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文中“松柏”意象及其审美情结探析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刘露萍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

松柏广泛分布在我国诸多地区,生命力顽强,常青常绿,给人以美好期盼。这一点淋漓尽致地地现在唐宋诗文中。古代人文墨客善用松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怀。鉴于此,本文将从概述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向繁荣的原因展开,分析唐宋诗文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探讨唐宋诗文中“松柏”的审美情结,希望能够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

唐宋诗文;松柏题材;意象;审美情结

正文


引言:

走进唐宋诗词,不难发现草木禽兽等动植物都被写入古诗文中,用以抒发情感、亦或寄托理想、亦或对美好生活期许、亦或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等。其中,文人墨客笔下的“松柏”蕴意深远。本文将具体探寻唐宋诗文中“松柏”意象及其审美情结。

一、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向繁荣的原因

(一)松柏自身原因

松柏是一种常绿树木,其特点是生命力顽强、长寿持久。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松柏常常被赋予坚贞不屈、顽强不拔的品质,成为一种象征着坚韧、忍耐、不屈不挠的精神符号。松柏的形象也常常与高山、寒冷的环境相结合,更加凸显了其独立、坚强、孤傲的特质。古代文人视松柏为朋友、知己,将其与自身的志向和品性相比拟。松柏对人们具有启示作用,尤其是在面对逆境困厄时,人们可以从松柏身上汲取力量和坚持的信念。因此,松柏成为了古代文人表达自己情感、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意象之一。此外,松柏在古代文化中还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松柏被视为吉祥之物,被赋予长寿、幸福、财富、安宁等寓意。松柏也常常被用于寄托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许。在古代文学中,松柏的形象常被描绘在高山、隐士居所、丛林之中,可见其与诗人心灵的契合以及对净土和理想生活的向往。总的来说,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繁荣的原因是在于松柏本身具有的强韧性格和象征意义。松柏的形象为古代文人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了塑造自身形象、表达情感、寄寓理想与向往的重要符号。

(二)文学发展的需求

在古代社会,文学不仅是一种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的工具,也是人们表达情感、思考哲学问题的媒介。而松柏作为自然界中的长寿树木,被视为坚强、不屈不挠的象征,与古代文学中出现的一些核心主题相契合,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

首先,松柏题材与意象繁荣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有关。在古代社会中,强调忠诚、坚忍不拔、忍耐力、坚守传统等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与松柏作为长寿树木的品质紧密相关。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以松柏为象征,来表达对这些价值观念的赞美与追求,以及强调人们在困境中应该保持坚持不懈的精神。其次,松柏题材与意象繁荣还与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借景的需要有关。古代文人崇尚自然,尤其是山水之美,认为山水间的壮丽景色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和思维的活跃。而松柏作为常见的山林树木,既能够为文人提供壮丽的自然美景,又寓意深远,因此成为古代文人在作品中广泛描绘和借景的对象。总体而言,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繁荣是古代社会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反映,也是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借景的需要。通过松柏这一象征,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表达对坚持不懈、忠诚、传统等价值观念的追求,以及对生命长久和理想目标的追求。

二、唐宋诗文中“松柏”题材与意象

(一)墓地松柏题材与意象分析

墓地松柏题材在唐宋诗文中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常常被用来表达作者对生命的变幻和人生的无常的思考。从文化蕴意方面来看,①墓地松柏象征坚韧不倒。松柏树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坚韧不倒的象征,常常在墓地种植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赞美,也常常被用来比喻忠诚、坚定不移的品质。在唐宋诗文中,墓地的松柏常常被描绘为挺拔、茂盛、高耸入云,象征被埋葬者忠诚坚定的品质,以及对逝者忠诚的思念和缅怀。②墓地松柏象征生死相随。墓地松柏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生命的变幻和死亡的思考。松柏具有长寿的特性,常常被赋予长寿的寓意。在唐宋诗文中,墓地的松柏常常与墓碑或者坟墓一起描绘,形成生与死、存在与消逝的对比。这带有一种哲思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和对死亡的思索。③墓地松柏还能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怀念:墓地松柏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对逝者的敬仰和思念之情。在唐宋诗文中,松柏常常被描绘为在墓地中守护着逝者的灵魂,象征着对逝者的持久记忆和深深的怀念之情。这带有一种哀思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悼念之情。

