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一定要点燃学生的热情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目标;问题引导
正文
在这个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由著名教育专家肖培东老师主讲的教师培训活动。这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教育的盛宴,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教育道路上前行的步伐。
一、明确目标:启迪智慧
教学目标引领着教学方向,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目标明确了,学生才能知道这节课所学重点,有方向才会有激情。肖老师说:“一定要写属于文本的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指学生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所教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有比较全面了解。实施目标的过程与采用的方法具有激励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设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不断发展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1]。
(二)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
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学习的底线,具有较强的可完成性。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调控器,是教学活动中维系师生互动的纽带和控制中心。制定具体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每位教师在备课时深思熟虑的事情。
“有的放矢”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新课程关注课程目标,更关注教学环节。首先,目标表达应该是具体明确的,目标指向清晰,主次分明,联系紧密。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了。核心的目标就完成
其次,目标教学的内容是集中精细的。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识记什么,一目了然。甚至有必要直接了当点名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怎样的人、事、物等。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不是学生,而教师怎样“引导”、怎样“培养”,用什么手段,那不是具体的,无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的表达越具体明确,在课堂教学中越容易把握,教学效果也会越好。
二、了解学情:点燃热情
肖老师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查学生情况,从而唤醒学生求知欲。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就成功了。
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教学中如果学生需要教师时时帮助指导,那样他们很难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对获得的知识也不会有深刻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而探索不是盲目的,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思维,这就是所谓的“渔”。
自主学习需要方法指导,例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该让学生知道不可以上来就盲目阅读翻译,而应该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对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要在通读文章中抓住重点的字词和句子,通过解释在意思上理解整篇文章;最后就是结合背景和文章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在这一系列步骤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逐渐自主学习文言文,同样的道理,把握了其他的学习方法,学生也可以自己去学习其他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深刻,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学生整体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
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知识一旦被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继续深入理解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把所学到知识束之高阁,那样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最后也会收益不大,无法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知识的运用多种多样,具有实用性,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就可以在遇到相关文章的时候运用相关知识通读大意,有时候在生活中理解一些字词,避免尴尬。在生活中学生也能运用语文中学到的成语典故,这样既可以增长见识,同时也发现所学语文知识的巧妙,方便学生带着兴趣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探索。积累下来的诗词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鉴赏对联等,在鉴赏中更灵活地运用相关对仗知识。这样,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巧设问题,发现文美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
(一)新颖设疑激趣
问题的提出要有趣味性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趣味性”问题,使学生急于去解决,形成思维训练。如《死海不死》一课,开篇就可提问学生: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 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以寻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 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3]。
又如,在《狼》一文的教学中,老师可提问“大家认为本文中的屠夫与狼谁更聪明呢?”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提出,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起争议,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抓住关键词提问
即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文本当中,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 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一词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10 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抓住了教学的重点,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迂回设问,变直为曲
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他真姓孔吗?”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三)寻找比较因素提问
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同是送别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
如在学习了《背影》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父亲” 的精神品质可否在自己的父亲身上找出来?再如学习了《愚公移山》中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阔”,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
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 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 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钱梦龙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从四个关键处设问:1、从“人数”入手问,“移山的人数多吗?”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清了头绪;2 、从人到事,“移山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个方面;3 、“愚公究竟笨不笨?”这样就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落实知识、开发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问题,正是教师以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设计出的有层次性的四个出色的提问。
(六)抓“主问题”的提问
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性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进程是靠提问进行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目前在网络与教育界最具有创新性的提问方式之一是“主问题”的课堂设计。即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是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
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
1. “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避免了提问的繁杂细碎;
2. “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自已的作用,具有层次性,排除了一般提问的随意性;“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
“主问题”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如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 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
结语
综上所述,肖培东老师主讲的教师培训活动内容和形式都非常新颖,让我明确了语文教学方向和模式。在传统的语文课上,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问题引导等较少,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经历思考、质疑和论证等关键环节,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学习肖培东老师的语文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与课文内容紧密关联的问题,让学生整堂课都在思考和实践中学习,形成较强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汪兴姣.问题引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世纪之星—高中版,2022(30):52-54.
[2]毕君德.以问题为指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35):9-11.
[3]甘建新.新课程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分析[J].求知导刊,2022(26):7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