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核心素养,从审美的语文课开始——以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繁星》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文体意识 言语意境 审美意蕴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
《繁星》是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美”,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繁星》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在教学处理上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如何在阅读教学,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审美创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内涵呢?我将以自己执教的《繁星》一课为例,浅谈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在合适的节奏里,体现文体意识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选入的课文,文体非常丰富,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等。而一篇文章的文体,决定着如何读明白、讲清楚一篇文章。在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教会学生用适合文体特征的思维阅读,也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文体先行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如果学生理解不了文本的特点,阅读起来就会存在困难。文体特征定位了语文学习的方向,决定了语文学习的重点,规范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如何做到深入浅出的让四年级的学生初步了解散文的文体特征呢?以下为我执教本篇课文的第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繁星》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三个。
师:三个自然段里有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请你圈下来。
生:从前,三年前,如今。
师:(板书)从前 三年前 如今
师:三个自然段里有三个表示地点的词,请你圈下来。
生:家乡,南京,海上。
师:三个自然段里有三个描写星星的词,同样请你圈下来。
生:密密麻麻的星星,星群密布,半明半昧的星。
师:(板书)密密麻麻 星群密布 半明半昧
师:现在我们发现巴金先生写繁星时间是有变化的,从“从前”写到——
生:三年前。
师:从三年前再写到——
生:如今。
师:这叫时间的变化。
师:我们还发现巴金先生写繁星地点也有变化。从“家乡”写到——
生:南京。
师:又从“南京”写到——
生:海上。
师:这叫什么变换?
生:空间变换。
师:时间变了,空间也变了,唯独什么没有变?
生:星星没有变。
师:从前在家乡,我最爱看天上——
生:密密麻麻的星星。
师:三年前在南京,我最爱静寂的夜里蓝天上的——
生:星群密布。
师:如今在海上,我已经认得很熟了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的无数的——
生:半明半昧的星。
师:时间变了,空间变了,但是所写的对象却没有变,这就叫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板书:形散而神不散)
这个部分的学习,我的问题设置得非常简单,学生只要通读过课文,就能很自然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当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一梳理呈现出来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散文的特点,学生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由于将散文中的某些点进行了简单的提示,避免了学生自己阅读掌握不了散文文本特征的情况,使学生在阅读中经历思考、质疑和实践等关键环节,语文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
但是,因为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孩子,所以我对文体知识的讲授并没有深挖细究,而是点到为止。这样的设计,体现的是在教材内容处理上的分寸感,这种分寸感的把握,成就着语文教学的课堂节奏调控。课堂节奏是对课堂时间的一种美的加工和调控,是教师按照美的规律分配课堂时间的表现。因此,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树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能跟上教师的节奏,这样才能促进每位学生的进步,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价值。
二、在丰富的实践中,抵达言语意境
普通的读者读文,首先会关注内容、形象、情感、情节等等。但是作为语文老师,光关注这些是不够的,语文的应尽之义在于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当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解决中时,说明他们的语文造诣已经较高,这也是当前教育所缺乏的。
一般而言,学习语言有三个层次:一、理解语言;二、积累语言;三、运用语言。三个层次是融合在一起的,是在理解中积累,积累中运用,运用中加深理解、加强积累的过程。教师不能将主要经历用于讲授上,而是要强调语言的应用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而喜欢上语文,形成较强的探究能力。
在这三个层次的把握上,我力求做到既清晰独立,又融为一体。请看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文)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宁静的,是梦幻的。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完之后,说一说这段文字给你的感受。(配乐朗读)
生:(先读,然后谈感受)我读的时候,仿佛看见满天的繁星,它们有的闪闪发光,有的好像要飞下来,和我窃窃私语,把夜空里的秘密讲给我听。
师:读得好,也说得好!谁再来试试。
生:(读,然后谈感受)我感觉自己就像在梦中一样。躺在船上,柔和而宁静的夜色包裹着我,我的心是自由的,我的梦境也是自由的。
师:你这样读的时候,你的心和文字是相通的;你这样说的时候,你的心和作者是相通的。
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让心灵和文字相通,和作者相通,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师:此刻,在这一段话里,一定有哪些词像花的种子一样落在了你的心里,你觉得可以把它积累下来。
生:半明半昧。
师:把这个词圈下来。“半明半昧”什么意思?
生:一半明亮,一半昏暗。
师:除了说半明半昧的星,我们还可以说半明半昧的什么?
生:半明半昧的灯光。
生:半明半昧的月光。
生:摇摇欲坠。
师:把“摇摇欲坠”圈下来。它是什么意思?
