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管理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唐人会

四川省屏山县人民医院内一科,四川宜宾 645350

摘要

目的 观察PDCA管理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挑选我院2022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200例接受消化内镜检查患者,且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使用PDCA管理模式,对两组管理质量、患者满意率、生理指标、护理差错事件、投诉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护理安全评分为(95.40±2.20)分、仪器器械评分为(96.10±2.51)分、急救药品评分为(95.70±3.03)分、岗位管理评分为(95.48±2.55)分、消毒隔离评分为(96.55±2.57)分,管理质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满意率,观察组中有1例不满意,满意率为99.00%;对照组中有19例不满意,满意率为81.00%;观察组患者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为(80.10±2.25)次/min、呼吸频率为(17.68±3.50)次/min、收缩压为(115.40±4.20)mmHg、舒张压为(71.16±3.50)mmHg,生理指标均要优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0%、投诉事件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为1.00%、投诉事件发生率为6.00%,观察组护理差错事件、投诉事件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应用PDCA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管理质量,降低护理不良及投诉事件的发生率,稳定患者生理指标,具有较高的患者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PDCA管理模式;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

正文


消化内镜检查,其属于侵入性操作,患者在检查时常常存在抵触心理,非常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近几年,随着消化内镜手术治疗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随之风险发生率也不断上涨[1]。因此,在临床中需要选择高质量的管理模式应用在消化内镜护理中,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PDCA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其中P代表计划,D代表执行,C代表检查,A代表处理,在管理中通过计划拟定、执行、检查、改进,不断循环管理,进而提升管理质量[2]。把PDCA管理模式应用到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可以有效提升护理风险控制水平,稳定患者的生理指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事件发生率[3]。下文随机挑选我院20221-20232月收治的200例接受消化内镜检查患者,对PDCA管理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挑选我院20221-20232月收治的200例接受消化内镜检查患者,且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段在37-58岁之间;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段在38-59岁之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比较。纳入标准:均接受消化内镜检查;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有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无法正常交流;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中途退出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管理模式,结合常规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流程进行管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接受培训和考核,强化其风险意识;给予患者常规健康宣教,指引患者积极配合消化内镜检查的准备工作,告知患者胃镜检查前禁食8小时、禁饮6小时,肠镜检查前三天进食少渣饮食,检查前晚20:00禁食,检查前4小时服用泻药。此外,在患者进入到检查室后需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检查结束后患者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

观察组使用PDCA管理模式。第一,计划。组建PDCA管理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且对护理流程进行制定,要求小组成员严格根据流程开展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需要做好护理风险评估工作,且对消化内镜护理期间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收集,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风险事件发生原因,且制定预防措施[4]。第二,执行。①消化内镜科室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对布局进行适当改变,且分流管理人员、物品,以防出现感染情况。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物品的摆放情况、床双侧护栏情况进行检查,在各个诊室之间需要对门帘进行增加,注重环境管理,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消化内镜诊治环境[5]②加强学习和培训力度。消化内镜专科知识科室需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和培训,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开展讲座,在讲座中可以例举以往消化内镜护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和解决措施,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6]③由专人负责对科室内物品进行管理,且创建二级库房,还需要对消毒灭菌、储存交接的规章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第三,检查。定期利用护理评价体系,检查测评消化内镜护理工作,保证管理效果。例如,消化内镜设备清洗、消毒、储存、病员胃肠道准备、术前、术后宣教等护理工作完成情况等。与此同时,需要定期开展考核工作,对每个月护理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第四,处理。召集小组成员开会,定期对护理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利用案例分析、讨论的整改措施,对下一轮工作计划进行制定与调整[7]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管理质量进行观察,其中包括护理安全、仪器器械、急救药品、岗位管理、消毒隔离;

对两组患者满意率进行观察;

对两组生理指标进行观察,其中包括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

对两组护理差错事件、投诉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

1. 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的比较采用 t 值检验,计数的比较采用 X2检验,P 0.05 代表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管理质量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安全评分为(95.40±2.20)分、仪器器械评分为(96.10±2.51)分、急救药品评分为(95.70±3.03)分、岗位管理评分为(95.48±2.55)分、消毒隔离评分为(96.55±2.57)分,管理质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1 两组管理质量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n

护理安全(分)

仪器器械(分)

急救药品(分)

岗位管理(分)

消毒隔离(分)

观察组

100

95.40±2.20

96.10±2.51

95.70±3.03

95.48±2.55

96.55±2.57

对照组

100

85.45±2.63

85.29±2.46

85.49±2.25

86.47±2.67

88.49±2.64

T


4.397

4.405

4.385

4.294

4.556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满意率情况比较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满意率,观察组中有1例不满意,满意率为99.00%;对照组中有19例不满意,满意率为81.00%;观察组患者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 两组患者满意率情况比较 [n%]

