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内容 设计活动 渗透文化-新课标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整合内容;群文阅读;设计活动;渗透文化。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颁布施行以来,“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学习任务群”“构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等新理念深入人心。古诗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如何呢?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教师在古诗文课堂中“一言堂”的现象依然普遍,教师大多还是沿袭旧的教学方式,依据教材的编排逐篇讲解课文,花更多的精力在扫清字词障碍,翻译文句上,大部分的古诗文课堂教学缺乏对文本的深度剖析,鲜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价值观培养。这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去甚远。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2]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有着明确的规定,诵读古代诗词,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自身的鉴赏品味,诵读优美诗词80篇(段);
广泛阅读古诗文,“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方式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3]
新课程标准课程有明确的教学建议,要“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要“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4]
新课程标准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古诗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整合内容:“用教材教”
据统计,初中语文教材(统编版)中有47篇文言文,84篇古诗词,内容多,传统的单篇教学耗时长,效果不佳。依据新课标理念,我们可以对古诗文学习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实现“用教材教”,实施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的概念,最早是于泽元教授界定的,出现在2013年的《中国教育学刊》上,至今被认同。他是这么定义的:“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5]“群文”和“议题”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聚焦特定话题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从“群文”到“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旨。“群文”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文本,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立足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整合教学内容,实施群文教学。
(一)从单元教学的角度进行整合,实施群文教学
为树立单元整体观照的视觉,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可以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对整个单元的古诗文进行整合,通过统整联系的方式来展开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
例如,八上第三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我们可以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用不同的议题对单元诗文进行组合,从不同角度设计群文阅读活动,逐个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作如下多角度整合,设计群文阅读教学。
第一课段,用议题“古诗文中的山水之美”,将《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唐诗五首》”中写景句段整合在一起形成群文,设计群文教学活动:
1.联读景语,音韵和谐;
2.吟咏景语,驰骋想象;
3.背写景语,创意表达。
第二课段,用议题“写景诗文中的作者情志”将《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三峡》《记承天寺夜游》《唐诗五首》”整合在一起形成群文,设计群文教学活动:
1.链读资料,知人论世;
2.品读景语,品悟情怀;
3.析读情语,抒写情志。
(二)从主题教学的角度进行选文,实施群文教学
为了让古诗文教学更丰厚,实现古诗文的深度学习,可以将相同主题的古诗文组合在一起形成群文,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来开展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
例如,可以将同一册书中的“乡愁”主题或几册书中的“乡愁”主题的古诗文组合在一起,形成群文;也可以将教材中的“乡愁”主题的古诗文和课外的“乡愁”主题的古诗文组合在一起,形成群文,实施群文阅读教学。
我们可以从主题教学的角度统整教学内容,设计群文教学活动。如,用议题“乡愁诗中的意象之声”将多册书中的“乡愁诗”《静夜思》《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春夜洛城闻笛》整合在一起,形成群文,设计如下群文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2.美读群诗,捕捉意象;
3.品读意象,以象寻意。
还可以从议题“乡愁诗文的多重意蕴”统整一册书中的“乡愁诗”,品析不同诗人的情感态度,也可以从议题“乡愁诗文的一般艺术特色”统整全册“乡愁诗”探讨不同诗人的诗风特质,让学生拾级而上,从不同角度深度赏读“乡愁诗”。
(三)从专题教学的角度进行组合,实施群文教学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发展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让古诗文教学更高效,可以从专题教学的角度,按照不同的专题对古诗文进行整合,通过探究式学习开展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
例如,可以按照“杜甫”专题组成群文,将“杜甫”的古诗文组合在一起,形成群文,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我们可以用议题“苦难中的选择”将《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整合在一起,形成群文,设计如下群文教学活动:
1.朗读想象,感受“苦难”;
2.品析“矛盾”,读懂“选择”;
3.思辨深化,体会“情怀”
也可以以教材中其他的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诗人作为专题整合学习内容,比如“李白”专题,“苏轼”专题,“辛弃疾”专题等整合诗文,组成群文;还可以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设置专题整合教学内容,比如按照“借景抒情”专题,“托物言志”专题,“用典抒情”等整合诗文形成群文,再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意图和学情确定议题,设计群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助学资源,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自主钻研、合作探究,吟咏品悟,涵养心灵,发展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这样,通过多维度整合教学内容,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在有效的课时内扩充了教学容量,扩展了学生古诗文学习的领域,聚焦了教学目标,反复地利用教材,教学重点得以落实,教学难点得以攻克,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了抓手,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
