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
关键词
语文素养;学习情境;设计问题;学习活动
正文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他们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是当前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对此,语文教师应注重高瞻远瞩和战略纵深意识,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打造出一个适合学生长远发展的语文课程体系,以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有趣性;应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使他们在形成牢固的语文基础的同时,还能获得各种学习能力的提升,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1]。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增强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会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为学生讲解生字词的内涵,使他们准确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内容;会高度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掌握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念的方法;会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如阅读寓言故事、诗歌比赛等,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加深他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受此影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地锻炼,他们将逐步掌握汉语文字的特点以及运用规律,进而在具体的语境下采取正确的语言与他人进行良好地交流;他们将会从更多的视角入手分析语文知识,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他们的学习热情将有所提高,从而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质量的不断增强[2]。
(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将高度重视对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使他们在兴趣的支持下,逐渐掌握更多的自主学习技巧;将会为小学生营造有趣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多个方面对文章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实现思维创新性与批判性的提高。受此影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深化,他们将更为深刻的理解复杂的语文概念,把握语文知识的本质;将会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最大程度保证思考过程的清晰性与条理性,从而降低药物现象出现的概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他们将跳出常规的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语文知识,从而萌生更多新颖的想法;将突破旧有思维的限制,将头脑中的创新思维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实现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有所提升,在面对复杂的语文知识时,他们会迅速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最终得出合理的判断;他们会结合真实反馈,快速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最终克服挑战,取得更多的好成绩。教师作为语文活动的设计者,应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注重将与之有关的教学理念巧妙地渗透到具体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此创设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堂,为小学生逐渐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优秀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3]。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对策研讨
(一)利用学习情境,增强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学以致用[4]。强化小学生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是推动他们核心素养发展的立足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而学习情境的科学创设,为学生分析语言和应用语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空间,便于他们在将学习活动和实践生活进行关联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语文学习体会。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手段,为学生营造与所学内容相符的学习情境,并布置多样化的语言任务,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汉语的深刻内涵,并灵活地应用出来。
以《祖父的园子》为例,为了让学生领会到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回忆童年,倍感思乡”这一主题,为学生创设“追忆”和“回忆抒情”两种情境活动。在“追忆”中,语文教师可以布置口语交际任务,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回顾童年生活中令自己最难忘记的事情或者是片段,然后在课堂上与众人分享,以此拉近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距离;随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运用合理的语言简述令自己印象较为深刻的段落,以此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回忆抒情”中,教师可以请学生结合文章的叙事特点,围绕“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这一主题进行演讲,要求学生做到表述清楚、情感真挚。不同的学生,他们所选择的演讲主题、演讲方式等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具体的演讲内容也是不同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良好的借鉴情境,小学生可以将他人在演讲方面的优点,如思路、语言等,融入到自己的演讲中,最终,小学生既掌握了相应的语文知识,如生字词的内涵、文章的描写手法等;又获得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如语言组织能力、分析能力等,这就为他们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借助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科学合理的问题,可以启发小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思维深刻性与独立性的增强[5]。因此,教师应围绕文本内容,科学设计语文问题,以此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促使他们朝着高阶思维的方向发展。
第一,创设递进问题,强化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换言之,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围绕课本中的内容,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有条理地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情感。以《穷人》为例,在阅读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以下问题:首先,从文章整体入手提出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请认真阅读课文,阐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从人物入手提出问题——认真阅读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到桑娜和渔夫是什么样的?对于主人公的做法,你是如何理解的?最后,从文章收获入手提出问题——“穷人不穷”的含义是什么,能否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来阐述?纵观上述问题,可以发现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学生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按步骤推理的良好习惯。另外,第三个问题具有一定的辩证性,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会尝试从多个视角解读。这有效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便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第二,利用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逐渐成为创新型人才,已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萌生更多的新想法。以《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全部都是好处吗?如何正确运用科学技术改变生活?20世纪可以做到呼风唤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会走出原有的知识框架,从更多的维度探究答案,这就为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在授课中,
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考与质疑的机会,让他们在深入分析中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指导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分析问题,以此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借助学习活动,强化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组织学生推敲文章的用字。以古诗词为例。为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他们准确把握诗词的意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用字推敲活动,以便他们体会到古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特色,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以《题临安邸》为例,教师可以将“熏”字换成“吹”或者是“刮”,然后请小学生分析三个汉字的特点,并思考诗人最终选择“熏”字的深意——它可以在描述“风”的同时,体现出风的“暖”,展示出风迷醉游人的状态。等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以后,教师可以对“熏”字进行拓展,这个汉字既指热气蒸腾,又指利欲熏心,将其应用到古诗词中,既可以体现出游人对美景的流连忘返,又可以体会出诗人对当时社会靡靡之风的愤慨,从而方便学生正确感受诗人的写作意图,领会汉语的博大精深[6]。
第二,组织群文阅读活动。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模式,群文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扩大小学生的阅读量,促使他们在对比与感悟中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入群文阅读模式。如在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教师可以将《从军行》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获得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譬如分析三首诗的相同之处——这三首古诗词中都提及到了一些地点,如黄河、青海等,诗人对地点进行描写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描写有什么样的好处?再如分析三首诗词的不同之处——这三首诗词中都提到了“军队”,请结合三位诗人的经历,谈谈他们对军队情怀是如何理解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课外古诗,以此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促使他们从优秀文章中汲取健康的营养,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
三、结语
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着重从多个方面入手,优化语文教学方案,以此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为小学生掌握较多的语文技能,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良好品质,提供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洪海鹰.优化教学设计,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J].甘肃教育研究,2024,(10):121-123.
[2]李景峰.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策略初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0):73-75.
[3]张庆.展学: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助推器——小学语文素养化课堂教学中展学活动的实践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4,(18):99-101.
[4]吴水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24,(13):82-84.
[5]孙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四项核心素养[J].读写算,2023,(34):49-51.
[6]刘玉勤.核心素养下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对策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3,(09):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