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外语教育政策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外语教育政策
正文
课题或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海峡两岸统一进程中的语言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JZD043)、2021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专项资助“海峡两岸基础阶段外语教育融合可行性研究”(项目编号:JAS214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台湾地区的外语教育,以英语为主,辅以第二外语教育展开。1968年,英语正式成为台湾地区中学必修课。1999年台湾地区公布《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将英语教育从初中提早至小学阶段,宣布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设立英语课程。2005年时英语教育下沉至小学三年级。2014年,台湾地区发布新版教育课程大纲,将九年一贯教育延长至十二年。
台湾地区的第二外语教育起步于80年代。1983年时,台湾将第二外语正式纳入高中选修课程,并于1999年起至2016年推出四个“推动高级中学第二外语教育五年计划”,推动第二外语的发展。随着“新南向政策”的推广,第二外语教育在台湾地区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台湾地区所实施的外语教育政策,具体表现为哪些政策,存在着哪些特点,政策制定的意图何为?本文试图对近期台湾地区的外语教育政策进行梳理,进而分析其特点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
1 台湾地区的主要外语教育政策
外语教育政策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政治经济、教育条件、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台湾地区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引导着外语教育的走向。
1.1英语教育政策
1.1.1改革中小学课程大纲
台湾地区的英语教育政策近年来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以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和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这些改革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课程大纲的更新、双语政策的推广,以及中小学国际教育白皮书2.0的实施上。
2018年4月,台湾地区发布了十二年英语教育课程大纲,这是对英语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新大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不仅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还强调了自主学习、沟通互动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核心素养。在教材内容上,新大纲要求涵盖更加多元的主题,如日常生活相关内容和能够帮助学生与世界接轨的文章,同时也强调了性别平等、人权和环境保护等议题的融入。
1.1.2 双语政策的提出
2020年8月,台湾地区政府为培养双语人才、打造双语环境、接轨国际,提出2030双语政策。该政策在“教、考、训、用”四方面着手实施,从加速推动高等教育双语化、均衡完善高中以下教育阶段双语化条件、数位学习、英检量能扩充、提升公务人员英语力、成立专责推动机构六方面工作入手。
首先,在高等教育方面,设立双语标杆学校,预计在2024年时,从重点培育的优秀学校与学院中产生3所标杆大学及18所标杆学院。标杆大学的量化指标为2024年时达到“25-20-20”目标,即全校有至少25%的大二学生,英语能力听说读写水平达到CEFR B2以上等级,同时全校至少20%的大二学生与硕一学生,在其当年所修学分中20%以上为全英语课程;2030年时以上数值达到“50-50-50”目标。其次,推动高中以下教育阶段运用英语进行多领域学习。高中以下英语课程实现全英语授课,其他学科进行双语教学,以强化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以及用英语获得知识、能力,形成英语学习态度。
除教育机构之外,该政策还辐射至全民众、尤其是公务员。通过开发公务员专用英语教材、开设公务员英语考试、鼓励各地图书馆、乐龄学习中心、社区大学等机构推广实用性英语课程等途径,提升民众整体英语力。
1.1.3 中小学国际教育白皮书2.0
2020年5月,台湾地区教育部门为落实十二年教育“自发、互动、共好”的理念,培养学生“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的核心素养,提出了为期六年(2020-2025年)的“中小学国际教育白皮书2.0”计划。该计划以“接轨国际、链接全球”为愿景,希达成“培育全球公民、促进教育国际化及拓展全球交流”三目标。其中,“接轨国际”指国际交流活动课程化,“中小学的教育内容、过程及结果,都能与国外主要国家的学制相互转衔”,建立随时与国外交流的学习机制。“链接全球”,指中小学各级教育机构、教师及学生,“都能与全球支持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机构及企业建立伙伴关系”,进行互利交流与合作。为达到上述三个目标,台湾地区相关部门大力扩增“双语课程”及“国际课程”,要求学校积极开展各项国际交流活动,建设教育国际化环境。另外,台湾地区还建立国际教育推动联盟、产官学民协力平台、国际教育资源中心三机构,努力建立国际架接机制,协调各教育主管机关之国际交流策略,开拓中小学国际交流机会。
1.2 多语种教育政策
1.2.1第二外语课程大纲的制定
第二外语课程方面,自1999年起,台湾便开始推动高级中学的第二外语教育,鼓励学生学习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种。该政策的实施效果显著,到2006年,已有159所学校开设了这些第二外语课程。随着新移民和外籍劳工数量的增加,2010年台湾又开始在高中阶段推广东南亚语言课程,首批增设的语言包括越南语和印尼语。2015年,为进一步适应全球化趋势,台湾教育部门提出了“高级中学第二外语教育第4期5年计划”,增加了东南亚国家语言课程的班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多语言能力及国际行动能力。到2018年,台湾发布了第二外国语课程纲要,旨在培养学生对第二外语的学习兴趣,增进对第二外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了解,并为日后的国际交流打下基础。截至2022年,全台有257所学校开设了16种第二外语课程,学年修读人数达到9万多人,显示出第二外语教育在台湾的普及和多样化。
1.2.2新住民语文课程的设置
新住民语文课程的设置则体现了台湾对于新住民文化的包容。这些课程最初以越南、印尼、泰国、缅甸、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七国的官方语言为主,目的在于帮助新住民融入台湾社会,同时保留他们的母语文化。新大纲强调,台湾是一个多语言、多族群、多文化的社会,新住民已成为台湾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将“本土语文/台湾手语/新住民语文”设为必修课程之一,学生需从中选择一项进行学习,每周上课时间为40分钟。新住民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能力分为四个等级,包括基础字母与语音的学习,逐步提高至能听懂日常生活对话、进行简单口语交流、阅读和书写简单文本。
1.2.3新南向人才计划
