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患者血清IgM阳性影响因素分析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浦振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225300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上带状疱疹患者血清IgM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23年1月-2023年10月皮肤科病房所收治的77例带状疱疹患者,统计不同的年龄、性别、抗病毒药物使用史、出疹天数及皮疹部位,其各自的IgM阳性率,从而分析血清IgM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在30-70岁之间的患者IgM阳性率较高,70岁以上患者阳性率较低,二者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疹时间在一周以内的血清IgM阳性率高于出疹超过一周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阳性率高于女性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抗病毒药物使用史的患者阳性率高于有抗病毒药物使用史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皮疹在头面部的患者阳性率稍高于躯干四肢出疹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

带状疱疹,血清IgM阳性、年龄、性别、抗病毒药物使用史

正文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而导致的皮肤疾病,该病毒常在儿童时感染人体,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匿性感染。此后VZV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并沿着脊髓背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寄存于脊髓背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中,处于不复制的潜伏状态。当机体细胞免疫状态下降时, 如年老、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重大手术、创伤、感染HIV等,寄存于神经节中的VZV 再次被激活,大量复制后,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坏死,形成单侧分布的簇状丘疹、水疱,引发神经痛。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3年一月至2023年十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的带状疱疹病人77例,其中男性37人,女性40人,年龄在30-85岁之间,平均年龄65±5岁。研究年龄、性别、出疹天数、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及皮疹部位等因素对带状疱疹病人血清IgM阳性率的影响。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中带状疱疹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带状疱疹;②心、肝、肾等功能正常,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③首次发病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②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研究方法

年龄:将所收治患者的年龄分为两个区间,分别为:30 -70岁、70岁以上;性别:所收治患者77例,其中男性37人,女性40人;出疹天数:将所收治患者的出疹天数分为两个区间,分别为:7天、8天;抗病毒药物使用史:根据所收治患者之前是否有抗病毒药物使用史,将患者区分;皮疹部位:根据所收治患者出疹部位不同分为:头面部、躯干四肢;检测这些影响因素对患者血清IgM的阳性率的影响,得数据如下表: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例(%]

一般资料

IgM阴性组(n=62

IgM阳性组(n=15

x2

P

年龄




30-70

3556.5

1280.0

>70

2743.5

320.0

性别




2946.8

853.3

3353.2

946.7

出疹天数




7

5791.9

15100

8

58.1

00

抗病毒药物使用史




2235.5

426.7

4064.5

1173.3

皮疹部位




头面部

1829.0

533.3

躯干四肢

4471.0

1066.7

 

 

2.结论:年龄在30-70岁之间的患者IgM阳性率较高,70岁以上患者阳性率较低,二者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疹时间在一周以内的血清IgM阳性率高于出疹超过一周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阳性率略高于女性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抗病毒药物使用史的患者阳性率高于有抗病毒药物使用史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皮疹在头面部的患者阳性率稍高于躯干四肢出疹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冠疫情以来,带状疱疹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带状分布的成簇水疱,严重者会遗留神经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相关研究显示,机体被VZV感染后,病毒一般潜伏在感觉神经元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会激活VZV,并由感觉神经下行,引起侵犯神经的皮损、疼痛等[2][3]。免疫球蛋白IgM在带状疱疹患者的免疫反应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5]VZV 感染引起细胞免疫紊乱会造成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的异常,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和机体抗病毒应答低下呈正相关,从而造成VZV在三叉神经节、脊髓后根神经节等部位再次复制引起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6][7]。有学者认为带状疱疹皮损程度越高,患者血清IgAIgGIgM水平越低[8]。也有学者认为血浆免疫球蛋白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不具备疾病评估价值[9] [10]。但目前关于具体影响带状疱疹患者血清IgM阳性因素的研究数据还是相对较少。我们这次研究发现性别、出疹部位并不会影响IgM阳性的概率。学者刘勤研究发现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对于血清免疫球蛋白几乎无影响[11],本次研究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

本次研究我们还发现带状疱疹患者IgM阳性的概率主要受年龄及出疹时间影响。出疹时间长的患者体内IgM抗体的水平可能下降,导致时间越长,阳性率越低。而IgG抗体作为对VZV感染的长期免疫反应可持续多年,随着近来带状疱疹疫苗的普及, IgG可以作为带状疱疹疫苗后对于免疫状态的监测的重要指标。有文献报道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密切相关, 但作用机制不清楚[12][13]。本次研究发现年龄越年轻,抵抗力越好的患者,阳性率越高。而年轻患者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率偏低,老年人及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率偏高,由此可见,早期检测血清IgM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可以更好地帮助早期通过治疗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参考文献:

[1]Shalom G,Naldi L,Lebwohl M,et al.Biological treatment for psoriasis and the risk of herpes zoster: Results from the PsoriasisLongitudinal Assessment and Registry (PSOLAR)[J].J Dermatolog Treat,2018,30(6):534-539.

[2]Cao S,Qin B,Zhang Y,et al.Herpes zoster chronification to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duces brain activity and grey matter volume change[J].Am J Transl Res,2018,10(1):184-199.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416-421. 

[4]Bilska A,Kusio-Kobiaka M,Krawczyk PS,et al.Immunoglobulin expression and the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is regulated by the non-canonical poly(A) polymerase TENT5C[J].Nat Commun,2020,11(1):2032-2035.

[5]Li S,Kang P,Zhang W,et al.910 TRPM2-dependent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exacerbates the oxidative stressdriven immun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vitiligo[J].J Invest Dermatol,2018,138(5):155-158.

[6]Min SW,Kim YS,Nahm FS,et al. The positive duration of varicella zoster immunoglobulin M antibody test in herpes zoster. Medicine,2016,95:e4616.

[7]Sáenz-Farret M, Sandoval-Rodríguez V, Paz-Navarro CE, 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opathy due to herpes zoster infection with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Clinical Neuropharmacology,2016,40:43.

[8]张凯辉,段行武,陈曦,张润田.带状疱疹患者皮损程度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NLRP3炎性小体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21,30(5):52-55.

[9]梁燕华,杨瑶,莫慧慧.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不同标本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检测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55(10):889-891.

[10]田秘,陈韩,王敏健.带状疱疹患者血浆S100β蛋白、NSE、免疫球蛋白及病毒载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34(8):1242-1250.

[11]刘勤. 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效果及对患者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疼痛物质P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21):2126-2129.

[12]李玉秋,王琛,韦兰,韦冠京,潘南楠,徐文英,钱煕亮,卢敏. 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血清前炎性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性分析[J].河北医药,2020,42(6):805-809.

[13]Kanbayashi Y,Matsumoto Y,Kuroda J,et al. Predicting risk factors for varicella zoster virus infection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fter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using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nnals of Hematology,2016,96: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