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的批判性”阅读研究中渗透核心素养——《呐喊》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

期刊: 教育学研究 DOI: PDF下载

陆侯昆

来宾市第四中学

摘要

学生学习的劲头和教师教学的方向确立了教学核心素养,在此情况下,通过基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课程意识加强的渗透式阅读教学对鲁迅的作品《呐喊》进行了解析。以导读、评价展示、阅读推进来探究鲁迅的批判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阅读学习效果,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渗透;批判性

正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学生阅读水平有限,而鲁迅先生的选文,时代烙印鲜明、文字晦涩、思想深沉,以至于学生与文章“对话”困难重重。为了让学生顺通的读取作者的意思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学过程中既要关照学生现存的阅读水平,又要解析文本的难度。文章在学生接受、理解并同化后,才是获得艺术生命的经典作品。

一、 巧借教材资源,解析文本内容

面对课本目标,深度解读内容,分析内容作用以及存在意义,运用感情打动学生的心,用道理使学生明白其中道理,从而达到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了解透彻,强化了其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1]

(一)通过插图,文图结合

素来有“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说法,同样的思想主题,既可以用文字描述让人联想翩翩,又可以画图表示活灵活现。图画生动形象更具有现实感,而文字相对需要思考更考验读者想象力。以课本的插图为切口,文本的难度被降解,从而使文本与学生相“对话”。文字表达上更具有确定性与完善性,可以使学生面对图像联想的画面更加准确[2]。而图像也使得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大多数想法是正确且精准的,而非过度发散,使得课堂环境更加和谐。

如在教授《呐喊》时,可以借助课本插图,要求学生观察概述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形象,将学生逐步从形象生动的图片世界引导进到晦涩难懂的文本世界,使学生可以将自己观察想象的具象化提升自我鉴赏能力。

(二)挖掘虚拟,促进思考

鲁迅先生笔下人物结局没有那么美好,因为他自己对于人物充满批判。美好的结局是大多数涉世未深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对于悲情的人物怀有同情。教学时即可顺势而为,将虚拟的想象力利用,构造情景,从而满足学生自己希望面对的美好结局,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性,满足了一人一故事的特别性。

处处都幽默却带有嘲讽意味的文字,为了鼓励半梦半醒不愿面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中国人,也为了敲醒他们不愿反抗和改变的麻木心理。《呐喊》不仅仅是对封建的批判,更是对于百姓面对国家破败无动于衷的无奈,是在呼吁大家虽然社会很黑暗了,但是只要我们肯改,肯变,希望与曙光就在我们的前方等着我们。教学生要有民族自信与面对错误肯改的精神,以及对封建迂腐的旧社会的批判。

(三)开发练习,以题促悟

《呐喊》中的文章,大多数是灰暗,沉闷,压抑,让人绝望的文字。虽然各个故事截然不同,但是相同的是通过侧面烘托,暗喻等来讽刺批评旧社会的迂腐,对于错误思想夸大或是突出的体现其恶劣性[3] 在全书中有浓烈、平淡或浓墨重彩的文字都有着讽刺与批判的力量。体现了鲁迅先生敏锐智慧的回顾性反思和富于观察力判断力。所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读与深入探索鲁迅先生笔下的世界,对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鉴赏力以及洞察力有极大帮助。

二、 开发情境资源,搭建学习平台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展现在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描述情景内容可以提升学生谈吐水平,学习文字特性增加学生知识储备,面对有批判性的生活故事,也可以反面惊醒学生为人处世之道,从而使学生融入这和谐的交互式情景,落实学习的内容。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考乐趣

阅读是积极主动地思维活动,人的思维发端于疑问,疑由思起。有疑则有问,有问则有学,有学则有知。怀疑是探索的动力,是解决已知与未知之间矛盾的关键,是创新的前提。质疑问难的实践策略,讲究问题时机的把握。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恰当的诱导方式,相互调控,步步设疑,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其思考向前推进[4]

由于鲁迅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多种刺激,使他有对冷漠、耻辱和苦难有敏锐至异乎寻常的感知。简而言之,人情冷漠与温暖和世态变化使鲁迅变得早熟,早慧。他很早开始就冷眼看人性,人心,社会。他想要用自己的力量为救国的路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学医、学洋务、学科学救国,直到他找到这称手的兵器--笔。他用自己强烈的艺术渲染力把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在文坛炸出一条属于鲁迅的路,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打下了夯实的基础,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二)营造比较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营造可交互式情景,交互式情景不仅可以让文章与想象相交融,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发散思维。把思想内容与文学品类和环境背景渊源相交互,共同比较。这样多姿多彩的比较式情景交互,也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呐喊》中鲁迅有很多的特色描述,如“辫子”,要对“辫子”内涵进行深度的分析。一定确定的是,鲁迅先生肯定不是喜欢辫子和对辫子充满兴趣[5],那他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表明自己对封建制度留下的残破不堪的思想与封建社会陋习的态度。《呐喊》中关于辫子的隐晦表达,这也是文化内涵的象征。

