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临床治疗及疗效分析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王晨洋

13020320020828095X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通过对比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探讨手术治疗在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治疗中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本文选取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疼痛度评分等指标,评估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疼痛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结论:手术治疗在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并能有效缓解疼痛。尽管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和死亡率,但通过严格的手术适应症把握、加强手术团队培训和协作以及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在适当的情况下,手术治疗可作为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的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

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正文


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病急骤,病情严重,常常需要紧急处理。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是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的两种主要治疗方法,它们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优劣。手术治疗能够直接修复或切除受损组织,效果较为显著,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保守治疗则通过药物、休息等手段促进患者自行恢复,风险相对较低,但治疗效果可能不如手术治疗显著。本文选取了我院50例患者,旨在通过对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临床治疗及疗效的分析,探讨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在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中的疗效差异,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31月至12月期间,我院接收并诊治了50例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患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尽管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存在微小差异,但经过统计学分析,这些差异并不显著(P<0.05),因此不会对后续的临床治疗和疗效分析产生重大影响。

纳入标准:

1患者应有明确的外伤史,如交通事故、跌落等外力伤害导致的肝胆胰脾等腹部重要器官损伤。

2患者年龄应在571岁之间,男女不限。

3患者应自愿参与本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排除非外伤原因导致的肝胆胰脾损伤患者,如肿瘤、炎症等引起的损伤。

2排除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或脏器损伤的患者,如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3排除年龄小于5岁或大于71岁的患者,以确保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相对均匀。

4排除不同意参与本文或无法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适当的止血药、抗生素和镇痛药。止血药用于控制可能存在的内出血;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镇痛药用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2)卧床休息: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以减轻损伤部位的负担。

3)病情观察: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包括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病情变化。

4)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适当的营养支持,如静脉输液、肠内营养等,以维持其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1.2.2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身体状况、损伤程度和手术风险等方面的评估。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如备血、备皮、肠道准备等。

2)手术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损伤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入路。在手术过程中,对损伤的肝胆胰脾进行修复或切除,并仔细止血和清洗伤口。

3)术后护理: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护和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伤口护理、疼痛管理等。给予患者适当的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以促进其康复。

手术治疗能够直接解决损伤问题,减少炎症刺激和压迫,从而更快地促进患者的康复。手术治疗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因此需要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进行。

1.3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几率及死亡几率进行比对分析。

2)两组患者的疼痛度对比。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则所得分数越低,患者治疗后的疼痛度越低。

1.4数据统计方法

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了SPSS19.0统计软件对患者分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在处理计量资料时,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表示,而对于计数资料,则采用百分比(%)进行表示。通过t检验和检验这两种统计方法,能够对不同组别间的数据进行有效比较。当P0.05时,认为患者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这为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对

1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对

分组/例数

治愈率(%

并发症几率(%

死亡率(%

对照组/25

15/72.00

0/0.00

0/0.00

实验组/25

21/84.00

4/16.00

1/4.00

X2

1.749

4.348

1.020

P

0.306

0.037

0.302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了84.00%,而对照组的治愈率为72.00%。尽管两组间的治愈率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P=0.306),但实验组的较高治愈率仍表明手术治疗在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中的有效性。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了16.00%,而对照组无并发症发生。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P=0.037),提示在选择手术治疗时需要权衡其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在死亡率方面,实验组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00%,而对照组无患者死亡。尽管两组间的死亡率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P=0.302),但实验组的死亡病例提醒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度

2两组患者的疼痛度对比表(

组别

例数

疼痛度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24

9.56±0.38

1.51±0.75

对照组

24

9.49±0.42

3.15±1.21

t

-

0.782

7.286

P

-

0.218

0.000

根据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疼痛度评分相近,分别为9.56±0.389.49±0.42t值为-0.782P值为0.218,表明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疼痛度没有显著差异。在治疗后,实验组的疼痛度评分显著降低至1.51±0.75,而对照组的疼痛度评分虽然也有所下降,但仍相对较高,为3.15±1.21。通过t检验,得到t值为7.286P值为0.000,这表明两组在治疗后的疼痛度评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疼痛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手术治疗(实验组)在减轻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患者疼痛方面更为有效。手术治疗能够直接修复或切除受损的器官,减少炎症刺激和压迫,从而更快地缓解疼痛。相比之下,对照组采用的保守治疗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效果不如手术治疗显著。

