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时间理念;脑动脉瘤介入治疗;运动功能
正文
脑动脉瘤属于脑血管疾病,通常由脑血管畸形、动脉硬化和颅脑创伤等因素引起。介入手术是一种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通过将微小的导管插入动脉瘤,使用特殊的器械和药物来治疗疾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1]。但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仅是有效治疗的第一步,术后仍然存在再次出血的风险。而优质的护理对于患者的预后改善至关重要[2]。常规护理模式通常侧重于实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观察等基础性护理措施,缺乏对个性化关注和灵活性,在面对特殊患者或情况时无法迅速做出反应或调整护理计划,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基于时间理念的照护策略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康复诉求,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3]。本次研究将分析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2.12-2023.12期间接受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的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介于45-70岁,平均(57.48±6.39)岁;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介于4670岁,平均(56.90±6.28)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在基线数据上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符合《颅内动脉瘤》[4]中对脑动脉瘤的诊断标准;(2)经MRI、CT及全脑血管造影术确诊;(3)首次发病者;(4)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伴内脏器官严重感染者;(2)合并脑部其他病变患者;(3)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护理者;(4)介入治疗禁忌症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术前完善各项准备工作,确认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手术风险、准备手术所需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等。向患者介绍脑动脉瘤与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解释配合要点以及手术前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紧张、恐惧等情绪的方法。术中,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医生,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以确保其恢复稳定;提供饮食指导,促进康复。
研究组实施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为(1)成立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负责领导和管理整个小组的工作,挑选资历超过3年的优秀护理人员作为小组的核心成员,护士长将与小组成员密切合作,确保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符合医院和科室的整体战略目标。为提升小组成员的专业技能和护理水平,邀请护理领域的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包括时间管理、效率提升、患者护理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内容。培训结束后,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科室临床实际的基于时间理念护理策略执行内容和流程。(2)术前检查:在患者接受治疗后的10分钟内,完成对患者的全面病情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存在手术禁忌症等。评估完成后,应立即进行吸氧、血液标本采集、静脉通路建立等处理。这些处理措施是为了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在15分钟内完成标本送检,确保检查结果准确无误。同时,应提前联系好介入室,确保手术室准备就绪(3)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在介入治疗前30分钟,与患者进行亲切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通过肢体语言、安抚性言语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告知患者医务人员会全力予以帮助、预后良好相似病历、手术团队资历等方式提升患者的手术信心,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手术。(4)病情监测:介入手术后,指导患者卧床24小时,并在术后前24小时内每30分钟进行一次双下肢血液循环、穿刺点检查等工作。术后第一天,每日在早上7点和下午3点进行一次生命体征测量。(5)睡眠护理:向患者介绍睡眠是人体恢复和修复的重要阶段,指导患者在晚上20:00左右开始准备入睡,尽量在21:00前进入睡眠状态。如果患者有睡眠障碍,如失眠、多梦、易醒等,可以在睡前30分钟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来帮助自己入睡,情况严重者可以遵照医嘱给予一定的药物辅助。(6)康复训练:加强病人合理运动的时间护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和人体生物钟特点,制定详细可行的功能锻炼表。建议每日7:00-9:00进行一些简单的被动运动锻炼,如伸展四肢、转动颈部等,以帮助身体逐渐适应一天的活动。每日15:00-17:00是人体午后精神状态较为活跃的时候,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每日20:00-21:00是身体逐渐进入休息和恢复状态的时候,可以进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照护训练,如洗漱、穿衣、吃饭等,以帮助患者逐渐适应在夜间进行自我照护,同时也有助于身体恢复和睡眠质量的提高。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在护理前和护理后3个月,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5]评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凝视功能、意识、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满分为 45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使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6]评估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总分范围为 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2)采用评估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NHP)[7]评定两组生活质量,包括精力、躯体活动、睡眠情感和社会生活,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3)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介入治疗后14天,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8]对患者进行评分,量表总分1-5分,1分表示死亡,2分表示植物生存,3 分表示重度残疾,4 分表示轻度残疾,5 分表示恢复良好。
