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急诊护理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汤晨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

目的 观察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过程中开展优质急诊护理的作用。方法 在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本院急诊科收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8例为对象,数字表随机排序划分对照组(34例,按照常规急诊救治流程开展对应护理)以及观察组(34例,按照优质急诊护理进行护理)。评估两组患者急诊救治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检查完成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休克缓解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急诊救治过程中依从性,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过程中开展优质急诊护理,可以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各救治缓解时间,并增加患者治疗期间依从性,有助于患者恢复。


关键词

优质急诊护理;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

正文


创伤失血性休克属于急诊科最为常见的病症类型,患者在受到创伤后,因大量出血,导致血管-神经反射出现不同程度变化,血压、心排血量以及灌注量在极短时间内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存在有不同程度损伤,且血管通透性提升,患者体内蛋白质、体液的流失速度加快,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血容量代谢紊乱等症状,若救治不及时则会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3]。在对该部分患者进行急诊救治的过程中,在持续优化急救措施的基础上,需做好救治过程中护理工作,提升各个急救环节效率。本次研究就主要对优质急诊护理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具体价值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本院急诊科收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8例为对象,数字表随机排序划分对照组(34例,按照常规急诊救治流程开展对应护理)以及观察组(34例,按照优质急诊护理进行护理)。在患者组成方面,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在43—77岁间,均值为(56.45±1.84)。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在42—76岁间,均值为(55.23±1.93)。对比两组基本数据,P>0.05。纳入标准:创伤发生后6小时内送至本院治疗;无凝血功能性疾病;因突发性外力导致(包括交通事故、坠落)。家属愿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系统疾病;伴随肿瘤类病症;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家属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各方面护理操作都按照常规护理规定进行开展。在患者到达医院后,急诊护理人员立即对患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评估,明确创伤原因、出血量以及基本生命指标变化情况等,并配合急诊医师开展各方面救治工作。做好各个科室以及诊断室的沟通工作,确保患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各方面检查。观察组在救治过程中则接受优质急诊护理:(1)病情评估。急诊科需结合日次接诊情况,对优质急诊护理团队进行组建。由急诊护理经验丰富人员组成。在对接到患者后,急诊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对患者开展各方面检查,评估患者失血量以及休克严重程度等。并准确监测患者血压、心律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是否存在异常。(2)开通绿色救治通道。在完成患者伤情评估后,需立即对绿色通道进行建立。协助急救医师完成各方面救治操作,准确对创口经常处理,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由活动性出血以及其他创伤。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静脉通道建立(建立2条静脉通道),并及时进行补液、扩容治疗,结合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变化情况对输液速度合理进行控制。必要时可以预先对静脉药液进行预热处理,避免在快速补液过程中导致患者出现应激反应。通知对应检查科室,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床旁B超检查等,明确患者创伤严重程度。(3)复温处理。在对该部分患者进行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评估患者体温得变化情况,可协助患者穿着干燥衣物平卧在复温毯上,温度保持在37度左右。并对病房内温度合理调节,维持30度左右。4)体位干预。在患者急救期间,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创伤部位做好患者体位指导工作。可适当将下肢抬升,达到促进静脉回流的目的,保障心肌供血迅速得到恢复。若患者创伤部位存在于颅脑等部位,则可以适当抬高头部,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且需要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促使鼻腔、口腔等部位分泌物顺利排出。(5)备血、输血护理。患者达到医院后,护理人员需立即采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监测,在最短时间完成备血工作,确保患者可以及时进行输血,针对其失血性休克症状进行改善。在输血治疗过程中,需对患者各指标变化情况准确评估,分析是否存在异常,并对输血速度合理进行调节。6)导管护理。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多需要留置各类导管,包括导尿管、胸腔闭式引流管、中心静脉导管等。在进行护理过程中,需做好各类导管固定工作,避免出现非计划性拔管或者导管滑脱的情况。在对患者进行搬运的过程中,需要先将各类导管理顺,再进行搬动,以免出现导管弯折等情况。(7)并发症预防。在该部分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出血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并合理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同时需要做好创伤的深度清洁工作,并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感染进行预防。对于存在有脏器损伤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加强气道护理,达到对肺部感染进行预防的目的。准确评估患者尿量变化情况以及血小板数量,达到对肾功能衰竭进行预防的目的。

1.3观察指标

(1)并发症统计。针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2)抢救阶段时间统计。针对两组患者在抢救过程中检查完成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休克缓解时间进行统计。(3)依从性评估。对患者在救治期间依从性进行评估与对比。(5)针对患者在救治过程中体温变化情况进行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与两组有关数据都按照SPSS20.0进行处理,百分数对计数数据表示,卡方检验,计量数据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救治过程中并发症统计