新南向人才计划以“新南向政策”的制定为背景,以“以人为本、双向交流、资源共享”为目标,力求开拓台湾地区大专院校与东南亚国家的教育交流,深化双方互动及联盟。计划中,不仅大力培育新住民子女及东南亚国家学生来台留学、创业外,也提出很多方案培养本地区通晓东南亚语言文化人才。如配合十二年大纲,推动中小学新住民语文教材的开发,规划高中职学校与东南亚国家学校开展国际交流活动;鼓励大专院校开设东南亚语言、区域文化、经贸等课程以及以新南向国家为内需市场的创新创业辅导,在商管、工程、医药、农业、教育等领域补助学生赴东南亚国家实习;扩大办理新南向学海筑梦计划,选送学生以留学、研修、实习等为目的赴新南向国家交流;优先补助大学院校与新南向国家进行师生交换,培育师资人才等。
2 台湾地区外语教育政策的特点
台湾地区外语教育政策注重横纵向联系,结合科技手段,开拓数字平台,努力平衡城乡差距,注重师资的建设,打造多元的评价体系,产学结合,有利于外语教育的发展及学生外语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其教育政策的背后,也存在明显政治化的倾向和强烈的政治意图。
2.1台湾地区外语教育政策具有多元化特征
在课程形式上,台湾的外语教育强调弹性和多元性。外语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界限,而是与文化理解、科学资讯、自然社会等领域相结合。例如,高雄市立小港国民中学的“海好有你-I,Sea,You.”课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利用当地靠海的地理特点,融合了英语、自然科学、科技和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如有声绘本制作、戏剧表演和国际特派员报导等来进行教学。
在授课方式上,台湾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必修英语课程外,还规划了多样的选修课程,如旅游英语、英语绘本创作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运用适性教学和差异化教学策略,如弹性能力分组、英语社团等,以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外教材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学习。
在素材呈现方面,台湾的外语教育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的优势,结合了平面素材、视听教材、实体教具、虚拟和真实语言素材等。这些教学资源不仅限于课堂内部,还与民间、机构资源相结合,使用真实的语言素材如菜单、行程表、地图等,以增强教学效果。
在评价方式上,台湾的外语教育探索了多元的评量方式。新大纲规定的评价项目包括测验、课堂参与、作业表现、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等。评量不仅关注听说读写等语言应用能力,而且强调质性描述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课内外活动参与、学习动机等。此外,《中小学学生成绩评量准则》的修正也将日常生活表现纳入评量范围,并倡导减少纸笔测验的使用,以综合客观数据和质性描述进行评估。
2.2力求资源平衡,照顾偏远地区及弱势群体
在师资方面,鉴于偏远地区教师流动性高,难以长期聘任教师,台湾实施了《偏远地区学校教育发展条例》。这一条例旨在将教育资源向偏乡地区倾斜,通过聘任合聘教师或巡回教师来实现师资的均衡分配。此外,针对外籍师资,采用了巡回共聘方式,或将外籍教师服务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城市。同时,利用大学生力量的USR(大学社会责任实践)计划也为偏乡地区提供了师资支援,包括英语共学和远程教学等。
在教学资源方面,台湾相关部门支持偏远地区学校建设网络、体育设施和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教材和教具。小班教学、学生学习辅导和课后照顾也得到了补助。此外,为了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实施了预警和辅导措施,提供多元化的补救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平台和其他多元学习资源,如在线英语学习节目和Cool English在线学习平台,偏乡孩子也能接触到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学习资源,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2.3“台湾主体意识”渗透教育领域,体现政治意图
台湾地区的教育领域成为“台湾主体意识”塑造的重要阵地,这一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台湾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在过去几十年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主体意识”逐渐成为政治和教育话语的主流,强调了台湾价值、利益、优先和认同,逐渐带有了“去中国化”的色彩。
台湾教育大纲在推动“台湾主体意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十二年教育大纲提出的“三大面向九大项目”核心素养,特别强调“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识”和“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要求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自我文化认同、尊重多元文化,并积极关注全球议题和国际情势。在不同教育阶段,如初小和高中,这种主体意识的培养各有侧重,从关注本土和国际事务到强化国际视野和移动力。
教育大纲还要求所有课程设计融入包括人权、环境、海洋、多元文化、国际教育、原住民教育在内的十九项议题。这些议题中,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都强调了“台湾主体”,着重介绍台湾的地理、历史、文化特色,向学生传递“台湾公民”意识。例如,在海洋议题中,学生被鼓励探讨台湾的海洋开拓史、地理位置的特色和重要性,以及台湾的海洋主权意识和战略地位。此外,台湾教育部门大力推广的国际教育课程,更是将议题与外语、文化、资讯等课程紧密相连,培养“全球公民”。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课程开设了国际教育课程,使得“台湾主体意识”的影响不仅局限于道德、历史等特定领域,而是渗透到了各个课程和日常生活中。这一趋势表明,台湾在教育政策和实践中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台湾意识以及对全球事务的关注和参与。
3 结语
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受政治、经济、人口构成等因素影响,体现国家或地区政治意图和经济发展思路。外语教育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也存在互动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台湾地区的外语教育政策在提升台湾地区民众的外语水平、提升人才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及其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戴红亮.《台湾语言文字政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10月
[2]张治国.外语教育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例[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3(06):66-74.DOI:10.19468/j.cnki.2096-1987.2018.06.008
[3]张平.海峡两岸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育政策比较[J].武陵学刊,2017,42(03):126-132.DOI:10.16514/j.cnki.cn43-1506/c.2017.03.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