生:摇摇晃晃,好像马上就要掉下来。
师:和摇摇欲坠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
生:稳如泰山。
师:在这段文字里,不仅藏着好的词,还藏着神奇写作的密码。现在,我们去破译它。
(出示语段)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宁静的,是梦幻的。
从读语段到描述阅读体验,从理解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到积累、运用词语,从发现语段“写作密码”到“破译”语段的“写作密码”,可以确定地说,这样的言语实践,是真实的语境中有效的言语实践,是深度阅读下的言语实践,是最终实现了感受意境之美的言语实践。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就是“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也就是说,语文课是从语言文字出发,走到思想感情,这只是半个来回;从思想感情出发,又回到语言文字中去,这才叫走一个来回。在这样的来回里,学生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才得以提升和成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各种实践活动的设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个性等构建阅读活动,让他们真正的走进课文语境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三、在自然的谈话里,捕捉审美意蕴
“审美创造”是“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之一。“新课标”明确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2]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忽视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将重点放在了背诵、阅读理解等方面,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难以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对于文章的分析不全面,导致语文素养较弱。怎样让“审美创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在《繁星》这篇课文的教学的第三个板块,我做了一点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在这个板块,我“借势”文本语言,将学生带入了想象的空间……以下为教学片段——
师:那么,孩子们,现在就让我们和巴金先生一起回到从前,回到他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去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音乐起……)孩子们,请闭上你的眼睛。在这柔和的音乐声里,来到夜色迷人的乡村。
(师配乐深情诵读,创设情境)
这时候,池塘边青蛙的叫声远远近近地传来;这时候,草丛里蟋蟀的琴声远远近近地传来;这时候,各种野花野草的香远远近近地传来……星星在天上眨着眼睛。忽然,天上闪闪的星星掉下来了,纳凉的孩子伸手去捧,可是了星星却扇动着翅膀飞走了……原来,那落下来的星星,是一只提着灯笼的萤火虫……
亲爱的孩子们,现在,轻轻地睁开眼睛,先抬头看,天幕上,谁在那儿?
生:天幕上,星星在闪烁。
师:那是谁的眼睛?
生:那是温柔的夜的眼睛。
师:侧耳听,草丛里,有什么声音?
生:草丛里,蟋蟀在弹琴。
师:那乐曲一定有个好听的名字?
生:那乐曲叫《星空下的回忆》。
师:闻一闻,你闻到了田野里的什么味道?
生:田野里,花在开放,一朵一朵,到处都是。
师:如果我把一朵花想成一首诗,那么你觉得这诗是写给谁的?
生:写给星星,写给夜空。
生:写给母亲。
生:写给家乡。
就这样,在谈话之间,很自如很自然地,师生合作创作了一首小诗——
天幕上,
星星在闪烁,
那是温柔的夜的眼睛;
草丛里,
蟋蟀在弹琴,
那乐曲叫《星空下等你》;
田野里,
花朵在绽放,
那是写给星空的赞美诗……
在自然的谈话中,学生捕捉到了文章的审美意蕴,不再是单纯的背诵和理解,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了文章中,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做到了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如何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获得审美体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其情感力量,这是本源;找到了事物内在的关联,通过自由表达和自主创造的形式去实现,这是方式;让人感到愉悦和快乐,审美体验就产生了,这是结果。
本册课本第一单元的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给出的阅读方法是“根据文中的描写想象画面”,“想象文章中描写的声音”,“读文章,我还能‘闻'味道……”这首体现着审美创造的小诗,也是对本单元的阅读方法的运用。因此,在培养学生审美创作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拘一格的创新教学模式,想尽办法帮助学生融入文章的意境中,让他们自己找寻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在一连串的简单问题和提示中,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学习的能动性也会提高很多。
审美创造,可以体现为情感、联想、语言的精致。这种精致能熏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是如此的美丽,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情感是如此的自由,语言的运用是如此的自如。当学生审美创造能力达到一定境界后,他们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等素养也会得到一定的发展,因为学生已经走进了课文,对文章的脉络和思想感情有了深刻的认识。
当然,这个教学板块,也体现着教师带领学生“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3]的过程。
结语
审美的语文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努力让学生化身为其中的意象。原本属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在意象的转化中,成为了孩子们理解这段文字的重要背景。当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和作家、和文章“相遇”,就能在课堂激发创造,捕捉诗意,就能成就可贵的“语文课堂文化”。
作为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结合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积极创新语文课的教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学习中敢于提问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最终做到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知道,我们向往的语文课,是审美的语文课,是文化的语文课!有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的语文课,也一定是通过教师引领下的深度阅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当明确了这些要素后,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郑桂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 "核心素养"之名与实辨析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3(2):24-29.
[3]左金娣.单元统领下的小学语文融合教学策略——以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2(01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