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体位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肺炎肺功能的影响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俞雅欣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新生儿科,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

目的:分析转变体位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肺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182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转变体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在不同护理方法下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护理方法均有一定效果,但通过观察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饱和度指数、患儿的肺功能及各项指标好转时间以及治疗效果来看,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和治疗效果和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肺功能及各项指标好转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变体位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肺炎肺功能的应用中,可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减少患儿肺功能及各项指标好转时间,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转变体位护理;新生儿肺炎;肺功能

正文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呼吸道疾病,通常伴随着新生儿出生后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呻吟、体温不稳定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导致患儿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等发生,严重情况下会造成患儿生命危险。大部分患儿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完全治愈,但部分患儿因病变范围广导致未能及时进行诊治,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造成死亡,因此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为了降低新生儿因肺炎病发造成的死亡率,有效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2]。患儿在综合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治疗方式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通过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及其各项指标治疗疾病,但新生儿会对药物治疗产生排斥,并且一般治疗过程中需要保证患儿的呼吸畅通,转变体位护理干预则对患儿肺功能指标好转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中,即分析了转变体位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肺炎肺功能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182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1例,其中对照组包括男性54例,女性37例;日龄1~20d,平均日龄为(4.27±1.34)d;体重为2.5~5.2kg,平均体重为(3.15±0.87)kg。观察组男性48例,女性43例;日龄1~24d,平均日龄为(4.96±1.84)岁;体重2.5~5.0kg,平均体重为(3.07±0.67)kg。对两组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并同意,我院伦理委员会知情并同意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需放入暖箱进行治疗,积极控制感染,保证箱内温度,保证氧气供应充足。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方法,积极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确保患儿家属情绪,指导其正确喂奶方式,将患儿体位采取半卧位或将床头抬高30°到60°左右,助于患儿呼吸肺部扩张。适当叩击患儿背部促进患儿自身咳嗽咳痰,将患儿肺内的痰液排除干净避免堵塞患儿呼吸道。除此以外喂奶不易让患儿过于饱腹,叩背应在进食后的2至3小时,避免患儿因为胃食管反流导致误吸或呛奶,加重病情的感染。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常规基础上,实施转变体位护理干预,转变体位护理干预是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病情情况进行判定并且对患儿进行体位上的翻身的护理方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第一次体位转变:同样对患儿采取半卧位,需要保证患儿的头部高于脚部之上,并且以斜坡式体位放置,角度以30°为佳,护理人员应轻缓地将患儿头部偏向身侧,将患儿的双臂高举过头顶后轻微弯曲放置在患儿头部的两侧,下肢也同样以弯曲的姿势双膝朝向外侧分开成蛙状。患儿全程需在臀部放置软垫避免肢体僵硬导致发生不适,持续该体位保持30min,倒计时结束后将患儿恢复到自由体位。

(2)第二次体位转变:护理人员保证患儿保持自由体位3h后,需对患儿进行第二次体位转变。需帮助患儿采取左侧卧位,保证患儿头部低于脚部,以斜坡式体位放置,角度保持30°,软垫持续放置,再次以该体位维持30min,倒计时结束后将患儿恢复到自由体位。

(3)第三次体位转变:同第二次体位转变操作流程相同。护理人员应在患儿维持自由体位的3h后进行第三次体位转变。同样帮助患儿采取左侧卧位,保证患儿头部低于脚部,以斜坡式体位放置,角度保持30°,软垫持续放置,维持30min后恢复到自由体位。

(4)第四次体位转变:护理人员确保患儿保持自由体位3h后,再次对患儿的卧姿进行转换。同样保持头部高于脚部,将侧卧体位转变为俯趴式俯卧位,将患儿与平面之间的角度减小到15°,软垫持续放置,同样维持30min,结束后帮助患儿恢复到自由体位。

(5)体位转变注意事项:体位转变需全程放置软垫避免患儿肢体背部长时间接触导致僵硬。护理人员对患儿实施体位转变时需伴随着叩击患儿背部一起执行,护理人员应保证叩击背部的力度适中,不易过重导致对患儿造成伤害。叩击时间每次以5min为最佳,叩击方式需用手指轻柔叩背,并且保证对患儿背部范围内依次进行叩击,可以以顺时针的方向向内进行叩击,叩击频率需保证在1min内110次左右,抬手距离以5cm左右为最佳。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体位转换同时也需要全程保持对患儿的生命状态、意识状态等进行观察,避免风险发生。

1.3 疗效标准

本研究需观察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饱和度指数、患儿的肺功能及其各项指标好转时间以及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护理满意度包括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服务态度以及操作水平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越高。

(2)护理后患儿的心率(HR)、呼吸频率(R)、血压饱和度(SpO2)指数以正常肺功能指数为标准。

(3)患儿的肺功能及其各项指标好转时间根据对两组数据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样饱和度的好转时间综合统计进行记录。

(4)患儿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患儿完全好转且肺功能及各项指标正常;有效:患儿有明显好转;无效:患儿病情无好转且肺功能及各项指标均未达标;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23.0软件中进行比较分析,对于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检验,分别用x2t进行,分别用百分占比(%)和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对比

在对两组患儿实施不同的护理后,通过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相比,观察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1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对比

组别

例数

护理满意度(分)

观察组

91

97.25±5.14

对照组

91

83.11±3.84

t

-

21.024

P

-

0.001

2.2 两组患儿HRRSpO2指数对比

根据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RRSpO2指数相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 两组患儿HRRSpO2指数对比

