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循证护理在胃肠息肉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关键词
循证护理;胃肠息肉消化;内镜诊疗;应用效果
正文
引言
胃肠息肉的患病率约占3%~5%,通常需通过内镜检查来确诊。随着无痛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道疾病的消化内镜诊疗需求逐渐增加。然而,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可能引起疼痛和不适,降低了患者的遵医情绪。同时,内镜治疗前的胃肠道准备程度直接影响内镜术中的视野清晰度,术后也容易导致恶心、呕吐、黑便等多种并发症。尽管国内外已经发表了多个关于消化内镜诊疗的指南,重点放在了消化内镜消毒和应用安全方面,但对内镜术前胃肠道准备和术后并发症方面的权威文献较少。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制定了适用于胃肠息肉消化内镜诊疗的循证护理方案。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此方面的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消化内镜诊疗的实践。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我们收集了从2020年1月到2020年8月在本院胃肠道内窥镜所收治的120名病人。按照采取的治疗方式,将病人分成普通治疗组与循证治疗组,每个治疗组60名病人。本课题的实施已经通过了医院的医疗伦理委员会(SR-391)的审核。入选条件为:确认有胃肠息肉、有选择地做胃肠内窥镜、有清醒的知觉、有基本的沟通能力、有自愿参加本试验的意愿、有第一次做胃肠内窥镜术的患者。排除条件有:病变区域有潜在的伴随癌症发生的危险,有免疫或血液凝固现象。传统组共60名病人,男23名,女37名,年龄介于23至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25±4.76)岁。胃息肉患者22例,十二指肠息肉患者25例,直肠息肉患者13例。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学及以上学历患者18例,初中及高中学历患者29例,小学学历患者13例。手术类型包括胃镜下胃黏膜剥离术24例,结肠镜下结肠黏膜剥离术21例,超声内镜细针穿刺术15例。循证组也包括60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38例,年龄介于23至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42±4.84)岁。胃息肉患者23例,十二指肠息肉患者24例,直肠息肉患者13例。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学及以上学历患者17例,初中及高中学历患者32例,小学学历患者11例。手术类型包括胃镜下胃黏膜剥离术25例,结肠镜下结肠黏膜剥离术21例,超声内镜细针穿刺术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教育程度和手术类型方面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干预方法
两个小组的病人都得到了一个由抑酸,止痛,止呕吐,以及抗菌剂组成的标准的药物疗法。雷贝拉唑钠(产品名称: Misato Plant,产品名称:21043052),每天20 mg,分两次口服;注射用酮咯酸胺丁三醇(产品名称:永信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名称:220103),剂量:60 mg,每天给药2次;注射用盐酸阿扎司琼氯化钠(产品名称:扬子江制药有限公司,产品:21030914),每日10毫克,每日一次注射;益保灵(产品名称:西华医药,产品名称:22010003)每次1.0克,每天2次,内服。
1.常规组
常规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方式。在术前阶段,患者通常对消化内镜诊疗了解不足,容易感到紧张和焦虑,担忧有关麻醉和手术意外的问题。因此,在术前进行了一系列常规心理护理措施,包括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目的、介绍消化内镜技术的优势等,同时告知术前的准备事项,以减轻患者的疾病恐惧感。术中,护理人员协助医生治疗,要求患者术前禁食禁水8小时以上,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和心电图检查,去除身上的金属饰品,必要时需要取下活动义齿。术后,患者被推送回病房,接受心电监护,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术后第一天禁食禁水,第二天开始饮水,逐渐过渡到清流质饮食。在确保病情稳定后,逐步引导患者摄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最终恢复到正常饮食。
2. 循证组