3 讨论

3.1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在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中的治愈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手术治疗在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优势。手术治疗能够直接对受损组织进行修复或切除,通过重建或恢复器官的正常解剖结构,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了治愈率。损伤程度的差异也可能对治愈率产生影响。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患者的病情各异,损伤程度从轻微到严重不等。对于严重损伤的患者,即使采用手术治疗,也可能由于组织损伤过于严重而无法完全恢复功能,从而导致治愈率相对较低。在评估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时,应充分考虑损伤程度的差异,并进行细化的损伤分类研究。个体差异也是影响治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以及合并症等因素都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2手术治疗的并发症风险与预防措施

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表明手术治疗虽然在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的治疗中效果显著,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在决定采用手术治疗时,必须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

手术方法的选择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至关重要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损伤程度,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对于轻度的肝胆损伤,可能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修补手术;而对于严重的胰脾损伤,可能需要进行部分或全器官的切除手术。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医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合并症等因素,以及手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

手术治疗的并发症风险主要包括感染、出血、器官功能衰竭等。感染是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在伤口处和手术部位。出血则可能由于手术过程中的血管损伤或术后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则是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可能由于手术对器官造成的直接损伤或术后器官缺血、缺氧等因素引起。

为了降低手术治疗的并发症风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了解其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医生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其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范,精细操作,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对于可能出现的血管损伤和出血,医生应及时进行止血处理,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术后护理和监测也是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关键环节。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于感染、出血等常见并发症,护士应定期进行伤口清洁和消毒,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和干燥;还应关注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出血情况。提高手术技术和优化手术器械也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途径。医生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手术技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手术水平;医院也应引进先进的手术器械和材料,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手术条件。

3.3手术治疗对死亡率的影响及安全性考量

实验组中有1例患者不幸死亡,虽然这一数据在统计学上并未显示出两组间显著的死亡率差异,但这一死亡病例仍然为敲响了警钟。手术治疗虽然在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并非绝对安全,手术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都可能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手术操作失误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术过程中的任何疏忽或技术不足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医生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警惕,确保每一步操作都准确无误。医院也应加强对手术团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手术技能和水平,降低操作失误的风险。术后并发症和感染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手术创伤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护理和监测同样重要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感染情况,确保患者的顺利康复。

3.4手术治疗在缓解疼痛方面的优势及疼痛管理策略

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其疼痛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清晰地显示出手术治疗在缓解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患者疼痛方面的显著优势。手术治疗通过直接对受损组织进行修复或切除,有效减少了炎症刺激和压迫,从而迅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手术治疗并不意味着疼痛问题的完全解决。术后疼痛管理同样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为了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采取了一系列镇痛措施。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身体状况,合理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以缓解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局部麻醉技术的运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手术部位的疼痛。还注重术后康复锻炼的指导,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进一步缓解疼痛。除了药物和物理手段外,还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患者往往伴随着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加重疼痛感。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康复心态。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在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治疗中展现出较高的治愈率,并能有效缓解疼痛,尽管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和死亡率,但通过严格的手术适应症把握、加强手术团队培训和协作以及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手术治疗值得在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田成龙.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9(2):3.DOI:CNKI:SUN:GJGR.0.2020-02-033.

[2]崔超.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外伤性肝脾破裂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6):3.

[3]马西,宁登,杜鹏程,.成人外伤性脾损伤治疗方式的选择[J].中国伤残医学,2020,28(12):4.DOI:10.13214/j.cnki.cjotadm.2020.12.003.

[4]马忠良.20例外伤性脾破裂合并胰腺损伤手术治疗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20,28(21):2.DOI:10.13214/j.cnki.cjotadm.2020.21.027.

[5]王求知.外伤性脾脏损伤治疗决策因素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22(023-004).

[6]薛振峰.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外伤性脾损伤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21,28(2):3.

[7]张杰屈茜萍唐兵张绍华黄河李富贵.外伤性脾破裂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J].四川医学,2022,43(7):730-732.

[8]冯业鹏.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体会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20(3):2.DOI:CNKI:SUN:NCWS.0.2020-03-023.

[9]贺明珠.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J].名医,2022(21):51-53.

[10]李劲松,宋世隆,吴庆沿,et al.外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的临床观察[J].1993094,222-223,ISTIC PKU CSCD CA,2021.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1993.04.1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