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
正文
近年来,“非遗+”模式成为旅游新时尚。如黑龙江省省级非遗项目冰雪雕技艺吸引了八方来客,成为哈尔滨冰雪旅游的一大亮点。山东省发布“泉·民艺”等17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成为好客山东的新招牌。陕西榆林精心打造“相约榆林·对话古城——共享非遗时光”主题游,榆林小曲、陕北说书、陕北民歌等非遗项目深受游客欢迎。诸多文旅融合的地方经验,验证了“非遗+”模式对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强劲助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学研的基础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已经成为促进文化传播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非遗项目在进入旅游产业后所能获得的利益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因此,正确认识非遗与旅游的关系,了解其适合进入旅游产业的条件,以及对非遗保护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非遗项目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性,才能吸引游客的关注,非遗本质上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通常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适合进入旅游产业的非遗项目一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传承人群,能够在展现文化传承的同时,提供生动的体验,比如地方传统的手工艺品、民间艺术表演、传统节庆等,均能通过旅游活动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此同时,非遗项目的可参与性和互动性是其适合进入旅游产业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倾向于参与和体验,而非单纯的观赏。然而,非遗进入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挑战,旅游的商业化可能会导致非遗的变味或失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非遗项目在旅游开发中可能会被简化,甚至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而进行过度包装,这样不仅会损害其原有的文化价值,也会影响到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一些不宜进入旅游开发的非遗项目,盲目开发可能会导致文化的流失和传统技艺的失传,必须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产学研融合的难点
(一)非遗门类与活化利用的差异
非遗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旅游则是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如上所述,非遗涉及十大门类,不同门类的非遗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具体来看,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技艺类非遗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其观赏性、体验性和实用性较强,为其活化利用奠定了有利的条件[2]。例如传统美术,它主要包括传统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传统美术类非遗与旅游市场有着亲密的关系,无论是传统美术类非遗直接制成品还是以传统美术为元素打造的文创衍生品,都受到游客的青睐,如河北蔚县的剪纸、衡水的内画、武强的年画。在文旅融合中,创造性的将非遗体验与传统美术有机融合,拓宽传统美术类非遗与旅游融合的边界,提高游客的体验感。
(二)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不够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旅游企业积极推动“非遗+旅游”,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未将非遗列入企业发展战略,只是挑选一些被列入非遗名录的项目进行展示,作为宣传的噱头,并未对其进行科学规划。例如,非遗进景区是非遗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但很多景区只是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展示或者表演的项目,缺乏对非遗项目的深入理解与文化挖掘,导致非遗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外,旅游企业往往更多关注非遗的商业价值,使非遗的文化价值难以得到全面地挖掘和传播。例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期间,旅游企业通常会邀请传承人入驻,筛选操作简单、体验感强,能够快速见效益的非遗项目展示,而不是把非遗当作长期的文化旅游项目进行开发。从传承人的角度来说,传承人是非遗领域的专家,但他们缺乏对旅游市场的了解,或未能真正认识到旅游对非遗活化利用的重要性,或受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充分利用旅游市场的优势进行非遗资源的开发,导致非遗旅游产品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除此之外,非遗文化具有内容特殊性,一些非遗项目只能在特定的地区、场合、时间展示,从而限制了其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例如,一些非遗展演需要特定的场地和设备,而这些设备和环境在旅游区域内并不容易获得或再现。
(三)系统性保护与盲目的异地开发存在冲突
第一,非遗是在特定地域、特定自然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非遗的系统性保护需要依赖其所在的本土环境和社会背景。盲目的异地开发失去其根基和传承的土壤,使传统文化变味或流失。第二,盲目异地开发还可能导致非遗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为适应大众旅游的需求,需要大量的非遗产品和服务,从而导致非遗项目的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操作,严重削弱非遗的个性化特点。第三,异地开发也会带来非遗的变异化和表面化。将非遗项目移植到其他地区时,可能会出现对该项目的“再创造”,使其更符合游客的消费需求和审美偏好,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创新的度,会导致非遗受到地方文化的冲击,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3]。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一)加强文化挖掘与社会合作
目前,非遗保护的关键问题是关注和尊重非遗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而对于非遗来说,深入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社会背景和内在价值,更是加强文化挖掘的基础。因此,非遗与旅游相关机构和专家应加强对非遗的深入调查与研究,建立详实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库,确保非遗被真实、完整地记录和保存。旅游开发商应该基于这些非遗资料和数据库,深入挖掘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为非遗旅游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基础。同时,加强与社区的合作,非遗的保护传承通常与特定社区密切相关,必须与当地居民、传承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是非遗旅游发展的关键。可以通过成立非遗保护协会、打造非遗生态村等形式,与社区合作共同发展非遗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和专业团队,注重对非遗的研发设计、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一方面,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和培养,提高本地人的参与度,使他们成为非遗旅游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形成良性的社会合作网络。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非遗旅游讲座、培训等方式,提升非遗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或者通过举办非遗兴趣班、体验课等形式,积极引导和倡导公众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共同推动非遗旅游的发展。
(二)科技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以现代科技作为核心生产要素,重新产品研发、新体验打造、新营销模式等方面,通过VR技术,让游客在虚拟现实的世界中穿越时空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解决旅游企业无法在现实中营造原生态的场景与环境的问题;而AR技术则可以将虚拟的非遗元素与现实场景相结合,实现人机共建非遗的生态环境,从而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在线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和电商平台,推动非遗旅游营销模式的创新。例如,传承人利用直播平台展示非遗项目,让观众目睹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的生成过程,欣赏一场精彩的戏曲,通过与观众的实时互动和分享,让观众走近非遗、认识非遗、喜欢非遗,吸引他们来一次非遗之旅。此外,非遗电商平台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有保障的非遗产品购买和体验服务,比如借助各地的“一机游”等平台,设置非遗购物入口,整合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资源,将传统手工艺品、美食、文创产品等多种非遗商品进行分类展示和销售[4]。
(三)推动系统保护与融合共生
在推进非遗与旅游产学研融合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以系统性原则认识非遗,全面关注和保护非遗的各个方面,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在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促进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共生。非遗旅游利益相关主体应树立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开发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到非遗作为包含非遗活态载体的人、非遗技艺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中必须坚持系统开发原则,避免简单粗暴地只将非遗技艺或传承人引进景区、旅游节庆、博物馆中,而忽视对文化生态的保护。为此,应加强对非遗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传授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开发的原则与方法。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的重要途径,二者的深度融合,可以为非遗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应用。而旅游产业则可以利用这一文化资源,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市场吸引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和市场创新,打造可持续的文化生态环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真正成为推动地方经济与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锋,宁辛.地方高校促进民族地区"非遗+旅游"的产学研协同之道[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3, 39(5):80-85.
[2]刘迎华.文旅融合背景下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径研究[J].旅游纵览, 2023(4):99-101.
[3]刘冰,程桂练.文旅融合视野下的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研究[J].西部旅游, 2022(1):34-36,40.
[4]李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与实践探索[J].虹, 2023(7):0005-0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