二、设计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应是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要义,是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教师教学理念先进和教学技艺成熟的标志 。根据‘学生活动充分’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思路的设计,可以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价值。”[6]在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促使他们阅读,思考,让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提升语文能力。
依据新课标要求,立足古诗文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设计学生活动。
(一)设计诵读活动,领略古诗文的美质
诵读是一种优美而生动的古诗文教学手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在古诗文活动任务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古诗文诵读的要求,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音韵之美,读出层次之美,读出情感之美,以读贯穿,获得古诗文的审美体验。
例如,,八下第三单元古诗文群文阅读学习活动任务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朗读,体会诗文的音韵之美;
2、品读,想象诗文的画面之美;
3、吟读,领悟诗文的情感之美。
(二)设计主题学习活动,品赏古诗文的意旨
不同时代的诗风不同,不同作者的文风不同,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文风也有差异。在古诗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深度赏读古诗文,我们可以设计主题学习活动任务。
例如,以“乡愁”为主题的群文阅读学习活动任务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知人论事,从诗人的角度触碰乡愁;
2、寻象观意,从意象的角度品析乡愁;
3、推敲词句,从炼字的角度探寻乡愁。
(三)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探寻古诗文的情志
古诗文语言凝练,意蕴丰厚,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搭建学生的思维支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低阶思维攀岩到高阶思维,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我们可以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任务。
例如,杜甫诗群文阅读学习活动任务,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自主探究,“诗圣”的生平和“诗圣”的时代;
2、自主品读,体会不同时期杜甫诗歌的情感变化;
3、合作探究:赏析不同时期杜甫诗歌的诗风变化。
这样,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任务,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学习的主动性,革新古诗文的教学方式,变“讲堂”为“学堂”,可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的过程中,积累了知识,习得了方法,提升了能力,发展了核心素养。
三、渗透文化:“以文化人”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古诗文教学不仅要落实语言层面的任务,还要落实文化层面的任务和审美层面的任务。立足初中语文古诗文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文化人”。
(一)渗透“重义轻利、尊老爱幼”等优秀的传统思想。
文以载道,古典诗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可以浸润学生的精神。
如《论语》有言“君子怀德”“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推行的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等君子理想,《孟子》有言“仁者无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倡导的以民为本、尊老爱幼的仁爱思想等等,在古诗文教学中,要着力渗透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思想,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渗透“民族气节、大义勇为”等高贵的精神品质。
古典诗文中饱含的诗人高贵的精神品质,可以涵养学生的灵魂。
比如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奋勇献身的精神,,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大义凛然的气概,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为国捐躯的志愿,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吟咏中感受诗人的浩然正气,在探究中领悟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高贵的品质,以触动于心,内化于行,开阔胸襟,端正品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渗透“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等崇高的家国情怀。
诗言志,诗抒情。有很多爱国诗人在诗文里流露出了浓浓的爱国情感,他们忧国忧民,为了苍生社稷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如杜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报国之志,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家国襟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等等。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要联系时代品悟诗文,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感受作者崇高的家国情怀,让这种崇高的民族精神代代传承。
新课标引领新课改。在古诗文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可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任务驱动,革新古诗文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讲堂”为“学堂”,可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文化渗透,“以文化人”,变“理性注解”为“文化熏陶”,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2][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1,43,44-45.
[5]于泽元,王雁玲 ,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6期。
[6]余映潮.论“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J].语文教学通讯 ,2011(1).
【作者简介】 童丽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教育艺术名师工作室(语文学科)主持人,黄冈名师,黄冈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冈师范学院名师工作坊主持人,黄冈师范学院学科教学(语文)兼职硕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