结合统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1。

1两组救治过程中并发症统计[n,(%)]

组别

例数

肺部感染

脏器功能衰竭

水电解质紊乱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发生率

观察组

34

12.94

12.94

12.94

12.94

411.76

对照组

34

25.88

25.88

25.88

12.95

720.59

χ2

-

-

-

-

-

12.042

P

-

-

-

-

-

0.001

2.2两组检查完成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休克缓解时间统计

在检查完成时间上,观察组为(13.23±1.02min,对照组为(22.01±1.45min,对比t=10.028P=0.001<0.05。在术前准备时间上,观察组为(11.02±1.56min,对照组为(18.84±1.79min,对比t=11.274P=0.001<0.05。在休克缓解时间上,观察组为(3.23±0.53h,对照组为(5.63±0.61h,对比t=10.023P=0.001<0.05。

2.3两组治疗过程中依从性分析

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依从性率为97.06%33/34),对照组为76.47%26/34),对比X2=8.028P=0.001<0.05。

2.4两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

在入院时,观察组体温为(34.34±1.83℃,对照组为(35.01±1.72℃,对比无差异,t=1.273P=0.992。在治疗后10min,观察组体温为(35.76±1.23℃,对照组为(34.86±1.55℃,对比t=10.011P=0.001<0.05。在治疗后20min,观察组体温为(36.78±1.08℃,对照组为(35.63±1.12℃,对比t=8.273P=0.001<0.05。在治疗后30min,观察组体温为(37.04±0.11℃,对照组为(36.01±0.23℃,对比t=9.273P=0.001<0.05。

3讨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在临床一直保持有较高的接诊量,结合当前临床的接诊数据可以发现,受到建筑施工事故以及交通事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数量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增加,该部分患者损伤具备突发性且多数患者损伤较为严重[4]。在大量失血的影响下,一旦失血量超过正常循环血量的20%,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等方面症状,组织灌注量降低,脏器各方面功能在缺血缺氧等症状的影响下,同样会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若救治不及时会导致患者肾脏、大脑、心脏等器官功能受到不可逆转损伤[5-6]。在对该部分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更需要采取最为有效的诊断措施,促使患者可以迅速进行确诊。在常规急诊救治的过程中,急诊护理人员主要按照各方面救治流程以及急诊护理规定开展对应护理支持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各方面救治操作的顺利性,促使患者可以尽快得到针对性护理支持。但结合实际可以发现,传统急诊护理模式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依旧存在有一定局限性。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优质急诊护理干预进行运用,可以进一步提升急诊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效果。在该护理模式下,可以确保患者在入院后极短时间内便得到针对性护理,综合评估患者的各方面情况,及时对绿色救治通道进行开通,可以为救治的顺利性提供有效保障[7]。同时,护理人员准确开展对患者的呼吸道护理、静脉通路建立等,促使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呼吸道处在通畅的状态。同时做好各类导管护理工作,可以达到对非计划性拔管或者导管弯折等进行预防的目的[8]。在对该部分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循环血容量进行维持,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输入大量的血制品以及电解质液体,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输血反应或者急性肺水肿等症状,不利于患者进行恢复。在优质急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准确评估患者各方面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可以达到对常见并发症进行预防的目的,有助于患者进行恢复[9-10]。早在黄丽等[11]研究中指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在救治期间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抢救治疗的过程中则接受优质急诊护理,对比可以发现,在该护理模式的作用下,可以降低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更可以达到对患者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进行提升的目的,综合保障各个救治环节的效率,缩短检查完成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休克缓解时间。此外,结合本次观察发现,在优质急诊护理干预的作用下,可以促使患者体温在短时间内进行恢复,有助于对患者机体各方面功能进行改善,加快患者恢复速度。

综合本次研究,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可以将优质急诊护理干预进行运用,提升对该部分患者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百灵.优质护理在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名医,2023(02):120-122.

[2]管艳凤.优质急诊护理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02):136-138.

[3]李长红,白涔涔.观察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康复进程以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06):1117-1119.

[4]何燕.优质急诊护理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01):185-186.

[5]陈少娥.优质急诊护理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康复和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09):1631-1632.

[6]吕佳瑞.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规和优质急诊护理干预效果[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04):102-103.

[7]李二嫚.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的优质急诊护理体会[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10):1573-1574.

[8]李铷娜.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优质急诊护理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20):95-96.

[9]刘建琴.急诊护理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1):1914-1915.

[10]刘莹.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中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2):131-132.

[11]黄丽,王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规和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对照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2):1649-165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