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地域文化美育实践路径研究——以黑龙江省地方高校为例
摘要
关键词
黑龙江地域文化;美育实践;高校美育问题;课程融入;育人合力
正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2017年,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2021年3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可行路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新期待。[]黑龙江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黑龙江地区有着大量可以发掘的地域文化素材,我们要从源头加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研究、发掘和推广,高校美育工作是培养学生审美价值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载体,要以传播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为己任,在教育、教学、教研中深入研究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文化根源、历史渊源、素材来源。
1.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产生的影响
将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作为学校美育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一。结合近期国内外形势和各个媒体对各项时事、新闻、事件等的传播趋势传播影响等,可以分析出我国国内的网络环境复杂,舆论环境更是混乱。网络信息不对等、真假难辨本身就容易影响到年轻一代,而网络信息更新速度过快,也让社会经验严重不足的学生措手不及。社会、家庭的复杂性,已经影响到了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网络不良文化盛行又进一步灌输给学生不正确的观念,仅靠说服教育和课堂教育很难发挥效力,而美育,能够将理性的内容寓于感性意向之中,有助于屏蔽非理性的低级情感。将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对是非观念产生明确的判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客观观察和理性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树立健康坚定的自信心,学生建立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自然能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比能取得长足进步。
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有助于高校进行品牌形象建设。高校形象建设,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也是其综合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体现,尤其在现在的全媒体时代,高校形象建设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各高校对此都有深刻认识。将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对高校形象品牌建设有利,以所在学校为例,学院已经在统筹整体形象策划,除了强化校内媒介的联动,还正在学习借用社会媒体力量去树立舆论阵地,并学习如何完善危机公关等,现在有个明确的观念,就是树立高校品牌形象建设。学院创立品牌形象,对外是信息传达,对内则是精神、历史、文化、品质、情感及审美意义的全面建设,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就是作为学院特色形象融入美育过程的,这对学院经营、管理及市场竞争都起到了正面作用,并引导全学院师生都具有了建设学校特色品牌的使命感。当这一切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学校的品牌就能够扎实的建立起来。
2.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接点
2.1高校艺术学科相关课程是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接点。目前来说,学校的艺术类学科教学,是美育教育的主渠道。它的优势在于以最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在定向学科教学的整体范畴下,能够合理的掌控正确的美育思想方向,选择积极、正面的美育资源和美育方式,其已有多年的教育资源累积,专业化程度高,学科教育教学成熟度高,配套教学设施完善程度高,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其美育成果明显且成果丰富。劣势在于目前对全体高校学生开展的美育教育集中在艺术鉴赏类科目,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课程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但后续力量不足,且鉴赏类课程内容较浅显,课程内容又宽泛,其核心美育精神不能充分表达。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展开的艺术学科教学美育程度较高,但受众范围小,起到的美育作用范围就小。解决这一劣势的方法,就是进一步强化艺术学科美育功能,而强化美育功能,不是简单的增加课时、增加艺术课程等,强化美育功能的落点在于美育精神的融入。以黑龙江省高校为例,在非艺术学科学生的公共性鉴赏课程中,增加黑龙江特色美育教育,在科普性美育的功能基础上,加强学生对黑龙江地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2.2自然而然的渗透基础类学科是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接点。在正确把握新时代美育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渗透美育,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触和接受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是具有广泛的物质基础和人文基础的。基础类学科例如文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本身就具有美育的特征,所以新时代美育精神融入基础类学科具有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黑龙江的人文风貌文化思想及审美情趣等内容,与黑龙江人民的思想情感本身就是一体的,黑龙江的高校对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是具有高度认可的,黑龙江的师资队伍对新时代美育精神是充分认识和了解的,黑龙江的美育自然而然就带有新时代美育的特色。
2.3教育教学环境的全方位美化是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接点。近代中国历经苦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尽全力追赶世界,如饥似渴的飞速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投入一切可投入的资源和人力进行发展建设,追求高速高效的建设速度,这一过程中,其实也丢失了一部分中国特色,比如到处都是差不多的高楼大厦混凝土建筑,差不多的城市基础设施,世界统一标准下的道路建设,服装、箱包、民生用品等与国外差异不大,当然这与网络信息全球化、交通物流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等息息相关,但确实缺少了中国特色,高校的建设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这个缺失,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机会。我们需要正确把握高校校园环境美化方向,强化具有美育特色的审美趣味,我们可以发扬具有黑龙江人民的美好品德的典型事例,可以发掘并展现黑龙江特色产品等,同时也对美育起到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2.4文化氛围的创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是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接点。美育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黑龙江地区有太多的艺术作品流传于世,有非常多的艺术形式举世皆知,民间大量的传统工艺仍然在发光发热,高校具有最适合进行文创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优势,也对美育和美育精神的传承负有责任。黑龙江省各个高校,都在有序的开展各种艺术活动,比如较为传统的书画比赛和书画展览,比如较为专业的设计比赛和设计作品展出,比如各种各级文艺汇演,比如级别较高的黑龙江省职业技能竞赛,还有在各个学校、系部、班级、寝室等组织起来的各种独立文化活动,都是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接点。以所在学校为例,每年都会组织数次艺术作品展览,有艺术专业的师生作品展览,也有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作品展出,有以班级为单位的汇报性文艺演出,更多的是各个班级自己组织的各项小活动。班级内组织的小活动,还更加具有黑龙江地域文化和特色,例如某个班级在端午节的时候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绣香布袋和编花绳,并按照习俗作为互相馈赠的节日礼物,送上祝福。也有某个班级在中秋节组织起赏月活动,玩起了特别版的“曲水流觞”。元旦的时候,很多班级组织起了剪窗花活动,布置起了教室。寒假放假前,有很多寝室买了春联,贴在寝室门外,贴在行道树上,热热闹闹的惊艳了整个校园,学生们会大声的祝福老师们各个节日快乐,让人从心里暖和起来。
