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张会利

(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457001)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实践,明晰人才培养途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政行企校协同合作、强化实习实训实践;探索出有效解决策略:产教融合机制融入、人才融聚、技术融汇、资源融通、成果融合;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正文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赋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4B880042


我国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而职业院校要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适应发展新要求,迎接高职教育新挑战,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诸如产教融合协议不规范,企业和学校职责不明确,合作机制不完善,运行过程不流畅;企业动力不足,长期性培养和短时间谋益常冲突;院校基础薄弱,实习实训室较少,智能化设备配置不足,技能型教师短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对行业人才需求了解不够,人才供给需求失衡,综合型人才缺乏,创新型人才不足等等。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行业企业所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与策略,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2023年国家颁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相关规定,高职院校结合专业要求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首先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再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政行企校协同合作

产教深度融合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多方协同。政府加大协调、支持和指导力度,出台相关政策细则,有效引领,积极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企业与市场对接,强化行业内信息共享,与学校通力合作,开设定向班和订单班,提升企业育人主体地位,高质量高精准为企业培养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院校加强信息化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通过项目合作、项目式模块化教学,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提升技术技能。政行企校多方有效协同,确保合作机制畅通。

3.强化实习实训实践

高职院校要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建构,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切实运用到实践中。学生从学校课堂走出去,走进实习实训基地,走进企业,走上生产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学校专业课教师随学生一同走进企业,进行理论指导;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现场技术技能指导。通过企业实践,学生了解岗位职责,熟悉工作规程、生产过程和操作流程,掌握技术,提升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即就业,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

当前产教融合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行业“看”的状况,需要政府统筹,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领,强化机制保障,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1.完善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强化产教融合机制融入

创新政行企校多方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立产教融合工作组织机构,履行产教融合谋划、协调、落实等职能。探索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落实的政行企校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政府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发展需求制定出台产教融合相关文件,协调行业、企业和学校推进工作。产业聚合市场需求,企业牵引实习实训,学校落实具体工作。政行企校有效协同,搭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完善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共同研究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发教材、开发课程,创建智库平台,推动专业与产业高度融合,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教共同体。

2.构建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实现产教融合人才融聚

专业对接产业,育人对接用人,共建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教师进企业、企业导师进学校的互联互通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技术技能,提升企业导师理论素养,使学校理论课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实习实训实践活动更有理论支撑。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将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和实操课,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建立立体化多元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企业导师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由教务处、学工处、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共同完成,企业评价由企业管理者、班组长和企业导师一起完成。通过多元多级评价,对学生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客观地评定。

3.推进科研创新与技术支持,探究产教融合技术融汇

深化创新理念,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创新服务平台,提供科研创新与技术支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组建科研团队,开展项目研究,针对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合力进行科技攻关,破解企业生产瓶颈。

理论指导实践,学校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技术服务,开展技术转移、技术推广和技术咨询等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协同创新,提升技术水平,推动企业产业发展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促进资源整合与产业对接,深化产教融合资源融通

进行资源整合与产业对接,整合各方资源,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合作,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建立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学校根据学科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和相关企业,建立学校授课教师与企业在校兼职教师信息库、课程资源库、数字化技术技能训练平台、企业人才需求资源库和学生就业创业意向信息库,推进资源共享和融通,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恰恰符合企业发展需求,企业也能真正找到所需技术技能人才。

5.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成果融合

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瞄准产业发展趋势、规模和前景,优化产教融合的合作内容和协作模式,与行业领先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进行“产教过程共管、产教责任共担、产教人才共育、产教成果共享”,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贡献力。

产业学院发挥企业汇集产业成果融合的职能,在领先企业引领下,带动行业相关企业,集合企业优势,运用集体智慧解决行业生产中的问题,实现产教融合成果融合,运用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成果,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实践,探索出人才培养模式。

1.“一二三四五”校企共建育人模式

深耕产教融合,助推校企协同育人。“一二三四五”校企共建育人模式:“一”指1个引领,以政策法规为引领,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二”指2个主体,学校和企业双主体通力协作,以企业需求带动学校发展,以学校发展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指3种机制,建立信息互通的平台共建机制,使信息能快速传递,精准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建立协同育人的过程共管机制,学校和企业在开展校企合作实践中分工合作参与管理,实现协同育人;建立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从制度保障、资金支持、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等方面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四”指4个目标,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引领学生实现价值引领、素质培育、知识构建、能力培育的“四位一体”育人目标。“五”指5个维度,校企协作制定以产学研结合为特色,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与岗位对接的多层次、多维度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专业计划、课程设置、人才需求信息等多层级资源库;建设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智能化实习实训基地;组建由高校专家、企业技师和骨干教师组成的结构多元、优势互补师资队伍。

2.“四链三导向五共六维度”校企融合模式

促进四链融合,强化三个导向,抓好五共办学,达成六维度融合,推动产教融合新风向。“四链融合”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四链有机衔接和互动。“三导向”是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绩效导向,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攻坚合力,推动创新发展,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五共”办学是抓好校企共建、人才共育、责任共担、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进行企校研深度合作,引领产业发展,深化交流合作,提升职教影响力。“六维度”融合是观念融合、要素融合、价值融合、利益融合、文化融合和组织融合。观念融合是产教融合的先导,要素融合是基础,价值融合是核心,利益融合是动力,文化融合是支撑,组织融合是保障。

3. “双师三体四有五维度”校企教师建设模式

“四有”为标准,实施德育工程,打造师德楷模,完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建设师德实践育人基地,开展师德教育专题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打造专业拔尖高端人才。采用分散、集中、线上线下模式开展培训,提升教师“双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组建完善“三体”团队:专任教师本体+学术科研研究体+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体,模块分工教学,实施“教师+设备”“教师+场地”“教师+学生”合作新模式。创新评价体系,实施绩效考核,从“师德师风、专业知识与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与影响力”五个维度出发构建教师“五维”发展指标体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产教融合需要完善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构建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推进科研创新与技术服务,促进资源整合与产业对接,提升社会贡献与影响力。要着重解决“融”的问题,要逐步做到机制融入、技术融汇、人才融聚、资源融通和成果融合,真正实现由“融”到“合”,构建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探索产教融汇的新路径,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助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国风,李文良.基于校企合作的“12345”临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07).

[2]张悦.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学校环境保护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3.

[3]许朝山.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4]孙云志.多元共治视域下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1.

[5]吴楚燕.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6).

[6]陈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张会利(1979—),女,汉,河南省濮阳人,教育硕士副高级。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语文学科教学。邮编:457001。单位: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电话:139383139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