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在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的应用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王艳

西咸新区黄冈泾河中学

摘要

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根据化学学科素养的要求设计大单元教学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教学策略,本文着重阐述了在高三一轮复习中使用大单元教学手段的意义及如何设计大单元教学主题,并探讨了大单元教学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

高三化学 一轮复习 核心素养 大单元教学

正文

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是近年几年来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是考查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核心素养是指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应当具备的一种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而在高中化学学科方面主要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数据推理和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五个方面[1],这五者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而大单元教学就是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形成,对化学课程的常态化教学有指导和改进创新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一线老师要时刻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导向,不断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入大单元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化学课堂充满活力和张力,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一、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实施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化学必修加选修有5本教材,内容繁多,知识点细小琐碎,有些有规律可循,有些毫无规律可言,知识和知识之间有的有联系可形成体系,有的知识点之间又毫不相干,而且通过课本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化学与古诗文、考古文化、生产生活、医药、科学技术、环境、能源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息息相关,然后又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些知识在不断完善又有新的知识扩充进来,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太多且不容易记忆。教师如果只是按照传统课程规划和教学设计来展开,教学任务重,花费时间长,有些内容一次讲不透,学生学起来难度比较大,不能形成知识体系。而大单元教学讲究的是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从学科知识层面、能力培养层面、素养达成和思维层面将课本分散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概括,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延伸和拓展,从而形成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在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意义如下:

(一)以大单元为主线开展一轮复习工作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得以改变,教师在不断的琢磨和思索过程中,教学基本技能得以提升,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对整个高中的化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全盘考虑,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和关键,同时也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知识深度和知识宽度充分体现。要形成具有特色的大单元教学体系,需要教师不断的摸索、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师的身份逐渐从功利型教师向研究型学者转变。

(二)在大单元学习中学生对单个知识单元的学习时间被拉长,学习过程被细化和任务具体化,课本各单元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大降低,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学科的关系,使学生不再畏惧化学,也为学生紧张的高三复习节省了大量时间。

(三)与传统的各种各样的一轮复习资料里面的内容设置相比,自己结合本校学生的个体特性和实际学情,构建适合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大单元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拓宽知识,积累知识,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化学知识向核心素养的转化,并能升华到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去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让具体内容的学习服务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基于高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轮复习大单元主题设计思路

(一)大单元教学主题的确定

传统的高三一轮复习一般按照内容框架来设置大单元主题,主要有:“元素及其化合物主题”、“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题”、“化学实验主题“有机化学主题“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如果按照这个结构来复习的话只是单纯的将几本课本进行了简单的揉合,强调知识的完整性,没有体现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学生学起来还是分散的单独的知识,零碎的摸不着规律。零散的知识和凌乱的方法不能形成“战斗力”,会让学生越学越迷茫,对学生的复习造成困扰也比较费时费力,学生不能把握化学学习的精髓,没有新意也勾不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核心素养的形成。其实也可以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将大单元主题分为“化学知识主题”、“化学方法主题”、“化学价值主题”,其中“化学知识主题”包括“反应原理主题”、“物质结构主题”、“物质性质主题”。但是这样的话每一个大单元主题的复习时间太长了,学生容易有疲惫感,容易倦怠和提不起兴趣,我们尽量将内容优化再优化,讲究知识间的联系和实用性,然后每一个大单元复习周期的时间不能太长。

(二)我的设计思路

我们从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学生实际学情、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以及高考考点考向等方面考虑,将整个高中的5本教材拆解重组成8个大单元主题,分别如下:

一. 化学与STSE及传统文化

二. 化学基本概念

三. 化学物质与能量变化

四. 金属及其化合物---工艺流程

五.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综合

六. 化学中的“平衡观”

七. 物质“结构观”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选修)

八. 有机化学基础(选修)

每个单元主题又由若干个子主题构成,其所包含的核心知识点及上课节点见下表:

 

 

 

 

 

 

 

我的设计意图:第一个单元主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以及传统文化,这在高考中是选择题第7题是必考题,这道题所涉及的知识涵盖面广,可以是经典史料中的化学知识,也可以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物质、热点话题等,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些知识在不断完善又有新的知识扩充进来,然而,这些知识课本上没有,没有办法系统的讲解,只能靠学生平时扩大知识面去积累,我们的做法是搜集了大量这方面的知识点打印成册发给学生让其背诵,并将近几年高考真题及模拟题归纳整理成试卷让学生每天做几道,然后将每个选项对应的知识点背诵熟悉,慢慢积累。第二三个主题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及能量变化是化学知识体系里面最基础的东西,是学好其他主题的根本,在高考中也是必考的2道选择题,所以放在最前面复习。但是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模考,前面复习的内容只能够让学生应对几道选择题,大部分学生拿到大题无从下手毫无头绪,基本上就放弃了,所以考试分数一直很低导致学生没有成就感,情绪低迷。基于这点考虑,我们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结合高考考点考向,复习完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我们系统的讲解化工流程题,这是高考的第27题,考查的就是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制备、分离、提纯等。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与化学实验综合放在一个主题里,也是基于前面所学为后面所用,后面的内容又是对前一个知识点的升华和凝练。总之,各个主题顺序的安排要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承接关系,即前一个主题的学习是后面主题学习活动的基础和支架,后一个主题的学习是对前一个主题的发展和提高,同一个单元各子主题教学任务之间除了有前后顺序的承接关系,还有知识间的螺旋上升关系。

 

 

 

 

 

 

 

 

 

 

三、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成效

1.一轮复习的时间被大大缩短,没有实施大单元之前我们大概在3月底结束一轮复习,但是还有两个大的知识点“化学实验”和选修5(选修3)没讲,这两个点对应的是必考的两个大题,一二轮合并一次讲。今年有望2月底3月初结束一轮复习,为学生后期的冲刺预留了充足的时间。

2.从学生层面来看,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要考高分,需要提高的是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知识的应用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科思维能力等,所以学生必须要深入理解学科素养,而大单元复习模式是知识的重组,知识重组就是知识再生成,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单元整体教学促进了学生认清化学反应的本质,形成学科思想,这样学生的思路是清晰的,没有思想负担就更有兴趣学习化学。

四、大单元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的思考

(一)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由于所带学生大部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也不怎么好,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侧重点主要放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上,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科思维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升华不到应有的高度和宽度。

2. 有些主题单元的战线太长难度也大,如“平衡”观,这在高考中分别有一个选择题和大题是压轴题,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很高,计算量大,结合图像考查形式多样。学生在复习这块知识的时候一直处于黑暗的隧道中看不见光也没有喘息的机会,容易倦怠也容易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3.各个主题的上课先后顺序问题。特别是选修,是后期专门留时间系统复习还是现在开始每周抽几节课或晚自习开始穿插的讲需要再思考再讨论。

(二)改进措施的思考

1. 基于高考年级学生的学情需要,结合考点考向大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删减,过难过偏的不常考的内容选择性的舍弃,进行知识增补的时候以不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和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底线,从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角度去突破难点,不一味的追求知识的宽度和深度。

2. 要想得到单元整体教学在化学学科中的实践效果,需要对单元主题的选择及先后顺序进行反复的思考,实践,修改,对于比较大的主题单元可以拆分成几个子单元并细化子单元,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同时要注重教学反馈,一个主题单元复习完后要及时设计相应的过关检测试题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结语:化学知识点丰富,需要构建整体的单元设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化学知识,解决教学时间有限问题,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这方面我想我们老师要做到“深研”“轻教”“精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深入体会科学魅力,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陈蓉地.“变化观与平衡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师,2021,18(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