以循证为基础的护理模式。首先,我们回顾了基础资料。采用 PIPOST原理(P)对胃肠道息肉的诊断和治疗;I是指手术前后肠道准备的质量,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诊断和治疗后的并发症的处理情况。O-增加了手术前的肠道准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加快了消化道的康复;S为本院胃内镜下的胰胆二科住院病人;T为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总结证据,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等),识别相关问题,建立相关工作小组。该小组以本院三减重室护士长、消化内镜科主任及营养学医师为首,并配有3位专职护理人员,完成数据的采集与修改。在 JBI的证据申请体系中,每个小组的人员都经过了训练。然后,我们查阅了相关的文献。本研究拟采用 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医学,中华医学杂志全库, JBI, Cochrane Library, Digestive endoscopy, Gastrobestinal多肽, Colon多肽, Preoperative pestinal preparation, Preparative Pestinal等。入选条件为公开发表,全文可用,并且大部分与胃肠道息息相关的消化道内窥镜治疗相关的文章。不适用于高品质评估的文献,有严重误导的指导文献,和被引用的资料与课题不相关。循证研究团队采用“集思广益”的方法收集、归纳相关的研究资料,最终提出符合临床实际、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运用 FAME架构模式,将四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循证医疗服务体系。关于证据的运用,我们第一次做了一个基本的回顾。应用方便取样方法,选取60位接受循证护理治疗的胃肠道息肉病人和护士20位,并进行了随访。依据 JBI循证医学体系,对本院胃肠道手术治疗中出现的术后肠道准备率、术后胃肠功能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原护理措施改善效果的主要障碍。并制订出以证据为基础的医疗保健计划。基于此,我们对既往临床治疗方案进行了回顾,发现其不足之处在于:术前胃肠预备方法不完善,术后教育缺乏,术后并发症防治缺乏,且缺乏规范化的营养支持。接着,实证研究团队会继续探索如何处理阻碍因素,并发展出一个初期的发展计划。主要内容为:在手术中应用达克罗宁治疗胃息肉,在手术中应用复合 PEG电解质粉,以增加手术中的消化道预备;应用反馈式的卫生教育,引导患者在手术后服用口香糖。如果是1-2 cm大小的,在没有出血的情况下,为了加快消化道的活动,可以通过吃一些流食或半流食来帮助消化道的活动。指导病人做好卫生知识普及工作,解决问题,提高自信心;手术前可服用氯已定药水,防止口腔内感染,对于没有禁忌证的病人,可将手术床提高30~45°,降低误吸概率;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输液时机,及时对输液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及时告知患者的有关预防措施。为了防止出现什么情况,患者必须在三个小时之内有一个陪护,等患者彻底苏醒,肌肉力量也恢复了,才能在陪护的陪伴下回到病房。
(三)观测指标
1.通过观察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来评价肠道功能。本课题拟对上述各项指标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对消化道功能恢复情况作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2.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胃肠预备时,应依据患者的胃肠是否干净及气泡大小来进行评估。医师按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表现,将其分为A级、B级、C级和 D级。A:指没有粘连,视线清楚;B类表明有轻度的粘着或者有少许的气泡,只需稍加清洗即可;C级:有一些黏液、气泡,视力不清,需用小量的水洗或消泡;D:指有很多的气泡或粘稠物,视线不清,使用时要用较强的水冲得过猛。
3.观察两组病人在7 d之内的感染,误吸,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和周围静脉炎的发生率。消化道症状包括由于饮食不当导致的腹胀、腹痛等症状。而周边静脉炎则按照其分类标准进行界定,并采集相关病例进行对比。
(四)统计学方法
所得资料经 SPSS25.0统计处理后,经统计处理。计量数据以平均数加减标准差(x± s)的方式表示,采用 t检验来进行组间比较。计量学数据以抽样数目及百分数表示,并以 t 2检定加以对比。通过曼-惠特尼 U检验法进行评分数据的对比分析。当 P<0.05时,两组间的差别为显著性。
二、结果
(一)比较两组胃肠功能康复效果
循证组的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 1 两组胃肠功能康复效果比较(d,x±s)
组别 | 例数 | 肛门排气时间 | 肛门排便时间 | 肠鸣音恢复时间 |
常规组 | 60 | 1.79±0.62 | 2.15±0.54 | 3.05±0.72 |
循证组 | 60 | 1.56±0.49 | 1.96±0.33 | 2.76±0.68 |
t 值 | 2.254 | 2.326 | 2268 | |
P 值 | 0.026 | 0.022 | 0.025 |
(二)比较两组肠道准备质量 循证组的胃肠道准备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 2 两组肠道准备质量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A 级 | B 级 | C 级 | D 级 |
