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效果
摘要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应用效果
正文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其发病突然、进程快,致死率、致残率、死亡率极高。在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背景下,脑梗死急救技术较为成熟,救治及时患者的生存率较高,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超过80%的患者预后出现肢体瘫痪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痉挛、运动功能衰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为了进一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临床上会通过运动干预手段引导患者进行恢复,但缺少早期训练干预规划,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作为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案,近年来逐渐受到医学和患者青睐。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的方式论证该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23年1月-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上述疾病患者42例平均分为两组。在2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患者11例,女患者10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2.24±3.82)岁,平均病程(32.01±3.34)d;在21例应用组患者中,男患者12例,女患者9例,年龄54~70岁,平均年龄( 62.31±3.94)岁,平均病程(53214±3.69)d。所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偏瘫诊断标准,且排除肾脏功能不全、严重肿瘤疾病、精神疾病患。经计算,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软件计算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按时、定量服用药物,并根据患者需求提供护理服务,同时全面监测患者血压、心跳等生命体征情况[1]。此外,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翻身服务,帮助患者进行侧卧位休息,每隔一小时帮助患者翻身一次,避免压疮的产生[2]。对于病情恢复稳定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下床进行基础活动,包括站立、行走、关节活动等等,帮助其逐渐恢复身体机能,护理时间为四周。
(2)应用组实施肢体康复训练护理:①翻身护理:患者在疾病、手术的共同作用下会出现肢体翻转困难,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翻身,注意缓慢进行,每隔一小时翻转一次。②按摩护理:为帮助患者恢复偏瘫部位的运动功能,护理人员应教授患者家属肢体按摩方法,引导患者家属从患者头部向下进行按摩,用拇指对患者进行上肢按摩,用弹指法对患者跟腱部位进行按摩,频次为每日一次[3]。③坐位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按摩护理后,患者的肌肉功能逐渐被唤醒,护理人员应摇高床位,指导患者以坐位的姿势进行简单的身体移动,使其可以依靠上肢力量完成下床、上轮椅等动作,训练时间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延长。④站位训练:在患者的肢体力量达到一定效果时,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进行站立,训练患者从协助站立到独立站立,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保持在十分钟左右,当患者出汗、劳累时进行休息。⑤行走训练:当患者能够自行站立时,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进行行走,向其讲述正确的走路姿势,帮助其逐渐恢复下肢功能。同时,引导患者自主进行洗漱、穿衣等训练,逐渐训练其自主生活能力。康复训练护理持续时间为四周,患者出院后应持续随访,及时指导[4]。⑥稳定性训练:为帮助患者有效恢复平衡力和身体稳定性,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开展稳定性训练。在训练初期,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进行仰卧屈膝、仰卧提臀抬腿等训练,使患者提高对大腿、臀部、膝盖的控制力。在患者身体机能逐渐恢复后,护理人员可以借助平衡气垫类工具训练患者的身体稳定性,可以让患者在平衡垫上进行坐立、站立、单手支撑等动作,保持一定的训练频次,提高其身体稳定性。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运动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运动功能借助FMA量表进行评估,包括上肢和下肢功能,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恢复效果越好;神经功能借助NIHSS量表进行评估,分数区间为0-42分,分数越低说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2)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分为痊愈、有效、无效。痊愈是指患者未发生残疾结果,有效是指患者存在轻微残疾,无效是指患者偏瘫症状未得到缓解。
(3)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肩关节脱位、压疮等多种情形。
(4)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借助满意率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SPSS19.0软件应用分析,x2检验数值,以(%)体现,t检验数值,以(±s)体现,若出现结果P<0.05,分析存在统计价值。
2.1两组患者运动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如表1所示,应用组患者运动及神经功能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患者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对比(x±s,分)
组别 | 时间 | 运动功能评分 | 神经功能评分 |
对照组 | 护理前 | 31.82±5.41 | 32.43±5.76 |
护理后 | 67.43±12.05 | 10.28±1.78 | |
应用组 | 护理前 | 31.65±5.52 | 32.58±5.69 |
护理后 | 79.08±13.31 | 6.34±1.60 | |
t | 护理前组间 | 0.100 | 0.085 |
P | 0.920 | 0.932 | |
t | 护理后组间 | 2.197 | 7.544 |
P | 0.006 | 0.000 |
2.2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对比
如表2 所示,应用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2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n%]
组别 | 总例数 | 痊愈 | 显著 | 无效 | 总有效率率 |
对照组 | 21 | 4 | 10 | 7 | 14(66.67%) |
应用组 | 21 | 11 | 9 | 1 | 20(95.24%) |
x2 | 4.287 | ||||