组别

例数(n

非常满意[n%]

一般满意[n%]

不满意[n%]

总满意率[n%]

观察组

100

5656.00

4343.00

11.00

9999.00

对照组

100

4040.00

4141.00

1919.00

8181.00

X2





4.228

P





0.05

2.3生理指标水平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率为(80.10±2.25)次/min、呼吸频率为(17.68±3.50)次/min、收缩压为(115.40±4.20mmHg、舒张压为(71.16±3.50mmHg,生理指标均要好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3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水平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n

心率(次/min

呼吸频率(次/min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观察组

100

80.10±2.25

17.68±3.50

115.40±4.20

71.16±3.50

对照组

100

93.40±3.59

22.15±4.06

126.10±4.58

80.67±4.15

T


4.467

4.219

4.518

4.405

P


0.05

0.05

0.05

0.05

2.4护理差错事件、投诉事件发生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为0.00%、投诉事件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为1.00%、投诉事件发生率为6.00%,观察组护理差错事件、投诉事件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4 两组护理差错事件、投诉事件发生率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n

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n%]

投诉事件发生率[n%]

观察组

100

00.00

11.00

对照组

100

66.00

66.00

X2


3.564

3.498

P


0.05

0.05

3.结论

现阶段,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消化内镜被广泛应用到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消化内镜诊治操作属于侵入性操作,检查时仪器需要进入到患者机体体腔中,操作时消化内镜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加之消化系统疾病病灶位置具有一定特殊性,且消化内镜结构较为复杂,材料特殊,很难耐受高温,以至于使用后很难彻底灭菌[8]。在检查时,若患者机体防御屏障遭受破坏,会增加医源性感染风险、护理风险,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最终导致护患纠纷。

以往临床中主要是利用常规管理模式开展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通过口头告知的形式给予干预,该种管理模式效果不理想,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且护理操作缺乏预见性,很难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甚至会引起患者隐私泄露。因此,在临床中需要选择高质量管理模式开展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相关研究显示,PDCA管理模式对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具有较为积极影响[9]PDCA管理模式,其最早被提出是在1930年,其中涉及到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几个部分,能够实现及早发现、改进、控制问题和风险,可以提升管理质量。在本文研究中,观察组使用PDCA管理模式,对消化内镜诊治患者来讲,可以有效稳定生理指标,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管理效果。在PDCA管理模式中,组建了护理小组,分析消化内镜护理中有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且对相关解决方案进行制定,对护理人员的操作进行严格规范,对相关仪器设备和药品等进行规范管理,有效减少了感染事件的发生。并且,通过评价管理执行情况,定期开展检查工作,讨论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举例的形式,制定优化和改进措施,并进入到下一轮循环管理中。通过上述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还可以减少患者隐私泄露,更好地保护患者,提供给患者更加规范、专业的护理服务,进而有效提升患者满意率,减少投诉事件发生。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安全评分为(95.40±2.20)分、仪器器械评分为(96.10±2.51)分、急救药品评分为(95.70±3.03)分、岗位管理评分为(95.48±2.55)分、消毒隔离评分为(96.55±2.57)分,管理质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满意率,观察组中有1例不满意,满意率为99.00%;对照组中有19例不满意,满意率为81.00%;观察组患者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为(80.10±2.25)次/min、呼吸频率为(17.68±3.50)次/min、收缩压为(115.40±4.20mmHg、舒张压为(71.16±3.50mmHg,生理指标均要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为0.00%、投诉事件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为1.00%、投诉事件发生率为6.00%,观察组护理差错事件、投诉事件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从中可以看出PDCA管理模式对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具有较为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应用PDCA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管理质量,降低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投诉事件发生率,稳定患者生理指标,具有较高患者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智慧,陈雅菊.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23):136-139.

[2]李安红. PDCA模式在胃肠镜检查中护理风险控制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22,20(22):131-134.

[3]熊欢. 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J]. 中国社区医师,2022,38(02):112-114.

[4]田莲. 评价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1):149-150.

[5]赵丽辉,田静静. PDCA风险控制模式在消化内镜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实用医技杂志,2021,28(09):1163-1165.

[6]房媛媛. 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护理风险、护理质量及患者隐私安全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5):2708-2711.

[7]王丹丹. 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对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影响[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05):623-625.

[8]徐红妹. 分析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7):120.

[9]冉妙惠,刘梅. 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PDCA循环模式应用价值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8):14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