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理念下提升职业学校 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对策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肖瑞芬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530400

摘要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于2006年开始面向广西全区招收残疾学生,并坚持将残疾学生融合到健全学生中就读理念,现有在校全日制残疾生220人。本文基于本校现有的“融合教育”基础,通过工作部署、队伍建设、教育环境、教育途径、科学评价五方面探索“融合教育”理念下职业学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的对策,与国家政策文件相呼应,有助于丰富职业学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融合教育、职业学校、残疾生、心理健康

正文


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实施主要表现为让部分残障孩子进入普通班就读,目的是让这些残障孩子能够与健全孩子一起学习、活动和交往,以便残障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我校实施融合教育已有18年时间将残疾生融合到健全学生中学习、生活,进行融合培养。但也因此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调整残疾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差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沟通?如何増进残疾生与健全学生间的有效交往,让他们减少陌生感和自卑感,自觉开启封闭的心灵,走出相对封闭的自我小圈子,树立自信?[3]等等。提升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对策研究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残疾生的成长,为残疾生今后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校教职员工、健全生、残疾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融合教育”理念下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形成《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融合教育”理念下职学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报告得出现阶段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育人主体责任不明确;二是教育针对性不足、实践性不强;三是咨询服务、预防干预机制不明确。以问题为导向,明确“融合教育”理念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方向为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对策提供参考。

一、做好学校对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部署

为整体了解“融合教育”理念下学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我校对包括校领导、行政人员、系部管理团队、班主任、学科教师、生活老师、宿管员在内的教职员工开展针对学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类人员参与情况、参与途径和程度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情况进行分析,修定了《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管理办法》,办法对“融合教育”下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做了相应的规定和保障,切实做好学校对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部署。

(一)坚持残健融合理念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广西“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22〕68号)中提出:“大力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着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支持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接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重点支持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面向全区招生的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我校坚定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一直将残健融合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日程中,坚持残健融合理念,积极构建尊重、宽容和友爱的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残疾生与健全生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增进残健学生的有效交往,减少残疾生的自卑感。[3]

(二)实施“阳光心灵”特色心育

学校引入柳州市心理咨询专家团队,确保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充足的师资力量,为残疾生开展“阳光心灵”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围绕“可自理——会交往——能就业”三级成长路径,开展“阳光之路”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建立“阳光心灵成长档案”,关注残疾生的心理健康成长。[3]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设心理健康课或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师,为残疾生提供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心理支持服务。针对残疾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此外,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或心理健康讲座,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二、全员协同,构建融合教育一体化心理健康育人队伍

制定制度,统一管理、创新协同

以我校为例,由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牵头,会同各院系完善一系列“融合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如《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关于开展“融合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融合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责方案》等规章制度,提升育人机制;由信息和质量管理处牵头,会同后勤与保卫处完善“融合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设备,在日常工作中加大专业硬件设施的使用频率,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学工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共同开发针对融合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程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残疾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由学工处牵头,各部门联动开展规范的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为课程教学补充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同时掌握自我调节的方式;由质量办牵头,会同各部门对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专项检查、评议,形成长效内部融合管理机制。

有效调动家庭的教育力量

融合教育的意义之一是促进不同家庭的沟通和交流。我校通过成立融合教育班级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们理解融合教育的意义和责任;通过为家长们开展线下融合教育心理团辅课,使得健全学生家长有效理解残疾学生家长的心理历程,对学校开展的融合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通过线上为家长讲授关于残健孩子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有关知识,使家长降低对自己和孩子未来的焦虑;通过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推送融合教育下如何调整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等专题文章,使家长掌握更多的融合教育下孩子教育的心理专业知识。有效调动家庭的教育力量,激发家长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融合教育下残健学生之间有效交往,提高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搭建校企育人平台

重视校企在融合教育下心理健康教育合作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动作用。首先,我校与六合方盛、旭平首饰公司等15家企业开展融合培养工作,制定校企育人方案和实习工作保障制度,确保每个残疾生不会因为肢体残疾失去就业的机会,减少残疾生的自卑感,提高残疾学生能就业、回归社会的信心;其次,充分利用企业的育人资源,在企业内营造良好的融合工作环境。我校定期安排心理老师进企业对包含残疾实习生在内的企业员工开展心理健康指导讲座,增强企业对残疾生在实习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关怀,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助力培养残疾生健康心理;最后,定期邀请优秀企业人士对残疾生进行社会适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残疾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实现向社会人的健康心理转变。

广泛开展联合培养工作

    “融合教育”理念下,学校通过主动与上级部门积极沟通政策文件,在上级文件的指导下与各级残联、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联合办学协议,获得资金、政策、科研力量的支持,为残疾生教育教学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开展保驾护航,形成外部长效管理机制。

三、改善心理健康教育软环境,营造融合教育良好的心理文化氛围

首先,考虑以适应学校融合教育下学生特点的品牌活动为抓手,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分阶段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融合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宣传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正面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推进学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营造良好心理文化氛围。例如在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中学校不仅要全面全方位普及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在心理老师、班主任、团委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活动,解决学生在调节情绪、处理与同学关系、对待焦虑等方面心理困惑,比如残健学生组合开展的“友情嘎嘎好,快乐再出发”的找朋友活动、“你画、我画,大家画”合作活动、“不完美的我”坦诚交流活动,就可以很好地调整残健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増进残疾生与健全生间的有效交往,让他们减少陌生感和自卑感,自觉开启封闭的心灵,走出相对封闭的自我小圈子,树立自信。这些活动的开展也能够很好为心理文化氛围营造提供推动作用。