2.5职业道德培养过程和就业指导教育是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接点。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核心是“以美育德”,可以理解为美德教育,职业道德培养就是美德培养。美育就是组织和完成教育任务的美感教育理论、手段、途径、程序、机制等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高校应该在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以美育德”的要求下,为学生创设体验美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去审视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德,什么是职业道德之美,在充分体会美和善的感知之后,能够自然的了解职业道德到底需要怎么去做,怎样算是提高职业修养,怎样才能让自己有更高的素质,怎样才能让自己保持高质量的职业竞争力。也同样要在“以美为德”的要求下,充分认识到什么是丑的,在职业生涯中能拒绝丑陋的行为,能约束和调节自身,能坚持自律和自尊、自爱,最终去实践和实现美。
2.6高校自身的形象建设和教育行为是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接点。高校形象建设,传统来说,是指学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印象,通常包括学校办学特色、发展成就、教学科研、招生就业、校园文化、软硬实力等方面,高校形象建设的重点是凸显高校个性特征、提升高校声誉和名望、传播办学理念、提升在某方面的专业地位和威望等,本质上来说,就是增强建设学院的内涵、深度和感染力。高校自身具有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充分践行美和善教育行为,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高校的了解、信赖与支持,稳固高校内部的阵地,高校形象建设越成功,向心力就越强,尤其是在美育过程中,如果能搭建好学院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学院与社会的交流平台,就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多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多角度的形象建设活动,方便广大师生和校友了解学院发展进程,强化师生的参与感,把师生拉进来,成为高校形象的记录者,师生自然就能发展为高校形象的宣传者,成为高校舆论阵地坚固的砖石。
3.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路径
3.1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在高校课程中的融入
将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引入高校课程教学之中去,构建美育教学新体系,要从理念和形式两方面入手。理念的更新,利于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和民族认同感;而多样的教学形式,则利于构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美育新格局。
3.2注重理念更新,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和民族认同感
如果高校课程教学内容、形式僵化,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与自然美的感觉,特别是美术、艺术设计、计算机设计等专业,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毕业生缺乏创造力、作品呆板等等。因此,高校要注重理念更新,注意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和民族认同感。在课程中加入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元素、思政内容,让学生了解中西传统文化的理论差异,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做起,感受中华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认同感,更利于地方高校形成自身特色,培养出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把东北年画作为创作选题,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文创设计进行调研分析,结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消费者需求,运用视觉传达所学知识,进行设计构思,尝试顺应文化创意产品这一新趋势,突破时空局限性,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是为增强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活力尽一份力,又可丰富教学内容,传播先进文化。
3.3注重形式多样,构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美育新格局
大力加强高校美育工作,积极探索和开发独具特色的高校美育课程,把美育课程建设与各学科建设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构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等多角度、全方位融合发展的格局。在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之中,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之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审美对象都可成为美育的教材。[]因此,我们不能把高校美育仅仅局限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中,而要体现在各学科、各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形式多样,构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美育新格局。
3.4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课外实践全方位的育人合力
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之中,还要积极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与兄弟院校、社会机构、政府单位、艺术团体等开展合作,构建起主题讲座、艺术展览、馆藏参观、游学实践、社会实践等美育的课外活动体系,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合力。
4.结论
黑龙江地域文化是黑龙江文化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马克思文艺理论、习近平文艺思想对我国文艺思想的影响,我国的美育精神也随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而有所变化。黑龙江高校要以传播新时代黑龙江地域文化为己任,在教育、教学、教研中深入研究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文化根源、历史渊源、素材来源。要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总结创新,让黑龙江地域文化在新的时代传播的更远,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要在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中明确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理论上追根溯源,梳理中华美育精神的脉络,把握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实践中融入中华美育精神,把中华美育精神中的神韵之美,通过当代技术、新型材料、造型手法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1322.htm
[2]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3/content_5615106.htm
[3]姚文放. 从“第三王国”到“日常生活”:当代美育的后现代转向 [J]. 江苏社会科学, 2019, (01): 182-191+259.
[4]刘欣. 新时代中小学美育建设:问题、原因及对策[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 50 (02): 235-239.
[5]孙晓倩. “以美育德”模式的构建[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8 (06): 154-156.
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地方高校地域文化美育实践路径研究。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龙江非遗高校传承实践路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