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数课,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教学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余梦

临湘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湖南省 临湘市 414300

摘要

新的时代向义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值得义务教育人深思和探索。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在2024年第5期《人民教育》上提出了“国数课”的概念,在有效实施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教学提供了经验。本文结合当前小学数学立德树人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特级教师华应龙“国数课”教育理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数学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

国数课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育人 思维 素养

正文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出,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回答了“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在2024年第5期《人民教育》上提出了“国数课”的概念。“国数课”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数学课”的简称。华应龙老师及团队在有效实施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教学提供了经验[1]。本文对当前小学数学在立德树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结合特级教师华应龙“国数课”的特点,指出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一定借鉴。

一、当前小学数学立德树人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以传统知识讲授为主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是稳定其情绪、挖掘学习潜能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数学课教学中,很多教师以教材为本,只讲授数学概念、公式等,同时给予学生一定习题进行运算,难以将数学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导致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感受不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应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探究能力。如果教师只讲授传统知识,忽视数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其教育价值就很难发挥出来。华应龙“国数课”强调数学的综合和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师不断的创新教法,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二)课程思政元素较少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非常重视数学的育人价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融入一些思政元素,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积极传承我国的一些优良传统文化。但是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理解,很少在课堂上融入一些思政元素,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较为简单,难以感受数学中蕴含的重要知识。还有一些教师虽然重视思政元素的融入,但是以讲授的形式进行渗透,忽视思政元素与数学活动的结合,同样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华应龙老师创造的《半条被子》,李培芳老师创造的《数说长征》等都是很好的数学思政课,不仅让学生掌握课堂重难点知识,而且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中华优秀文化,对于学生思想的洗礼带来了帮助。

(三)数学情境性活动不足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编排、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学情等积极创新数学课教法,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思考、质疑和实践等关键环节,慢慢形成数学素养。创设数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关联。数学情境可以是游戏、故事、问题等等,教师可灵活选择。但是很多教师创设的情境与课堂所讲知识关联性不大,同时难以整堂课都围绕所创情境开展数学活动,使数学课缺少生机[2]。华应龙老师就非常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他会在课堂导入环节以问题情境的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还会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数学“创作”,使数学知识不再抽象,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打造了高效课堂。

二、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教学——以国数课为例

(一)育人为先,选取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综合与实践领域因其自身特有的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成为数学学科中凸显育人价值,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华应龙老师创造的《半条被子》,李培芳老师创造的《数说长征》,孙敬彬老师创造的《黄金比》……一系列将革命题材作为学习资源的数学课;华应龙老师创造的《华罗庚教我们学数学》《阅兵之美》,陈畅老师创造的《三(四)百星的故事》,严亚雄老师创造的《台湾有多大》……一系列将祖国繁荣昌盛素材作为学习资源的数学课;华应龙老师创造的《陈景润教我们学数学》,赵劲松老师创造的《杨辉教我们学数学》,顾娟老师创造的《祖冲之教我们学数学》……一系列将传统文化素材作为学习资源的数学课;顾娟老师创造的《GDP中的统计》,柳小梅老师创造的《认识比》,王璐老师创造的《数说中国高铁》……一系列将社会发展素材作为学习资源的数学课。这些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味道的数学课,真正把爱国之情植根到学生的心中。在这些课程中,特级老师们并没有生硬的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学生的思想极容易受到熏陶。因此,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也要向这些优秀老师学习,积极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政点,以巧妙的方式进行渗透,让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的态度转变,实现数学课育人的价值。

(二)思维为本,解决生活中真实情境问题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数学中有很多真实的情境问题,如果教师能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实践性活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提高很多[3]

华应龙老师创造的数学阅读课《华罗庚教我们学数学》中提出神奇的问题:“自己的体重乘67,算出乘积后,告诉我末两个数是多少,我就能马上知道你的体重”。学生发现规律:“报出体重与67乘积的末两个数,将这两个数乘3,再看乘积的末两个数,就是体重。”之后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是末两位数,而不是末三位、四位呢?”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得出结论:“我们现在的体重大概都是两位数,乘3取的是末两位数;如果这个人的体重是三位数的话,就要取后三位。”华老师引导:“谁能说得更透彻?”师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34×67×3=34×201=34×200+34×1,乘法分配律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乘积的后两位数就是体重。”华应龙老师继续启迪:“只能试体重吗?身高厘米数玩这个游戏行不行?”……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不断经历“思考——尝试——否定——思考——尝试——肯定”的过程,深刻感受到“学习就是这样,常常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不断地去否定自己,最后走向数学的思想深处,享受思维之美、成功之美、数学之美。”