常规组 | 60 | 12 | 15 | 18 | 15 |
循证组 | 60 | 21 | 24 | 13 | 2 |
Z 值 | 3.455 |
(三)比较两组诊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 循证组的诊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3。
表 3 两组诊疗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 腹胀痛 (例) | 恶心 (例) | 呕吐 (例) | 感染 (例) | 误吸 (例) | 外周 静脉炎 (例) | 并发症 总发生 [例(%)] |
常规组 60 3 | 4 | 3 | 4 | 2 | 3 | 19(31.67) | |
循证组 60 0 | 2 | 0 | 1 | 0 | 1 | 4(6.67) | |
χ 2 值 | 12.001 | ||||||
P 值 | <0.01 |
三、讨论
实践证明,手术前的准备,手术中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手术中的并发症的防治,都是非常有效的。胃肠内窥镜术可有效清除肠道息肉,降低其恶性转化的危险性,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在消化道息肉手术中给予适当的护理,可明显减少手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优化的科学依据应用到临床,如应用达克罗宁、复合 PEG等药物,可提高术后病人的胃肠清洁水平、清洁度、消化道功能、胃肠功能。
循证护理运用了反馈型的健康教育方法,比如在手术结束后,建议病人多咀嚼口香糖,多吃一些适当的食物,这样就能够提升病人的自我效能感,让病人更加自信地进行自己的卫生活动,从而加快肠胃功能的快速恢复,缩短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的恢复时间。通过对病人进行的护理训练,使病人对病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使护士与病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从而使病人对医生的依从性得到加强。通过实施循证教学计划,提高了病人的自我照护意识,并将护士的卫生指导行为规范化,使得手术后的卫生指导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临床诊断和治疗后的并发症,以循证组为最小,且与传统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基于此,我们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包括:术前给患者服用抗菌药物,通过改变患者的姿势,减少患者的误吸,通过合理的饮食,减轻患者消化道不适。通过增加护士巡视次数,改变静脉途径,缩短静脉输液的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改善,可以有效地减少静脉感染的发生率。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中证据应用的时间较短,样本量较少,并且研究范围局限于单一医疗中心,因此结论可能受到数据偏倚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胃镜和结肠镜手术护理措施的优化,并扩大研究样本规模,以更全面地评估护理方案的效果。
结语
循证护理在胃肠息肉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展现出显著效果。通过基于最新临床研究和证据的护理方法,患者接受了个性化、科学化的护理。这种护理方式强调术后健康教育,例如鼓励术后咀嚼口香糖和适度早期进食,促使患者更有信心、更积极参与自我康复。循证护理还注重防控术后并发症,通过预防感染、误吸和优化饮食等措施,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研究时间较短、样本量有限等,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拓展样本规模、延长研究时间,以全面、深入评估循证护理在胃肠息肉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可靠的指导。总的来说,循证护理为胃肠息肉消化内镜诊疗提供了可行、高效的护理策略,对于优化患者康复、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殷蕾.循证护理在胃肠息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24):137-139.
[2]范静,端木玉娟,张异.中西医结合循证护理在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3,32(07):1322-1326.
[3]杨清,潘剑,谢欣等.循证护理在胃肠息肉消化内镜诊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34):166-169.
[4]谭庆红,严健芬,钟运莲等.循证护理在胃肠息肉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0,12(26):98-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