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土木工程; 地质灾害; 岩土力学; 防治技术; 经济损失;
正文
引言
本研究关于在中国如何防止和减少土木工程中的地质灾害,比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面裂开等问题。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好方法来保护建筑不受这些灾害的影响。他们还实际检查了一些建筑工地,证明这些方法是有效的。研究的成果对工程建设的人、技术人员和决策者都有帮助,有助于提升中国建设更安全的城市和经济发展。
1、土木工程中的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1.1 滑坡灾害特征与成因
土木工程中的滑坡灾害是一种常见且破坏性极大的地质灾害,其特征与成因复杂多样,严重威胁着工程项目的安全与稳定[1]。对于滑坡灾害特征的详细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成因,进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滑坡灾害通常表现为土体或岩体沿一定的面或带整体下滑,这种灾害常见的特征为大规模的地表变形和地貌重塑。滑坡发生时,地表土体或岩体呈现滑动破坏,滑坡体常沿着层理、裂隙或软弱面发生滑动,滑坡的运动类型包括旋转滑动、平移滑动以及复合滑动等。滑坡灾害的速度和规模不一,滑坡体可以在短短数秒内形成快速位移,亦可在长期过程中累积缓慢变形。滑坡形成后的地表特征明显,不仅破坏地表植被,损毁建筑与道路,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灾害的成因复杂多样,一般可以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类。内因多为地质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地层岩性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比如软弱岩层和页岩层易在长期应力累积下形成滑坡。外因则主要指气象因素、地震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气象因素如降雨、融雪等引起的水文变化最为常见,大量地表水和地下水进入滑坡体,增加土体重量和孔隙水压力,降低土体抗剪强度,滑坡易于发生。地震作用则通过强震动作用直接破坏岩土结构,或激发潜在变形。人类工程活动如土地开挖、坡面削坡、不合理的排水系统建设等也会扰动自然平衡,降低斜坡稳定性,极易造成滑坡发生。在山区修建公路、高架建筑,削弱了斜坡下的支撑力,形成滑坡隐患[2]。
1.2 泥石流灾害特征与成因
泥石流作为一种复杂的地质灾害,通常是在特定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下,由水流作用携带大量岩石、泥土等固体物质迅速下泄的现象。泥石流灾害具有高速度、高冲击力和突发性的特点,对于土木工程项目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泥石流灾害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泥石流的高速度和高能量使其能够迅速摧毁沿途的建筑物、道路等工程设施。由于泥石流的流速通常在每秒数米至数十米之间,其冲击力非常大,造成的破坏极为严重。泥石流通常具有强烈的流动性和黏滞性,导致其在流动过程中能够夹带大量的泥沙、岩块等物质,并将其推向下游,形成大面积的堆积和堵塞,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影响。泥石流的突发性和难以预见性使得人们在防灾减灾措施上面临巨大挑战。泥石流往往能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泥石流灾害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结为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地理因素方面,泥石流的发生通常与地质条件、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地质条件中,存在大量松散堆积物和易崩塌的岩土体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与此相应的,陡峭的地形坡度和深切的沟谷增强了水流的搬运能力,形成泥石流的良好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方面,强降雨或暴雨是触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短时间内大量的降水使得坡面水流迅速增加,增加了泥石流的形成几率。在人类活动因素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和破坏植被等行为也会显著增加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概率。尤其是在山区盲目开垦、过度砍伐森林、修建道路和隧道等活动,会破坏自然植被和地表结构,降低土壤的稳固性和抗侵蚀能力,形成潜在的泥石流隐患。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若未充分考虑地质和水文条件,容易在施工区域形成不稳定斜坡和排水不良的隐患地带,进而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诱发泥石流灾害。
1.3 地裂缝灾害特征与成因
在土木工程中,地裂缝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和运营构成了严重威胁。地裂缝灾害的特征及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裂缝的产生通常伴随着明显的地表开裂现象,这些裂缝可能是单条大裂缝,也可能是多条裂缝形成的裂缝带[3]。其宽度从数厘米到几十米不等,长度则可从几米到数公里。地裂缝的活动性强,有的裂缝在形成后会持续扩展和移动,对建筑基础和道路等工程设施造成永久性损伤。地裂缝还可能形成一定的高差,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从而引发建筑物的倾斜或坍塌。地裂缝的成因复杂,通常与地质构造、地质活动和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在地质构造方面,断层活动是引发地裂缝的重要因素。地震、地壳运动等地质活动会引起应力集中,使地表岩土层产生张裂或剪裂,从而形成地裂缝。另外,溶岩洞、地陷等地质现象也可能导致地裂缝的形成。在人类工程活动方面,过度开采地下水、矿产资源开采以及大规模土石方工程也会导致地裂缝的产生。特别是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会使地表土层失去支撑,产生裂缝并逐渐扩展,这对城市地下工程和市政设施带来巨大隐患。
2、土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2.1 岩土力学在地质灾害控制中的应用
岩土力学作为一门研究土体和岩石体中力学行为的科学,在地质灾害控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土木工程领域,岩土力学理论可为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岩土力学在滑坡灾害防控中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对滑坡机制的深入理解。滑坡的形成通常与地下水渗透、地震活动、土体结构及坡面稳定性有直接关系。通过岩土力学,可以评估滑坡体的稳定性,计算剪切强度和摩擦力等关键参数,指导滑坡治理措施的设计。具体方法包括采用抗滑桩、锚固和土钉支护等技术,提升坡体的整体抗滑能力[4]。借助岩土力学数值模拟,可以预测不同工况下的滑坡行为,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提供保障。泥石流是由大量松散物质与水混合后下滑形成的灾害,具备强大的破坏力。其防治关键在于控制物料来源和径流路径。岩土力学可通过分析泥石流源区的土体稳定性,确定潜在滑动面,并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例如铺设防护网、修建堤防和沉沙池等。这些手段能够有效减少泥石流的物质来源,降低流速和冲击力,从而减小其危害程度。利用岩土力学中的渗流理论可以设计排水系统,减轻雨水对土体的润滑作用,间接防控泥石流的发生。地裂缝灾害的防治,可通过岩土力学分析其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地裂缝的产生往往与土体本身的变形特性和外部荷载变化有关。通过对土体的应力应变分析,可以评估地裂缝的潜在发展趋势,制定防治策略。采用地基加固技术,通过增加地基承载力和均化土体变形,减少地裂缝的产生几率;使用护坡和条形基础等手段,可以有效控制裂缝的发展和扩展。岩土力学在地裂缝监测中的应用也至关重要,通过布设应变计和位移计等监测仪器,实时掌握裂缝变化,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供依据。
