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关键词
疼痛护理;肿瘤内科;护理;应用效果
正文
引言: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种类型,通常良性基本通过手术的方式均可治愈,但恶性肿瘤一般在发现时多已中晚期,再加上当前并无直接治愈方式,多会采取手术、放化疗的方式来控制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恶性肿瘤在晚期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直接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给治疗工作造成较大阻碍,对此还需及时进行干预。本文主要探讨了疼痛护理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列入实验的106例对象均为院内肿瘤内科收治的患者,时间在2021年12月~2022年11月之间,因后期需采取比较的方式进行差异判别,所以实验前应进行分组,分组方式随机展开,以对照组作为参照对象,并设立观察组,为能够确保实验结果具有参考价值,两组人数应当相同。所有患者年龄均在45~72岁之间,对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平均年龄分别为29、24例(59.31±4.02)岁与27、26例(58.16±3.75)岁。纳入标准:经病理诊断患者均符合恶性肿瘤病症标准,生存期>1年,对此次实验知情并表示同意配合,本次研究的内容、流程、操作细节、方案拟定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均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排除标准:交流不畅、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各项资料不全、无法各种随访、中途因各种因素退出实验、依从性较差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线性资料相比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主要是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治疗操作,并实时监测患者各指标变化情况,以便于及时发现异常并展开处理。同时还需在饮食、用药等方面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及时为患者调整饮食结构方案,保证营养的充足性,满足其机体运转需求,降低营养不良问题的发生。其次还需着重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做好情绪安抚工作,以此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确保治疗工作能够在原定计划下保质保量的开展[1]。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强化疼痛护理,以此来提高护理的全面性与针对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切实满足其身心发展需求,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成立专项小组,因护理工作本就有着繁重性特点,尤其是存在肿瘤病症的患者,受到疾病影响,其生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这也导致其情绪会发生较大变化,依从性也会随之降低,并且会有抗拒等临床表现,这也大大增加了护理难度,为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还应当提前建立疼痛护理干预小组,纳入经验丰富、专业素养较强的护士,护士长负责各项工作的安排与监督管理,明确责任范围,并落实到个人,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其操作行为,降低违规操作问题的发生。同时还需定期组织组内成员展开相关性培训,内容包括肿瘤内科护理重点、疼痛干预方式方法、相关注意及配合事项等方面,并在培训结束后展开考核,考核通过后才可上岗操作,针对不足之处再进行培训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其专业水平,确保疼痛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2]。(二)疼痛评估,因每位患者的病情、耐受力、部位、范围、疼痛程度均有着较大差异,为保证护理工作的针对性,还应当提前做好患者各项资料的收集整合工作,包括治疗方案、病情、认知情况、性格特点、年龄等方面,并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利用量表对患者展开全面评估,了解患者实际疼痛情况,可分为轻中重三个疼痛等级,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经验制定疼痛护理计划,明确护理程序以及实操方法。(三)疼痛护理①健康宣教,因多数患者对自身病情了解甚微,并且并不知晓引发疼痛的原因,在此还需对患者展开全面健康宣教,为患者讲解导致疼痛的主要因素、疼痛定义与类型、处理方式等方面,受到患者认知及理解水平差异化影响,为保证健康宣教能够真正的发挥出最大效用价值,还应当选择合适的宣教方式,通常在临床中多会采取一对一讲解、开展讲座、播放相关视频以及发放健康手册的方式展开,这也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让患者正视疾病并充分了解其可控性,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3]。②心理干预,因疼痛会导致患者生理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其日常生活也会随之受到影响,生活质量的降低致使患者会出现各种负性情绪,主要表现在焦躁不安、抑郁、抗拒治疗、悲观等方面,而且这也会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干扰到后期治疗工作的开展。对此护理人员还需及时对患者展开心理疏导,认真倾听患者主观描述,从中获取患者心理状态及压力源,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方案,以此来起到有效缓解作用。同时还需为患者强调镇痛药物的安全性,避免患者以及其家属担忧成瘾性,使其身心均处于稳定状态。③环境干预,根据临床经验来看,良好的环境与患者疼痛程度有着密切关联,对此护理人员还需考虑到此点,加强病房环境管理,通过调整病房温湿度、定期清洁消毒、开窗通风的方式来提高患者舒适度,并在不影响治疗及护理操作前提下将光线调节至柔和状态,这也可以有效降低外界各种主客观因素对患者机体所造成的刺激,尽可能预防可能诱发或加重疼痛的因素[4]。④药物护理,在对存在不同程度疼痛的患者展开护理干预时,还需根据其疼痛等级做好用药控制工作,轻度疼痛的患者可通过聊天、观看视频的方式来转移患者注意力,若并未能有效缓解,需应用药物进行缓解,在此需注意的是,用药时还需秉承着三阶梯用药原则进行合理原则,轻度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按时给药;若疼痛程度为中度时,即需应用弱阿片类药物,可与非甾体抗炎药物联合用药,临床中常用弱阿片类药物的代表为可待因、曲马朵以及相关复方制剂;对于疼痛难忍,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患者还需给予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杜冷丁、芬太尼等[5]。在用药时还需做好用量及频次控制工作,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各不良反应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停药,并调整用药剂量,在确保可达到良好镇痛效果的情况下降低其对患者集体所造成的影响。⑤基础护理,定期对患者进行体位调整,并配合按摩的方式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疼痛感。同时还需建立疼痛管理手册,通过询问与评估的方式了解患者疼痛程度以及用药后缓解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工作,而后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展开疼痛护理管理[6]。
1.3 观察指标
①在干预前后利用VAS量表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分值在0~10分之前,分值越低说明患者疼痛程度越轻,反之为重。②评估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时可应用SAS、SDS量表,分别表示焦虑、抑郁情绪,前者分值为50,后者为53分,如若高于该中线分值则表明患者存在不良情绪,但具体对比还需以得分情况而定,患者所得分值越低说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越轻,反之为重。③为掌握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水平,评估时所应用的量表为SF-36,涵盖躯体、角色、情感、社会功能与精力,均为满分制,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水平越优,相反则为差。④以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患者满意度,包含护理全过程的各项操作表现,不同分值区间分别表示的满意度也有一定差异,在患者评分后需做好整合工作,计算总满意率时用以下公式(≥80分人数之和)÷小组总人数。
