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的革新方式与价值讨论
摘要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革新;价值
正文
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强调知识与能力导向,对课程教学的革新提出较高要求。在充分认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特征的前提下,有必要探索课程教育革新模式,为实现优质专业教学效果指明方向。
一、项目教学方式
(一)确定课程项目目标
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数字电路类课程为例,在数字电路课程教学中融合项目教学方法,确定数字电路教学的目标。关于数字电路课程内容,以数字电路的分析设计为主。由于数字电路课程涵盖学科范围较广,涉及到逻辑代数、逻辑电路等知识点,因此数字电路的综合性较强。教师拟定数字电路项目方案时,需要考虑本次数字电路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合理确定教学中使用的项目。这一步骤实际上对教师把脉教材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教师必须精准定位教材中的知识点,保证数字电路课程项目准确到位,吻合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水平以及实际接受能力[1]。最佳的数字电路课程方案应当难易适中,能够让学生深入到数字电路项目中,并通过自己的探究有所收获。与此同时,借助数字电路项目课程,间接培养学生的坚韧性格,实现数字电路课程教学的升华效应。将“台灯研究”作为数字电路课程项目,要求学生设计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台灯,提升台灯的功能丰富度。学生设计这种台灯时,充分利用此前学过的数字电路知识。为了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在项目中规定不能使用可调电阻,保证项目的应用价值。采用项目教学方式,必须吻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学生在实用性项目的引导下,对理论知识理解更加深刻,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如何“用”知识,吻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原则。学生也能认识到数字电路课程的发展前景,对数字电路课程产生浓郁兴趣。
(二)拟定课程项目计划
定位数字电路项目目标后,由师生双方共同拟定数字电路项目计划。拟定项目计划时,需要明确师生双方的角色定位。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由学生主导拟定方案。教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设计过程,避免数字电路项目设计偏离正确方向。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拟定数字电路项目方案后,教师将项目作为授课载体,在课堂环境中讲解数字电路项目要求。随后将课程切入到实验环境中,让学生借助实验平台完成自主制定的数字电路项目计划,亲手搭载电路并调试电路,全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2]。
由学生亲自拟定课程项目计划,不仅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促进学生运用数字电路知识。学生若要拟定优质的项目计划,必须灵活运用个人过往积累的数字电路知识,在创设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个人知识体系。学生自主拟定项目计划可能遇到挫折,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在保证项目计划准确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信度。
(三)项目计划实施
拟定项目计划后进入到实施阶段,实现项目的教学价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参与其中,方可体会数字电路知识的内在含义。数字电路项目实施阶段采用小组教学模式,每个小组4~6人,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作为数字电路项目经理,将企业运营模式融合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实际运营环境。“项目经理”针对数字电路项目任务,指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任务分工,秉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落实分内任务。项目实施过程并非完全照搬实施方案,教师鼓励学生在数字电路项目实施阶段大胆提出质疑,跳出数字电路学习中的传统思维定势,通过小组内的交流真正有所突破,实现创新意识与数字电路学科的融合,学生在数字电路课程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每个小组讨论过程中必然遇到一些问题,教师注意个人角色定位,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避免小组在错误的方向中越陷越深,提升数字电路课程学习效率。
教师在项目实施之前,可以提供多种电子器件,学生根据数字电路项目要求选择目标器件,作为制作调光灯的原材料。当小组成功制作可调光的台灯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制作过程,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台灯电路结构特征。相比于传统的课程讲授方式,学生在动手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台灯电路结构的核心,对电路知识的认识更深一层,也为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积累宝贵的经验。
(四)项目检查评估
完成数字电路项目后,需要检查每个小组的项目实施情况。检查过程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小组内自查、小组之间互查、教师检查等等,确保检查结果的全面性与可靠性。通过复合型检查评估模式,帮助每个小组从多个角度看待数字电路项目实施成果,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检查快速定位实施成果中的问题和不足,强化学生质量意识,明确数字电路与质量因素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们意识到必须通过综合评估方可定位产品质量,并在评估过程中充分吸收他人意见。
二、仿真教学方式
(一)教学阶段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包含很多电子元件,知识要点抽象性较强。由于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直接讲授电子元件的实际教学效果一般。教师在备课阶段使用电路仿真软件,不仅减轻备课阶段的不必要负担,同时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技能的结合,真正丰富教学内容[3]。教师借助电路仿真软件的功能优势,灵活调整电路中的各项参数信息,尽可能多的发现电路工作中的各项问题。由于电路仿真软件中提供了仿真形式的虚拟仪器或者元件,为教师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提供有利条件。教师借助电路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后,将实验结果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图形或者数据信息就能明确实验效果,对电路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快速定位本次课程的知识要点。电路仿真软件实现了专业知识“变抽象为形象”的效果,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一个个实体,吻合电路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巧妙采用电路仿真教学模式,从容应对学生在电路课堂中提出的种种问题。电路课程教学不再局限于理论层次,引导学生从实践的角度看待电路知识。与此同时,借助电路仿真软件,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为电路知识注入更多的动态因素,学生对电路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二)实验阶段
实验教学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关键环节,在实验教学中使用电路仿真软件,与实物操作教学完美融合,提升实验教学的可靠性。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职业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实验课时较少,即便想增加实验课时,也会因为现场实验设备材料紧缺而不了了之,导致学生缺乏实验操作机会,触及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的“命门”。借助电路仿真软件,有效开阔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空间。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教学与设计类内容关系密切。在方案设计类实验教学中使用电路仿真软件,有效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学生只需要安装教师指定的电路仿真软件,无需前往实验室现场也可以设计电路,真正拓展设计类实验的教学空间。另一方面,借助电路仿真软件模式,推进仿真实验教学与现场实验教学的融合。学生利用电路仿真软件初步构建设计方案,并在实验室现场验证个人设计方案是否可靠。这种方式不仅巩固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效果,同时体现专业教学的全面性,有效提升专业教学效益。在制作实体模型之前,学生通过电路仿真软件验证方案可行性,检测电路方案的问题与瑕疵,为改动电路设计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在职业院校实验课时捉襟见肘的背景下,使用仿真教学模式间接增加实验课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同样可以进行电路实验,充分利用宝贵的实验课时实现个人设计成果,实验课时的使用效率更高。因此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必须高度重视仿真软件的关键作用,推动电路仿真软件与课程教学、实验教学的融合。
结束语
采用项目教学与仿真教学模式,充分吻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的实际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课程教学革新经验,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红艳.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多元智能的应用[J]. 科技风,2020,(09):63.
[2]姚成乾. 基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析[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1):177+182.
[3]于海燕.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 才智,2019,(35):212-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