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建筑智能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双碳目标,建筑智能化,技能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正文
基于“模糊—冲突”理论的 1+X证书制度建设研究 (2022YB013)
1 引言
双碳目标,即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指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提出背景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破坏愈加明显。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计划,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提出双碳目标,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双碳目标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节能减排要求。建筑智能化技术通过对建筑设备和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可以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因此,建筑智能化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关键作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物的运行效率,还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和便捷的居住环境,从而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
在此背景下,培养具备建筑智能化技能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还需要具备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建筑物的节能减排目标。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建筑智能化技能人才,不仅可以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还能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2 双碳目标下的建筑智能化发展趋势
2.1 建筑智能化的概念与内涵
建筑智能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对建筑物内的设备和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和控制,以实现建筑物的高效、安全、节能和舒适运行。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现代智能建筑的主要特征包括自动化设备管理、智能化能源管理、综合化安全防护和便捷化用户服务。其技术组成通常涵盖智能照明系统、智能空调系统、智能安防系统和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建筑物的运行效率和用户的舒适度。
2.2 双碳目标对建筑智能化的要求
双碳目标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节能减排要求,建筑智能化技术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智能化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控和优化调节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浪费。例如,智能照明系统能够根据自然光照和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室内照明亮度,降低电能消耗;智能空调系统则能够根据室内温度和湿度自动调节运行状态,提高空调能效比。
在节能减排方面,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上。通过该系统,可以对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进行综合管理,优化能源使用策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目标。
2.3 现有建筑智能化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建筑项目已经应用了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例如,日本东京的森大厦通过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建筑物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节,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了20%。中国上海的金茂大厦采用了智能照明系统和空调系统,通过自动调节室内照明和空调运行状态,显著降低了电能消耗和维护成本。
以某智能建筑项目为例,该项目应用了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实现了高效、节能和智能化运行。具体而言,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调节,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了20%;通过设备管理系统,对建筑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自动控制,设备故障率降低了30%,维护成本降低了25%。这些案例表明,智能化技术在建筑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
3 建筑智能化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3.1 建筑智能化技能需求现状
当前,随着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对智能化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智能化技术涵盖了智能建筑设计、智能设备管理、智能能源管理、智能安防系统等多个方面,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
具体而言,智能建筑设计师需要具备建筑设计和智能化技术的综合能力,能够运用智能化技术进行建筑设计,提升建筑物的功能性和节能性。智能建筑工程师需要掌握建筑设备和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技术,能够对建筑物内的各类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建筑物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智能建筑运维人员需要具备建筑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能力,能够对建筑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此外,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对跨学科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建筑设计和管理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能源管理技术,能够在复杂的建筑智能化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3.2 双碳目标下智能化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建筑行业对智能化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首先,智能化技能人才需要具备更高的节能减排意识和能力,能够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建筑物的节能减排目标。具体而言,智能化技能人才需要掌握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如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和智能空调系统等,能够对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调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其次,智能化技能人才需要掌握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技术挑战和行业需求。例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技能人才需要掌握这些新兴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建筑智能化中,提高建筑物的智能化水平。此外,智能化技能人才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推动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3.3 智能化技能人才培养的现有模式与问题
目前,建筑智能化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高校教育、职业培训和企业培训等。高校教育是培养智能化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建筑智能化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职业培训和企业培训则主要针对在职人员,通过短期培训和技能提升,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智能化技术和应用方法。
然而,现有的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一些高校的智能化技术课程较为分散,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难以全面掌握智能化技术。此外,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无法及时反映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环节和案例分析,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最后,实践环节不足,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机会,难以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双碳目标下建筑智能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4.1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建筑智能化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包括:具备扎实的建筑智能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人才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建筑物的节能减排目标,提高建筑物的运行效率和用户的舒适度。
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涵盖基础知识、核心技能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基础知识部分包括建筑智能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组成;核心技能部分包括智能建筑设计、智能设备管理和智能能源管理等具体技能;实践能力部分则强调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应遵循系统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原则,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的课程框架。具体课程设置包括:智能建筑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碳管理技术等,涵盖智能化技术的各个方面。每门课程应包含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训练,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例如,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教学内容包括能源管理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能源监测与分析、能源优化与控制等;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具体案例和项目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评价方式则包括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在建筑智能化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策略包括建立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实践、组织专业实习等,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操作训练,积累实际经验。
校企合作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与建筑智能化企业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例如,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教学,组织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全过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工作流程。此外,还可以通过企业导师指导、企业实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4.4 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应涵盖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平时作业、考试成绩、实践项目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通过科学的评价,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
反馈机制是持续改进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据此进行教学改进。此外,还可以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反馈,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
以某高校建筑智能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该校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优化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平时作业、考试成绩和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定期问卷调查和座谈会,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需求,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反馈,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这种持续改进的机制,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围绕双碳目标下建筑智能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主要成果包括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了科学的培养体系和课程设计,并提出了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的具体策略,同时构建了完善的评价与反馈机制。这些探索不仅为建筑智能化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还为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结合双碳目标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系统的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5.2 展望
展望未来,建筑智能化技能人才培养将继续朝着更加系统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智能化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不断进步,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进一步的研究应着眼于新技术的应用和实践教学的创新,探讨更加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同时,建议在教学中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和项目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出更多适应双碳目标需求的高素质建筑智能化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津津,沈维莉.BIM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37):90-93.
[2]齐向阳,侯志坚.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3):77-80.DOI:10.13899/j.cnki.szptxb.2022.03.013.
[3]林学山.工程应用场景下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21):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