组别

例数

HR(次/min

R(次/min

SpO2%

观察组

91

126.34±3.54

40.62±5.24

0.97±0.10

对照组

91

148.67±4.75

49.68±5.94

0.91±0.05

t

-

35.958

10.911

5.119

P

-

0.001

0.001

0.001

2.3 两组患儿肺功能及其各项指标好转时间对比

根据两组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后进行肺功能及其各项指标好转时间记录,观察组的肺功能及其各项指标好转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3

3 两组患儿肺功能及其各项指标好转时间对比

组别

例数

好转时间(d

观察组

91

61.85±6.75

对照组

91

110.74±9.04

t

-

41.338

P

-

0.001

2.4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由数据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可得,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4

4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91

68

20

3

8896.70%

对照组

91

49

16

26

6571.43%

χ2

-

-

-

-

21.699

P

-

-

-

-

0.001

3 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其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常伴有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情况下会造成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生命危险[4]。临床上要求患儿需及时进行治疗,如若治疗不及时将会造成患儿的死亡,给患儿家属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活上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新生儿肺炎常分为两种[5],一种是吸入性肺炎,这类症状的新生儿多伴有窒息史,同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发绀、呻吟等症状,并且还会伴随着体温不稳定发生,严重危害了患儿的身体健康,需要及时治疗。另一种是感染性肺炎,感染性肺炎又可以分为产前感染和出生后感染,感染的源头多来自于产妇,大部分患儿在出生前经过产妇的胎盘传染给胎儿,出生后就伴随着新生儿肺炎,其次还有产妇因为早产导致羊膜破损,或者在分娩过程中耗费的时间较长造成产道感染,同样也会影响胎儿伴新生儿肺炎[6]。出生后感染的患儿常伴有发热、反应差、锁骨上窝等处出现明显凹陷等症状,出现此类症状的新生儿需要及时进行治疗。新生儿肺炎常见的治疗方式有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大部分新生儿心智尚未成熟,对药物治疗可能会产生不适导致不能达到最佳的药效,因此一般治疗成为了新生儿肺炎治疗方式的重中之重,一般治疗需要保持患儿的呼吸道畅通,维持正常气血,治疗效果需要通过患儿的肺功能及其各项指标进行判定,其中最常见的判定标准便是心率(HR)、呼吸频率(R)、血压饱和度(SpO2[7]。医学上常将护理结合对患儿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肺功能指数,提升治疗效果,避免患儿的死亡率上升,因此采用正确的护理方法对患儿的治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8]

常规的护理方法仅仅是对患儿的体位进行简单的护理,通常只会注重患儿和平面之间以半卧方式,保证头部高于脚步,对患儿的呼吸道进行护理,以及帮助患儿叩击背部促进咳嗽和痰液的排出。但常规的护理方式往往耗费的时间较长,长时间平躺的方式并不能有效帮助患儿病情得到改善,也不如常规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并且操作不规范极易可能导致患儿的生命危险[9]。转变体位护理的干预则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有效改善了患儿的肝功能指标。转变体位护理是通过不同阶段的时间对患儿的体位进行转变,帮助患儿有效避免不正确的体位导致呼吸道造成堵塞,有效排除痰液[10]。转变体位护理将患儿置于不同的体位保持30min后再转为自由体位静置3h,通过四轮的体位转变则恰好能够促进患儿的血液循环;在转变体位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不断叩击患儿背部保持110次/min的频率也有效地促进了患儿咳嗽和痰液的排出,并且规避了呼吸道阻塞的风险。除此以外定时变更体位还能有效增强患儿的身体素质,对肺功能和膈肌能力进行了强化锻炼,帮助患儿促进肺功能的恢复,改善了治疗效果[11]。针对这一方法结合本次研究来看,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体现出转变体位护理干预有效减轻了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担,提升了满意度;观察组的HRRSpO2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肺功能及各项指标好转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运用转变体位护理有效改善了患儿的治疗效果,改善了肺功能的指标;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转变体位护理的干预下提升了患儿的治愈率,减少了患儿的死亡率,使得患儿的肺功能得到好转。

综上所述,转变体位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肺炎肺功能的临床应用下有着显著的影响效果,可以减少护理的风险,降低患儿的死亡率,促进患儿疾病的恢复,有效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肺功能,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牛春牧.转变体位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肺炎肺功能及智能发育指数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01):34-37.

[2]陈二凤,黄美霞,连文芳.转变体位联合常规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15):77-81.

[3]刘丽.转变体位护理联合抚触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心理运动功能及智能发育的影响[J].名医,2022,No.140(17):117-119.

[4]李小娟.程序化体位转变护理对新生肺炎患儿肺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17):2231-2233.

[5]左素霞.转变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身体应激反应、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0,18(25):3362-3364.

[6]贾艺敏.转变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症状改善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14):2321-2323.

[7]黄仕平,李月凤.转变体位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对新生儿肺炎的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06):27-30.

[8]郭晶.转变体位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及智能发育指数的影响分析[J].全科护理,2020,18(17):2109-2110.

[9]周茉,郑琪,李小玲.转变体位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及智能发育指数的影响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18,17(5):20-22.

[10]匡纯凤.转变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与价值体会[J].婚育与健康,2022,28(6):19-20.

[11]袁娟,尤竹娟,张绍芬.体位转变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及心理运动发育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22,20(14):184-18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