严亚雄老师创造的《数说长江》真实情境问题:怎样用数学的方式描述长江的长?长江在世界大河中排名第几?关于长江,你还知道些什么?1984年,通沙汽渡开渡运行,每天通行时间上午9时——下午4时,航行时间需30——40分钟,只有2条渡轮,每条每次至少最多承载20辆车,汽渡一天最多约通行多少辆车?2008年,苏通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建造的大桥,全长32.4千米,其中跨江部分长8146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千米/小时,在当时创下了四个“世界第一”的记录,被载入了史册。2024年5月1日,一天通车车辆数量达到了16.6万辆。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对比最后两个材料的数据,学生会为祖国迅速发展感到自豪,会萌发出为祖国建设更牢固、更实用、更有历史意义的桥梁。不难看出,此课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通过创设一定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解决真实问题,学生在这些综合性活动中,会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中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要满足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活动要具体、生动,学生能自主的参与进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素养为要,关注数学知识的本质与联系

数学虽然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但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教师要对其进行深挖,将其润物细无声融入学生学习中,提高数学素养[4]。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综合与实践课程,有浓浓的爱国情,有深深的数学味,不同系列的国数课无一不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华老师创造的《半条被子》,学生在画数学的过程里,初步认识分数,懂得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发展了数感。当华老师展示画好“半条被子”的作品,提问:“在图上,除了,你还能看到什么分数?”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得出:“还能看到……”让学生从图中感知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华老师的数学教学让静态知识变得动态化,学生不再是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而是将这些知识进行了活生生的应用,真正的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华老师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充分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当他们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考虑问题方向较为单一时,就会立即换一种模式,教学的艺术性尽显无疑。

   赵劲松老师创造的《杨辉叫我们学数学》,学生尝试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突破思维的禁锢,发展问题意识、推理意识和空间观念。当杨老师用课件展示“圭垛”,算出共有多少根木头,用梯形面积公式来求根数,对于高是7还是8,学生陷入思维阻滞。杨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圭垛”共顶点的两条边向上延伸,它实际上是上底为0的梯形。学生豁然开朗,空间观念得到训练。赵老师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能引导学生将零碎化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经历一系列探究后,能找到数学的本质,做到了深度学习,这也是我们应该借鉴的。

   孙敬彬老师创造的在《可能性》,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随机事件,感受生活中的随机现象;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当孙老师讲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一位学生说:“我一定会考上大学。”这样的表述在这节课上教师应该怎么评价,引发了老师们的思考。我认为可以这样评价,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表述是正确的,这是孩子的美好愿望。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来看,表述是错误的,因为这件事具有不确定性,只能表述为“我可能会考上大学。”这样的话题落实了老师们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孙老师的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从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遇到问题后大家一起解决,每位学生的数学思维都被打开了,实现了课堂高效教学。

顾娟老师创造的《祖冲之教我们学数学》,制定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通过数学阅读,了解祖冲之的传奇人生和突出成就,提炼科学精神;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探索不同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的关联,感受整体性、阶段性和一致性;体验思考的乐趣,感受生命成长的力量,学习做“守正创新”的时代新人。学习目标不仅注重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还注重了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5]。顾老师的数学课既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同时融入了课程思政的资源,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主动性提高了很多,这就是课堂教学创新的结果,让数学真正实现了育人的价值。

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扎实推进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活动内容,用中国故事讲数学,用数学故事讲中国,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不断尝试、反思、调整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在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断调整心态和认识,锻炼意志品质,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浸润于活动的细微之中,助力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凡哲,赵欣怡.培养核心素养中小学"一以贯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本特点[J].教育科学研究,2022(9):43-45.

[2]马增福.解读小学数学教材中"核心素养"内容(一)——"数感"与"符号意识"教学实操[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 2018(7):9-10.

[3]章勤琼,邵蓓瑜.以"学教评一致性"落实数学课程核心素养——以"有余数除法"单元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23(4):6-7.

[4]朱俊燚.浅谈聚焦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的措施[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3(4):3-4.

[5]周宇霆.价值·关键·路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与培养路径[J].小学生(中旬刊),2023(8):58-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