2.2 地质工程方法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
地质工程方法在地质灾害防治中起到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处理、抗滑桩和挡土墙的应用、地基处理与加固、坡面排水与植被工程等。通过地质工程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土木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处理是地质工程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边坡稳定性的系统分析,可以识别潜在的滑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处理。通常方法包括削坡减载、加筋土结构和锚杆支护等,这些措施能够增强边坡的抗滑能力,从而防止滑坡的发生。抗滑桩和挡土墙是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结构,在地址不稳定区域,经常利用抗滑桩和挡土墙来控制边坡和土体的位移。这些结构物在可靠的设计和施工下,能够有效承受侧向土压力,并提供足够的抗滑阻力,从而保证土体的稳定性。这些防护结构在许多实践案例中展示了良好的效果,成为工程防灾的常用手段。地基处理与加固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另一重要方法。通过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桩基加固和其他地基处理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这些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工程建设,也广泛应用于既有工程的加固和改造,可以有效防止地裂缝和其他地基失稳问题。坡面排水与植被工程通过采取合适的排水措施和植被恢复,解决坡面雨水积聚和渗透的问题。坡面的高效排水系统可以显著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体含水量,从而增强坡体的稳定性。植被工程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通过植物根系的生长,增加土体的黏结力和抗侵蚀能力,进一步稳定边坡。地质工程方法在防止和缓解土木工程地质灾害中具有效果显著、适用广泛的特点。通过优化边坡稳定性、应用抗滑桩和挡土墙、实行地基处理与加固、加强坡面排水与植被工程,能够提高土木工程设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显著降低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2.3 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土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实践应用,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耐灾能力和保障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防治技术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种创新的技术是基于新型材料的加固和防护措施。高强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逐渐成为替代传统钢筋混凝土的一种选择,具有重量轻、耐腐蚀、施工便捷等优点。在滑坡防治中,FRP框架加固技术通过在滑坡体内部设置FRP框架,能有效提高土体的抗滑动能力。而在泥石流防护中,FRP材料的挡土墙和拦截栅网发挥出色效果,能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冲击和侵蚀。智能监测和预警技术的应用也是一大亮点。通过布设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能够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进行预警。安装在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区的传感器,能够即时监测土壤湿度、位移速度等关键参数,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算法,及时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人财损失。生物工程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逐渐受到重视。植被护坡技术通过应用特定种类的植物和草皮,形成天然的防护屏障,增强坡面的稳定性,减少土壤侵蚀。在一些湿度高、植被繁茂的区域,生物护坡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还能显著提升防灾效果。新型地下水控制技术也是防治地裂缝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地下排水和渗透控制技术,构建高效的排水通道和渗透层,调节地下水位,防止因地下水作用引起的地裂缝扩展。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引入有助于更精确地掌握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情况,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防治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取得显著成绩,更在具体工程项目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创新技术和实践结合,为土木工程在复杂地质环境中的安全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结束语
运用岩土力学理论和地质工程方法,提出并实现了一些防治这些灾害的具体技术措施,并通过实践证明了防治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得出的结论是:具有扎实技术基础和正确防治策略的技术措施,对保障土木工程的安全与可靠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防治技术的实际运用,可以大幅度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有效减小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提高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性。因此,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开拓土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同时也对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带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将致力于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些防治技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马鑫.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J].市场周刊·理论版,2019,(92):0160-0160.
[2]丁奇奇,于淼,于雅琼,王伟.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1,(03):0021-0022.
[3]王春高,谯伟,陈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2021,(09):0060-0061.
[4]许贤丰许贺.探究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