用抗生素,并采用短腿石膏固定,时间为14天,根据患者病情引导患者开展功能训练,石膏固定6周左右即可开展部分负重训练,12 周后根据踝关节愈合情况进行完全负重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12个月的随访。

1.3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后踝-后足(AOFAS)评分、疼痛数字(NRS)评分,分析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AOFAS评分:评分范围0-100分,总分<50分则为差;50-74分则为可;75-89分则为良;90-100分则为优,分值与踝关节功能成正比,分数越高则踝关节功能越好NRS评分:该量表主要通过数字范围变化来评估患者疼痛情况,评分范围0-10分,总分0分则为无疼痛感受;1-3分则表示轻度疼痛;4-6分则为中度疼痛;7-10分则为重度疼痛,分数越高则疼痛感越强。

(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采用重力应力X线进行检查,并分别计算上述指标。

(3)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类型、次数并进行对比,并发症包括肌肉萎缩、创伤性关节炎、伤口感染、韧带修复不佳等。

1.4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t验证,计数资料用(%)表示,x2验证,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疼痛情况对比分析

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AOFAS评分、NR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6个月后,研究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疼痛情况对比(分)n=23



组别

AOFAS

VAS

治疗前

对照组

53.14±6.78

7.69±2.23

研究组

53.52±7.33

7.76±3.11

t

-

0.183

0.088

p

-

0.856

0.931

治疗1个月后

对照组

63.29±5.41

5.34±2.17

研究组

71.46±4.25

4.62±1.09

t

-

5.695

1.422

p

-

0.001

0.162

治疗6个月后

对照组

72.69±4.75

4.33±2.02

研究组

86.64±3.38

3.12±1.18

t

-

11.476

2.481

p

-

0.001

0.017

治疗12个月后

对照组

89.54±4.47

2.22±0.58

研究组

90.13±3.71

2.06±0.41

t

-

0.487

1.080

p

-

0.629

0.286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对比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小于对照组,距骨前移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如表2

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

例数

内踝间隙(cm

距骨倾斜角(°)

距骨前移距离(c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23

6.36±1.05

3.31±0.33

12.46±2.67

5.69±1.12

6.71±1.13

4.25±0.64

研究组

23

6.42±1.11

2.29±0.17

12.51±2.58

4.65±0.81

6.39±1.08

5.42±0.73

t

-

0.188

13.178

0.065

3.609

0.982

5.780

p

-

0.852

0.001

0.949

0.001

0.332

0.001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3

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肌肉萎缩

创伤性关节炎

伤口感染

韧带修复不佳

其他

总发生率

对照组

23

14.35%

14.35%

313.04%

14.35%

24.35%

34.78%

研究组

23

0

0

14.35%

0

14.35%

8.70%

χ2

-

-

-

-

-

-

4.390

P

-

-

-

-

-

-

0.036

3讨论

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多由扭伤、车祸、摔伤、高处坠落等多种外部因素导致,典型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内踝下方有压痛、内踝皮下有瘀血等症状,会对患者踝关节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大多数踝关节骨折患者会合并三角韧带损伤,而三角韧带在稳定踝关节方面有重要作用,当受到暴力、外翻、外旋等因素影响时,踝关节韧带会出现浅层或深层受损,层损伤,进而导致三角韧带损伤[6]。目前,关于三角韧带损伤修复方式仍然存在争议。既往研究表明,如踝关节骨折在通过切开复位治疗后如复位良好则不需进行三角韧带修复,可通过瘢痕形成过程自行修复,但是随着对三角韧带研究的深入发现,若三角韧带出现损伤而未及时采取治疗,可能会对内踝的稳定性造成极大影响,严重时还会发生后足外翻、行走困难、踝内疼痛等一系列的临床表现,由此可见,三角韧带修复是踝关节骨折治疗的关键环节[7]

目前,手术是三角韧带修复的常用的治疗手段,操作方法有距骨钻孔、钢丝牵引打结固定等,这些手术方式虽然可以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但其步骤繁琐,容易导致骨质切割,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如果仅仅对外侧结构进行固定,未处理撕裂的三角韧带,依靠下胫腓螺钉拉力加压固定,下胫腓螺钉固定操作风险较高,且存在下胫腓螺钉断裂的可能,在取出螺钉后患者内踝间隙也会变宽。此外,传统的开放内踝间隙,丝线缝合固定韧带断端也可修复损伤的三角韧带,但无法确保其稳定性。本院选择了46例患者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组,使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ORIF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6个月后,研究组踝关节恢复情况、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小于对照组,距骨前移距离大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王卫粮[8]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充分证实,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ORIF治疗可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是较为理想的三角韧带损伤修复方法。

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是依据锚钉的支持原理,将三角韧带断端固定于内踝或距骨韧带止点上,可维持良好的稳定性,从而促进踝关节恢复。其操作优势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操作简单、灵活,可根据患者病情对其植入位置进行灵活调节,可通过尾端缝合线,实现对多个部位的固定,增强其稳定性;(2)锚钉植入骨骼后,在双重压力作用下其固定更加牢靠,有助于患者尽早开展功能锻炼;(3)无需开展二次手术取出锚钉,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9]。在带线锚钉使用过程中需注意清洁患者内踝间隙,于三角韧带断裂处植入锚钉,使用锚钉尾线进行缝合,但无需收紧打结,将后踝、腓骨内固定后内翻踝关节再收紧、打结缝线[10]。术中锚钉植入的角度及位置十分关键,需避免其松动、脱落而进入关节腔,对于局部骨质伴有骨质疏松或囊性改变者,则无法使用锚钉固定。

综上所述,三角韧带对于维持患者踝关节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ORIF治疗可有效修复患者三角韧带损伤,并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且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富文,王峰. 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带线锚钉修复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23,35(4):314-317.

[2] 李达,卢建新,李慧. 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患者经带线锚钉修复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J]. 中国民康医学,2018,30(17):55-56,70.

[3] 孙剑波,王磊.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联合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Ⅱ度损伤的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1):44-46.

[4] 胡伟男,崔海勇. 带线锚钉修复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J]. 中国基层医药,2017,24(14):2147-2151.

[5] 张春建,袁园. 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治疗踝关节骨折近期效果研究[J]. 医药论坛杂志,2020,41(9):111-114.

[6] 许阳凯,魏艳珍. 内固定踝关节骨折并辅于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的疗效[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8):62-64.

[7] 康树青,王向. 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断裂在踝关节骨折行内固定手术的应用价值[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5):616-619.

[8] 王卫粮,范步新,刘新民,. 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3):1412-1417.

[9] 曹天帅. 锚钉修复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比较[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21,27(1):86-88.

[10] 王存硕,王宇,艾艽芝.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联合带线锚钉修复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20,16(6):501-5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