(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包括颅内感染、动脉瘤再出血、脑积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х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对比
护理前,两组NFD、FMA评分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运动及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NFD、FMA评分(n=20,分)
组别 | NFD | FMA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研究组 | 37.23±4.12 | 19.75±2.02 | 25.93±3.14 | 88.34±5.63 |
对照组 | 36.89±4.35 | 24.76±2.86 | 25.68±3.22 | 67.30±4.23 |
t | 0.254 | 6.399 | 0.249 | 13.362 |
P | 0.801 | <0.001 | 0.805 | <0.001 |
2.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研究组的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NHP评分(n=20,分)
组别 | NHP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研究组 | 30.46±5.21 | 72.63±4.92 |
对照组 | 31.57±5.98 | 67.21±3.33 |
t | 0.626 | 4.080 |
P | 0.535 | <0.001 |
2.3 对比两组的预后情况
研究组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恢复良好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后比较(n=20,例)
组别 | 恢复良好 | 轻度残疾 | 重度残疾 | 植物生存 | 死亡 |
研究组 | 29 | 6 | 4 | 1 | 0 |
对照组 | 15 | 10 | 13 | 1 | 1 |
х2 | 9.899 | 1.250 | 6.050 | 0.000 | 1.013 |
P | 0.002 | 0.264 | 0.014 | 1.000 | 0.314 |
2.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比并发症发生率(n=20,例)
组别 | 颅内感染 | 动脉瘤再出血 | 脑积水 | 总发生率(%) |
研究组 | 0 | 1 | 0 | 1 |
对照组 | 1 | 3 | 2 | 6 |
х2 | 3.914 | |||
P | 0.048 |
3 讨论
脑动脉瘤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模糊和剧烈头痛等,影响其日常生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则会威胁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后果[9]。由于脑血管瘤介入手术通常涉及大脑部位,而大脑部位通常涉及躯体相对应的功能,因此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时间理念强调根据病人的生理节奏和生物节律来安排治疗和护理的时间,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需要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病情和生理特点进行深入 了解,并根据各项生理指标的节律性特征,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并通过科学、合理的个性化干预手段,为患者提供因病施护的诊疗管理。
根据胡萍萍[10]等人的研究结果,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能够提高脑动脉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进程,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的运动、神经功能改善明显,预后情况也更好,NHP评分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意义,P<0.05。这是因为,介入治疗前对患者实施术前检查、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让患者正确了解手术相关知识,使其得到及时的医疗干预,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手术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从而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睡眠时,大脑会进行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有助于恢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介入治疗后对患者实施病情监测、睡眠护理等干预措施,能够缓解负性心理,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睡眠,恢复患者受损的脑神经细胞,改善神经功能,同时给予康复训练指导,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对促进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并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其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适合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范晓婉,卓婷莉. 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5):752-756.
[2] 陈红,吴键,张晋珍,等. 医护一体化结合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护理干预效果[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2,43(4):163-169.
[3] 高慧.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142-145.
[4] (美) 林格 Ringer, Andrew J.颅内动脉瘤[M].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
[5] 徐灵燕,汤来云.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应用奥瑞姆自我护理模式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119-122.
[6] 马升明,赵文利,高永. 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模式对脑动脉瘤栓塞患者知信行水平、生存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3):2444-2449.
[7] 吴潘,位娜娜,陈小红. 脑动脉瘤手术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的效果观察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 生命科学仪器,2022,20(z1):479,481.
[8] 朱晓萌. 基于循证理论的预见性护理对脑动脉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6):1071-1074.
[9] 吕春燕,许向娟,王育华. 围术期优质护理对介入治疗急症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并发症及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1,28(12):1524-1526.
[10] 胡萍萍,周仁菊,茹悦嘉,等. 基于时间理念指导的循证护理对脑动脉瘤介入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9):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