三、 挖掘学生资源,优化教学方式

教学,顾名思义,教学生学习。所以学生是根本,老师起向导作用。通过教学生增强主人公意识,挖掘学生学习资源,使学生听课方式从“被动学”为“主动学”,从而优化了教学素养的阅读教学方式。

(一)通过学生已学知识,来铺垫未知内容

交给学生用已知的学习内容来获取未知的知识,这是最高的学习技巧。而学生通过以往的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学会了很多,大家每天说话就提升了谈吐水平,每天学习不同学科扩展了知识面,交朋友提升了为人处事之道。而这些能力都可以在文章中重现,在学习中不断提高。面对没见过或者错误的行为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孰是孰非。所以我们就是促进学生消化吸收这些不熟悉的知识,我们从他们熟知的方面引导,提升其相关知识经验。

(二)面对学生个体的不同,让大家互相分析带动学习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也有各不同的思维。面对不同思维碰撞,教授时可以开展交互式课堂。让学生说出自己构设的情景环境,大家互相讨论交流。这样大家的差异就可以互相说服刨析解决,可以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道路。

但是面对学生在学习能力、喜好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教师要理解尊重并且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也要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研究的道路,使学生对于学习是积极喜爱主动的,加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教授《孔乙己》时,让有绘画功底的学生照课本还原想象自己眼中的孔乙己,将最形象的作品全班交流展示,直观生动的让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大发,特别是与课文插图对照,不需要过多的分析与解读,学生自然就能领略到其中奥妙与不同。

(三)面对学生的疑惑,现身说法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有所困惑,这些困惑也是一种难的教育资源,所以要以此为切口,因势导利,使学生能够体验合乎情理的感悟。

如教学《呐喊》中,学生会好奇为什么是以“呐喊”为题目,就可以就此机会,顺势引导从小说三要素、主题、手法等考虑鲁迅先生呐喊的意图。

为学生学习打开另一扇窗,把抽象的困惑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学生可以自主组队讨论、合作学习,这样找到的答案印象更深刻。

四、 《呐喊》表达的详细内容

(一)揭示民众的精神病苦

    揭露了当时很多国民的精神病苦。鲁迅先生提笔的动力从来都不是让人们看清当时社会如何封建、落后、不堪,而是借助国民沉默的反应展现出他们需要释放的灵魂。《呐喊》要召唤的是中华民族骨子里流动的血性,是对迂腐、封建的拒绝,对于中华崛起的激励。《狂人日记》中吃人的真相;《孔乙己》迂腐穷困的主角与淡漠的人们;《阿Q正传》中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对抗他穷苦的生活与低下的地位,造成自己稀里糊涂的离开人世间却无法摆脱现实。阿Q不仅是他自己更是千千万万当时麻木不仁、安于现状、奴性的国人。除了影射当时社会,更是激发国民要自救[6]

(二)分析“辫子”的内涵

如《风波》中,虽然七斤手中握着象征主人地位的“湘妃竹烟管”,但七斤却不会变成主人的地位,因为决定地位的是“辫子”,而不是象征主人地位的烟管。如《阿Q正传》中,别人脑后都有辫子,阿Q很羡慕,便也学着留辫子,体现了当时群众的“从众心理”,但是在看到比他地位低下的小D也要学留辫子时,他因受到民国不良思想的影响不允许小D留辫子。证明当时封建文化的根基并没有因为辛亥革命的发生而动摇。辫子不仅是他在批判封建社会,也是对于当时先进思想启蒙者身上存在着的局限性与悖论性的反思,也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根本原因。

(三)塑造旧的知识分子形象

《呐喊》中还塑造了一批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懒惰而爱面子的旧知识分子。如窃书的读书人孔乙己、老童生陈士成、带着新式文人帽子的方玄绰。孔乙己他不肯脱下代表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虽然又脏又破,满嘴“之乎者也”,“窃书不算偷”;陈士成高不成低不就的老童生,穷困潦倒,为追求功名精神失常的死去;方玄绰表面上看起来不同于孔乙己和陈士成,是新式文人,但他在用着旧的思考方式,没有改变思想,是披着新式思想的旧知识分子。通过这些旧知识分子的塑造剖析了封建文化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其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残害。

结束语:

有针对性的阅读才是好的阅读。加强阅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是对文章精准归类。在《呐喊》整体阅读时,我们就是运用归类阅读法。除了上述方法也可以学生自行归类,将围观的配角们归类到“看客”等,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帮助理清人物关系,了解小说主旨,探索人物精神世界。让学生喜欢上阅读,享受阅读。

参考文献:

1]黄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2020(7):1.

2]郎秋叶.核心素养背景下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以《活着》整本书阅读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 34(3):3.

3]世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途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8(5X):38-39.

4]赖祉伶.选集型书目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 ——以鲁迅的《呐喊》为例[J].语文课内外, 2019.

5]张奕.高中语文阅读课核心素养渗透式教学研究——以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为例[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18(1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