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家校共育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互联网 小学语文教学 家校共育 策略
正文
前言:小学教学阶段是学生心理以及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语文学科作为学生终身探究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深研教材,读懂学生,借助互联网环境打造家校共育教育模式。一方面,这种教育模式拓宽学校教育资源,让学生具备现代化学习思维;另一方面,互联网环境下,家长快速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手段,积极合作以及沟通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定位,成为家校共育共同体的一员。浓厚的学习氛围中,鼓励学生养成爱创新、爱实践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独有的学习个性,多元学习环境中学生步入正确的学习轨道,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完善家校共育环境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成为家校共育健康环境构建的有力保障,学校冲破传统应试教育的牢笼,借助互联网环境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合方式,全面应对教学改革的同时,重构出更加具有宽度以及深度的教育发展新思路。家庭教育环境是学生各学科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家长最为了解学生的性格以及学习特点,以先进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从喜爱语文到步入实践,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道德品质。教师寻找语文学科的闪光点,更好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以及创新实践中形成现代化学习思维。两者的相互合作以及相互作用,必然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责任,找到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完善具有合作化、多元化以及特色化的学习成长环境,多种网络沟通手段的运用以及学习资源的共享中实现教育教学的快步发展。
(一)解决传统教学弊端,现代教学思想融入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以及实践性,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语文教学只停留在学校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很难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语文教学的多层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的教师则认为学好语文只是对教材的熟记过程,并没有与课后的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在闭塞的学习环境中不爱与教师进行沟通,与家长沟通,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家校共育教育环境的完善中需要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将创新的教育方式融入到学生的成长环境,运用互联网技术增强教育活力,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学校拓宽了教育途径,也让学生在综合素质发展以及心理成长方面找到有效的依托点,现代化教育思想的融入改变了原有的教育观以及学习观,创造出语文实践的有利空间,家长在参与学生学习全程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所以家校共育现代化环境的完善,无疑让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越来越便捷,融入不同家庭的教育观念,指引学生在课后实践中找到共同学习的发散点,减负学习合作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家校沟通
互联网技术要想在家校共育教育环境中起到良好的效果,需要学校形成正确的认识,找到与家长合作的共同愿景。传统家校共育教育环境存在着形式化的教育特点,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只停留在简单的进行学习问题的沟通,甚至在教师工作时间与家长工作时间冲突的情况下,这种教育压力往往放在了教师这边。教师与学生的线上沟通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还要做好其他教育管理工作,往往造成在家校共育推进的过程中家长的没有教育执行力,强行的以指责和加重学习为学习渠道。互联网环境下,完善家校共育教育环境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重要前提,教师的教育沟通是在了解学生,了解家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环境改变现有的教育状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中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分析哪些是学生想要的,怎样采用适合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展现学习的个性,主动进行合作,成为自主学习道路上的主角。增强家校沟通,从寻找更为有利的沟通时间以及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让每一名家长都成为教育创新的后备力量,展现自身的责任,共同在教育合作以及教育反馈中形成稳固的教育合作三脚架。
(三)课上与课后联系,实施针对指导
语文学科在教育创新的环境中发挥互联网技术的实际优势,借助网络工具以及网络学习资源,形成更为具有发展性的教育空间,帮助学生多视角的分析人文内涵以及具备审美情趣,增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学生的学习从课上逐渐延伸到课后,步入家校共育的实践环境。然而在家校共育教育模式的实践环境中,有的家长教育热情高涨,很好的利用课后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走进实践空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的家长却出现了跟风的状态,人云亦云的环境中很难找到属于学生个性的教育方案。有的教师在家校共育的环境中很难进行优化以及反思,不了解家长的教育难点中逐渐退出了主导地位。所以互联网环境下家校共育教育模式的有效实践,是将课上学习与课后学习相互连接,教师可以快速的了解家长的教育状态,家长也可以快速的反馈家校共育环境中的难点,增进教育情感以及教育效果的同时,教师实施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后进家长主动参与进来,懂得监督与监管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引导家长建立个性的教育方案,打造更为完善的家校共育评价体系,逐步在教育成长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家校共育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借助互联网环境提升教育效力,是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合作中完善家校共育环境,拥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以及解决问题的手段,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方向的互联网环境下,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家校共育策略。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化学习环境、与家长步入语文实践空间以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构建更加具有多元性以及高效性的家校共育教育新格局。教师融入现代化教学思维,主动与家长进行线上沟通以及课后合作,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家校共育环境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共享学习平台
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教材为牵引,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审美素养,在独有的语文学习情境中感知语文学习的内在魅力。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互联网技术完善现代化教学环境,实现学生快速进步。例如在学习《找春天》这篇课文时,教师融合学生对春天的印象以及课文的人文主题,与家长共同挖掘课后的教学资源,建立共享学习平台。积极交流中以绘画的方式,鼓励学生善于沟通以及自我学习管理,展现春天的美。线上共享学习平台内,教师与家长、与学生建立联系,完善家庭教育手册,指引学生走进课后的真实情境,多联想,多实践,启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二)进行角色互换,现代化学习反馈
教师的先进教育思想与家庭的教育理念相适应,以家校合作的模式进行角色互换,家长利用可利用的时间,积极进行语文学习,并能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形成共进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是家校共育的中间桥梁,也是创新学习的实践者,借助现代化学习平台进行角色互换,家长充当老师的身份,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能采用现代化的学习模式,在生活中观察雷雨前、雷雨中以及雷雨后的变化,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借助网络学习资源以及班级学习课件,主动进行分享以及写下学习感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未来成长的道路上家长担责,学生合作学习,及时进行现代学习反馈,展现自身优势。
(三)分层教学跟进,与家长共同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拓宽了教师的教学途径,丰富教学资源,家校共育环境中与家长拥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以及实践目标,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推进的方式,将学生的层次与家长的层次进行综合匹配,借助家委会成员鼓励后进家长跟上来,课上学习与课后实践的有效连接中,借助微课让家长感知人文特色,提高教育能力。例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与家长积极的沟通,以实践探究的方式步入家校共育的学习空间。接着借助综合性的学习数据,将学生的层次与家长的层次进行整合分析,从增长科学知识,感受自然所带来的魅力,到观察植物升华情感,鼓励学生付诸行动,进行内容匹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在分层推进环境中借助网络教育手段与家委会联系,动态观察家长与学生的变化,加强教育鼓励政策,家长与学生的共同合作中明确语文学习实践方向,爱护植物,共同实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铺垫。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与习惯养成结合
家校共育教育模式的实践不能流于形式,而是主动进行教育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始终处在共同教育的环境中,一方面,教师作为中间的沟通纽带,有针对性的对家长实施个性指导,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习惯养成相结合,线上的实时反馈中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参与,完善家校共育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展现个性。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的教学是通过“我爱四季”教学活动感受小兴安岭独特美和物产丰富。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借助网络环境对比感受家乡的与众不同。运用表格与学生的各项学习习惯相联系,突显学习个性。最后运用线上调查问卷的方式,明确家校共育的优势以及劣势,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始终处在合作分享鼓励中,反馈学习收获,将语文学习融于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教学改革的特殊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寻找自身成长的土壤,立足学生发展,互联网背景下,完善语文教学家校共育实践环境,以创新的姿态,探究家校共育教学策略。共同搭建共享学习平台,展现家长的教育责任,分层教学推进以及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积极沟通,互补管理,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明.家校合作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9):130-133.
[2]尤颖囝.基于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59.
[3]薛亚芳.基于家校合作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05):77.
[4]刘意行.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语文新读写,2020(9):2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