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护下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价值
摘要
关键词
心电监护;院前急救;急性脑梗死;
正文
急性脑梗死为当前临床最为常见且发生率较高的病症类型,在中老年群体中保持有极高的发生率。病症具备突发性且发展速度快,脑部供血突然中断为该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会导致患者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坏死等症状。病患者早期患者容易存在有恶心、头痛以及吞咽困难等症状,若救治不及时会直接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1-2]。在对该部分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需及时采取更加有效救治措施,迅速稳定患者病情。按照 心电监护下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救治为当前救治该部分患者的新模式。本次研究主要对心电监护下院前急救模式的具体运用价值进行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1年1月至12月本急救中心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择30例为对象,通过数字表随机排序划分对照组(15例,按照常规模式开展救治)和观察组(15例,开展心电监护下院前急救模式)。针对两组救治效果进行观察。在患者组成方面,对照组中包括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在55—78岁间,均值为(63.33±1.88)。观察组中包括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在53—77岁间,均值为(62.83±1.92)。针对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本次研究纳入患者均为本院首次救治患者,无脑梗史。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各方面救治操作都按照常规模式进行开展,在患者到达医院后立即对患者血压、心电等各方面指标进行密切的观察,并做好吸氧等治疗操作。准确配合急救医师开展各方面救治操作,确保患者病症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在对观察组进行救治时则需要开展心电监护下院前急救模式。医护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指导家属或者其他相关人员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且不得随意搬动患者,等待救治。医护人员需在最短时间内出诊并达到患者所在地,且在到达现场的途中,医护人员需要和现场家属等保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各方面症状的变化情况,并指导其做好对应紧急处理操作,间接达到稳定患者病情的目的。需要立即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评估,掌握患者病症严重程度以及以往病史等。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配合开展心电监护,确保患者各方面异常指标可以迅速得到稳定。同时,通过对急救车辆的数字化升级,结合物联网、互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等,与院内急救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将救护车自动采集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上传至医院的预告知信息终端的显示屏,通知接诊医院做好抢救的同时接受接诊医院的指导。将患者迅速送至急诊抢救室后,按照应急救治流程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等,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各方面救治、护理操作可以准确开展,提升救治的及时性。在整个救治流程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和医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准确观察患者心电监护过程中各方面指标的变化情况。对于神志清晰患者,护理人员需及时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引导患者对自身病症的特点等进行认知,并对患者不良心理进行改善,避免患者自身不良情绪影响到治疗的顺利性,并做好救治过程中并发症预防工作。
1.3观察指标
(1)救治成功率对比。针对两组患者在救治过程中救治成功率进行统计。(2)时间指标对比。针对两组在救治过程中急救时间、介入治疗时间进行统计。(3)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活动能力对比。借助NIHSS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该量表评分区间在0~45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活动能力则按照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评分范围在0~100分,评分在40分以下表明患者重度依赖,41~60分则表明患者为中度依赖,61分以上则表明患者为轻度依赖。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与两组有关数据都按照SPSS20.0进行处理,百分数对计数数据表述,卡方检验,计量数据则以均值±标准差表述,t检验,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救治成功率对比
统计两组救治成功率,观察组为100.00%(15/15),对照组为80.00%(12/1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X2=11.829,P=0.001<0.05。
2.2两组时间指标对比
观察组急救时间、介入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1。
表1 两组时间指标对比()
组别 | 例数 | 急救时间(min) | 介入治疗时间(min) |
观察组 | 15 | 71.52±6.14 | 35.45±1.58 |
对照组 | 15 | 152.45±4.57 | 63.45±2.08 |
t | - | 13.425 | 12.146 |
P | - | 0.001 | 0.001 |
2.3两组救治期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对比
对比患者救治期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2。
组别 | 例数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活动能力评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15 | 28.61±2.08 | 15.24±1.08 | 68.52±2.78 | 86.68±2.35 |
对照组 | 15 | 29.72±2.11 | 21.34±1.25 | 69.41±2.85 | 72.36±1.86 |
t | - | 1.578 | 12.457 | 1.585 | 14.052 |
P | - | 0.415 | 0.001 | 0.617 | 0.001 |
3讨论
急性脑梗塞在临床一直保持有极高的接诊量,病症具备突发性且对患者健康造成的危害较大。病症发展迅速,若患者未及时得到针对性治疗,会促使患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出现脑组织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等症状。患者在病发至救治前所经历的时间越长,则会导致患者发生偏瘫、意识障碍以及失语等症状的机率增加,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3-4]。在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更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救治措施,促使患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接受针对性治疗,达到稳定病情的目的。在救治的过程中,及时对患者开始介入治疗,在对应溶栓类药物的作用下,可以促使患者阻塞血管迅速得到疏通,促使脑部血液循环迅速得到改善,达到缩小梗死面积的目的,并可以促使缺血区域脑组织灌注逐步得到改善,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院前救治属于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于保障急诊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整体救治效果等存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更可以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对应医护人员在接到救助电话后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出诊,并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救治现场,针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一步进行评估,开展各方面紧急救治措施,准确开展心电监护工作,对患者病症变化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分析是否存在有异常症状。同时,将患者的生命体征等监护数据通过监护数据传输系统上传至送往医院,利于院内医护人员可以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促使患者可以在到达医院后立即开展各方面救治[5-6]。因该部分患者病症具备突发性且发展速度快,在进行救治的过程中需要开通绿色救治通道,确保患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各方面诊断和治疗,对于提升救治效率存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整个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电变化情况开展准确评估,可以及时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有异常,对于保障急救的综合效率具备有重要作用[7-8]。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救治的过程中则开展心电监护下院前急救模式,在该治疗模式的作用下能够显著提升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并缩短患者在救治过程中急救时间、介入治疗时间,能够促使患者病症在短时间内稳定,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此外,结合对患者在救治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可以发现,在心电监护下院前急救模式的作用下可以综合提升各个救治环节的效率,达到稳定病情,针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改善,并帮助患者活动能力进行恢复。
综合本次研究,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心电监护下的院前急救模式,提升对该部分患者的综合救治效率,稳定患者病情,促使患者可以尽快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1]汤月雷. 急性脑梗死患者制定医护一体化护理流程干预后静脉溶栓时间缩短效果及生存结局观察 [J]. 婚育与健康, 2024, 30 (02): 163-165.
[2]徐春燕,简雯,吴志忠等. 多模式CT联合血清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J]. 临床医药实践, 2024, 33 (01): 27-31.
[3]柳巧云,孔玉婷,汪文英. 整合式多学科诊疗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社区医师, 2023, 39 (33): 107-109.
[4]刘艳,胡丽萍,刘科位等. 院前院内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27 (22): 110-113.
[5]马文丽,张瑜,王丽.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海军医学杂志, 2023, 44 (10): 1075-1080.
[6]冯奕敢,陈迪,李建等. 院前-院内无缝急救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影响 [J]. 中国处方药, 2023, 21 (10): 8-10.
[7]姚雪榕,韦桂静,刘越存等. 认知心理护理配合以格林模式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J]. 中国医药科学, 2023, 13 (19): 132-135.
[8]金鑫. 多元化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临床探讨 [J]. 辽宁医学杂志, 2023, 37 (05): 96-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