P | 0.038 |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如表3所示,应用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n%]
组别 | 总例数 | 肩关节脱位 | 压疮 | 足下垂 | 髋关节脱位 | 总发生率 |
对照组 | 21 | 1 | 2 | 1 | 1 | 6(28.57%) |
应用组 | 21 | 1 | 0 | 0 | 0 | 1(4.76%) |
x2 | 4.434 | |||||
P | 0.035 |
2.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对比
如表4所示,应用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n%]
组别 | 总例数 | 满意 | 比较满意 | 不满意 | 护理满意率 |
对照组 | 21 | 9 | 4 | 8 | 13(61.90%) |
应用组 | 21 | 14 | 5 | 2 | 19(90.48%) |
x2 | 12.548 | ||||
P | 0.000 |
3.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高发于老年人群体,主要由于脑部血管栓塞、小动脉闭塞、心力衰竭等因素引起,大部分患病患者会留下偏瘫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外形美观度,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患者脑梗死急性发作期,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5]。很多医疗机构的运动训练干预较晚,患者的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临床上主要采用康复训练护理干预的方式,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身体机能。术后三个月是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黄金阶段,护理人员有必要今早介入,引导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效纠正患者的肢体活动,提高其自理能力,减轻家庭负担。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方法,主要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康复,通过坐位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稳定性训练等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患者开展肢体活动,促进其肌肉和身体机能的恢复,不断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自理能力,防止因缺少康复训练导致肢体功能进一步退化。训练内容由护理人员进行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配合,在合力下完成对患者的周期性训练[6]。
根据本研究可知,应用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67.43±12.05)分、(10.28±1.78)分,均优于对照组的(79.08±13.31)分、(6.34±1.60)分,且P<0.05。由此可知,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能够及早引导患者开展运动训练,逐渐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激发患者肌肉活力,提高其运动灵活性。此外,通过多样化的运动训练刺激了患者的大脑皮层,提升了大脑神经对肢体的控制效果,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也可以看出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应用组患者肢体恢复有效率高达95.24%,高于对照组的66.67%,且P<0.05。可以推断,应用组患者中一部分人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避免了偏瘫情况的发生,降低了致残率,提升了康复效果[7]。
本研究还发现,应用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仅有1名患者出现了肩关节错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28.57%,且P<0.05。由此可以说明,肢体康复训练护理通过循序渐进的运动训练,有效锻炼了患者的肩关节、髋关节,帮助患者提前开展恢复训练,有效降低了关节错位的发生率。此外,多元化的运动训练提高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自主能力,使患者能够自行翻身,避免压疮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
此外,应用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高达90.48%,高于对照组的61.90%,且P<0.05。由此可以说明,针对性的早期康复训练提升了脑梗死患者术后的身体机能,使其在恢复黄金期得到了良好训练,降低了致残率,自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护理满意率的提升有助于优化医患关系,降低纠纷发生率,从而营造和谐的治疗环境[8]。
综上,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机体和神经功能,有效避免了患者运动机能的丧失,提高了其生活自理能力,有效提升了其患病后的生活质量。同时,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率,有助于拉近医患距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保持对脑梗偏瘫患者的持续关注,通过电话随访、家庭随访等方式掌握患者运动训练情况,指导其科学、适当运动,进一步激发身体机能。
参考文献:
[1]段芳香,刘淑琳.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评价[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3,40(05):85-86.
[2]段娅楠. 早期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各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3,38(08):183-185.
[3]宋月. 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研究[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3,38(08):188-190.
[4]冯莉,唐开第. 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分析[J]. 大医生,2022,7(20):133-135.
[5]郭丽.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伴肢体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08):80-84.
[6]郝丹.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1):163-164.
[7]吴微. 硬化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9):200-201.
[8]赵小丽,苗佳,郑舒心,刘欣欣,梁慧超. 强化康复护理在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应用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322+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