1.4 统计学处理
需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此在本次研究中选取SPSS22.0作为统计学处理工具。全面收集整个研究过程的各项观察指标数据,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过程中分别使用“t”“X2”对计量及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反之则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通过评估所得,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基本无差异(P>0.05),在护理干预后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将其对比后可见显著差异(P<0.05)。如表格1所示。
表格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n/%),(`x±s)
组别 | n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对照组 | 53 | 7.84±1.53 | 5.76±1.32 |
观察组 | 53 | 7.91±1.26 | 4.01±1.27 |
t | 0.229 | 7.561 | |
P值 | >0.05 | <0.05 |
2.2在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进行整合后可见,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护理干预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较低,比较后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n/%),(`x±s)
组别 | n | SAS | SDS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53 | 58.93±4.22 | 47.26±3.54 | 60.37±3.56 | 49.57±4.28 |
观察组 | 53 | 59.02±3.91 | 40.01±2.45 | 61.49±3.25 | 41.93±3.07 |
t | 0.219 | 10.918 | 0.344 | 8.753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2.3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经对比呈现出(P>0.05)。在展开相应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精力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护理前,数据之间有一定差异表现(P<0.05)。具体数值见表3。
表格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n=53),(`x±s)
组别 | 对照组 | 观察组 | t值 | P值 | |
躯体功能 | 护理前 | 51.88±2.79 | 50.04±2.46 | 0.172 | P>0.05 |
护理后 | 66.59±3.52 | 77.59±3.65 | 10.592 | P<0.05 | |
角色功能 | 护理前 | 54.07±2.59 | 55.38±2.44 | 0.334 | P>0.05 |
护理后 | 69.41±2.97 | 76.29±3.66 | 8.457 | P<0.05 | |
情感功能 | 护理前 | 59.43±2.35 | 58.02±2.57 | 0.257 | P>0.05 |
护理后 | 67.57±3.26 | 79.05±2.53 | 11.788 | P<0.05 | |
精力 | 护理前 | 52.37±2.47 | 53.19±3.87 | 0.429 | P>0.05 |
护理后 | 70.59±4.22 | 82.25±3.68 | 9.346 | P<0.05 | |
社会功能 | 护理前 | 57.43±3.51 | 56.92±3.79 | 0.139 | P>0.05 |
护理后 | 68.32±3.56 | 78.41±3.41 | 6.319 | P<0.05 |
2.4整体来看,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不满意例数为0远少于对照组的5例,总满意率分别为92.45%、81.63%,组间经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格4所示。
表格4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x±s)
组别 | n | 90~100 | 80~89 | 60~79 | ≤59 | 总满意率(%) |
对照组 | 53 | 24 | 16 | 8 | 5 | 40(81.63) |
观察组 | 53 | 38 | 11 | 4 | 0 | 49(92.45) |
X2 | 9.342 | 7.373 | 5.122 | 8.061 | 10.934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3 讨论
大多数晚期癌症患者都存在剧烈疼痛,这些剧烈疼痛可使患者倍受折磨。分析疼痛情况后主要是肿瘤细胞恶性增生,导致局部肿瘤持续生长,破坏人体正常组织结构,当压迫到感觉神经时,患者会感觉疼痛,一般夜间较为明显。而且由于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容易发生转移,当侵犯到其他部位的组织或神经时,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同时通常恶性肿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会引起患者疼痛。疼痛不仅会导致患者机体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感,更会影响到患者的睡眠、进食等日常活动,降低其生活质量水平,而且长此以往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随之受到较大影响,所以镇痛此时对晚期癌症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每位患者疼痛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还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疼痛护理干预手段,通过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环境管理、用药干预等方式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切实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对肿瘤患者实施疼痛护理不仅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疼痛感,更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更高。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贺征,李威,王刚等.整合医疗视域下恶性肿瘤患者连续性护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22,42(06):85-87.
[2]王利艳.长期从事肿瘤内科的护理管理及研究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在胰腺癌患者癌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0):236-237.
[3]杨玉,杜冠楠.精细化管理在肿瘤患者化疗、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效果——评《实用肿瘤疾病护理手册》[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13):136.
[4]王梦婕.循证护理在肿瘤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5):191-192.
[5]王素珍,袁阿珍.探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肿瘤患者疼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2):116.
[6]李翠.疼痛护理管理对改善肿瘤内科患者疼痛程度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8):164.
作者简介:谷艳利(1988年8月)女,民族:籍贯:河南省、新乡市,职称:主管护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 :旅行医学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