其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除了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会课外,学校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团辅课、研学课、社团课各种不同内容的适合融合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及自我调适的方式,促进学生在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如组织以残疾生为主,健全生为辅的《珍爱生命,让人生更精彩》的生命教育研学活动中,通过劳动实践,让残健学生共同亲自体验了“烹煮一碗螺蛳粉”活动,使得残疾生在“做中学,乐中学”,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悦纳自我,体验了生活和生命的美好,在与健全学生合作中也走出了封闭的小圈子,不再“社恐”,并在合作的过程中,明白了自我和他人的价值,提高了自信,也对未来职业生涯之路有了一定的思考,激发了创造美好人生的愿望。开展这样的残健融合“心理+研学”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接受方式、所学专业和实际情况,以残疾生为中心,不仅能促进残疾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也对在融合教育环境下,构建和发展学生研学心理实践课程具有探索创新的价值,同时,也符合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色。

四、拓展融合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首先,以我校为例,形成校领导小组—学工处、教务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职能部门—系部管理团队、系部心理老师—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生活老师、宿舍管理员、宿舍信息员五级联防内部融合管理机制,构建《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残疾生心理健康问题预警防控体系》。体系中,明确了每一个层级的主体和责任,如:第一层级主体责任人是领导小组,他们的责任是指导实施、支持协调、突发处理;第五层级主体责任人是生活老师、宿舍管理员、宿舍信息员他们的责任是日常监控、危机上报、观察陪伴等。构建体系,拓展了协同合作、多管齐下的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其次,探索利用网络平台新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学校启动五级联防机制,搭建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利用技术收集残疾生的日常心理信息,与广西脑科医院、中医院等医院联动利用临床知识预测残疾生心理健康问题并预防矫正,强化咨询服务。

五、制定融合教育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评价标准

融合教育下,我校现有的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维度不清晰也不明确,需要制定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的评价维度和标准,方能有效突出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绩。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的评价主要从育人主体、育人对象和育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2]

(一)育人主体的评价

育人主体主要指前面所提及的一体化心理健康育人队伍,既包括心理专职教师、班主任,同时也包括学科教师、行政管理团队、生活老师等校内服务人员。针对主体的评价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素质和基本职能两个方面的评价。

1.基本素质

评价包括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知识能力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评价指标包括积极向上的人格和心态、和谐的人际关系、稳定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而心理知识能力素质评价指标除了心理专职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外,其他的主体应注重发展多方面的知识结构,掌握基本的心理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心理健康辅导的实践活动,加强心理辅导技能的提升。

2.基本职能

包括教育职能、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三方面的评价[2]。评价指标指在教育职能中教育主体既要注意融合教育下对残健学生传授健康的心理知识,又要注重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健全学生对残疾生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关心;在管理职能中要体现以融合教育心理健康发展为导向,把残健学生常规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服务职能中教育主体要有良好的为残疾生服务的意识,要懂得用基本的心理知识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对残疾生心理加以积极引导和帮助。

(二)育人对象的评价

育人对象主要是在校的残疾生。针对育人对象的评价一是活动评价,如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率、参与活动的态度、活动反馈的有效性、残健融合度等方面;二是通过一定阶段教育后,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体现,如心理测评结果、学生不同时期成长档案、学生因心理原因流失率、学生因心理原因就医率、学生就医后复学率等等。

(三)育人环境的评价

育人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对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的物质环境、教育机构和教育软环境。

    物质环境的评价指标包括针对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否充足,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学校是否具备符合残疾生身体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学校是否重视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并对此进行实践性指导。

    教育机构的评价主要是文中前面提到的建设长效内部融合管理机制,评价指标的要点主要有是否有并落实了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制度,岗位制度是否职责分明;是否有包含心理咨询/预约制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心理热线运行机制等在内的工作制度;是否有包含工作领导小组、学生隐私保密制度、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教育软环境就是文中前面提到的以适应职业学校生特点的“融合教育”心理实践活动和开设各种不同内容的适合残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要点主要是这些活动和课程的开展与设置是否推动了营造良好校园心理文化氛围是否实现了通过残健融合教育促进残疾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融合教育”理念下要提高职业学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不仅要求教育者、服务者、家长、健全生、社会科学地理解、认可和尊重残疾生与健全生的差异,而且要注意改善环境、创设活动、研发课程、科学评价,最大限度地帮助残疾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融入到健全生中,为其实现向社会人的健康心理转变,从而达到“融合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广西“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2268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 2022-10-24 (二、主要任务(二)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2.大力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2]车菲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研究.中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26(P18-19)

[3]王春秋.中等职业学校残疾人 “残健融合,三级递进” 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2018 (P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融合教育”理念下提升职业学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对策研究》(2023ZJY107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肖瑞芬 1974年11月 女 广西宾阳 大学本科 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中职德育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