(二)连理松柏题材与意象分析

连理松柏是唐宋诗文中常见的题材和意象,它通常是指两棵松柏相依相偎、紧紧相连的景象,常被用来寄托友情、夫妻之情或者忠诚与坚固的象征。在唐宋诗文中,连理松柏通常被用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它象征着友情的深沉和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比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经典名句,诗中对忠贞不渝的爱情予以歌颂,连理松柏枝干相连,相互依偎,表达出相爱之人永不分离之意。秦观为宋代的著名诗人,他在《题双松寄陈季常》中写道:“遥闻连理松,托根黄麻城。枝枝相钩带,叶叶同死生。”诗中将连理松比喻为爱情,象征了人们忠贞于爱情的思想情感,也表现出“岁寒同心”的意愿。此外,连理松柏还被用来象征忠诚与坚固。

(三)涧底松柏题材与意象分析

涧底松柏作为自然界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经常被诗人用来表达一种深沉、坚韧和不屈的精神状态。从文化蕴意方面来看,虽然涧底松柏是山林中的常见植物,但其以其高大挺拔、长寿耐旱的特点而闻名。在诗文中,松柏往往被描绘在山涧或峡谷的底部,表示它们生命力的顽强和不畏艰险的态度。这种情节常常引发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通过对涧底松柏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生活困境中坚持不懈的追求和苦难面前坚强不屈的精神状态。唐宋诗人笔下涧底松柏还被用来寓意友情和爱情的坚贞不渝。在诗文中,常有描写松柏相互掩护或相依为伴的情节,表达出诗人对于真挚友情和深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涧底松柏被赋予了友谊和爱情的象征意义,成为了诗人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和表达的载体。此外,涧底松柏也常常被用来象征诗人自身的品质和境界。松柏高大挺拔、根深蒂固,象征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将自己与涧底松柏相类比,诗人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坚持真理、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唐宋诗文中“松柏”的审美情结

(一)“松柏”代表着高洁的人格

松柏在唐宋诗文中常常被用来代表高洁的人格和崇高的品德。松柏作为一种常绿的树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它们经受住了岁月的洗礼,风雨的考验,屹立在山巅,不畏艰难和困境。唐宋时期的文人们通过描绘和赞美松柏来表达自己的人格追求[1]。松柏的高洁形象与文人士大夫的高尚品格和儒家价值观相吻合,因此成为他们理想的象征。文人们认为松柏具有高洁、坚毅、忠诚、正直和不畏艰难的品质,是他们所追求的人格模范。在古诗词中,松柏被常常用来暗示人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屈不挠。《礼记》中最早出现了将松柏比作人的文章,比如“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这句话明确最初将松柏与人的品行做寄托,表达出松柏所代表的重要情结。总的来说,唐宋诗文中的松柏审美情结更多地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对高洁人格和崇高品德的追求。松柏作为他们理想中的象征,代表着坚强、高尚、不屈的精神,通过赞美松柏,文人们表达了他们对高洁人格的崇敬和追求。

(二)“松柏”代表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松柏是一种常绿树木,与大自然中的其他植物相比,它们更能够经受住寒冷的冬季和恶劣的环境条件[2]。因此,它成为了忠诚和坚强的象征。在唐宋时期,社会风云变幻不定,政治权力斗争激烈,社会动荡不安。许多诗人以松柏作为他们内心寄托的象征,表达出对国家和社会困境的忧虑和担忧。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的“楼”,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现实困境的观察和思考。而“山”和“河”则象征着政治和社会的变幻和无常。在这个诗句中,作者将自己比作坚强的松柏,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不畏困难和挫折。孟郊的《衰松》“终是君子材,还思君子识 ”,体现出来了有能力有抱负的人们对于当世统治者的期待与希冀,描写名人志士忠于报国但自身才能又无法舒展的名言有很多[3]

(三)“松柏”代表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松柏是一种常绿乔木,生长在高山、峭壁之间,经历了风霜雪雨的洗礼,仍然挺立不倒。它们以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姿态,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意象,寓意着追求理想,坚守原则的精神。在唐宋诗文中,松柏经常被用来描绘高尚的志向和品质[4]。诗人们常以松柏为比喻,表达自己追求长久坚定的志向和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松柏的形象常常出现在壮美的山水和高峰峻岭的描写中,与诗人的意志相映成趣,增强了诗作的气势和感染力。松柏还被赋予了不畏艰险、顽强奋斗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能够承受寒冷和风雪的侵袭,还能够屹立于峭壁之间,挺起坚实的躯干,这种特质让人们联想到坚毅的人格品质和奋发向前的精神动力,促使文人用松柏来赞颂那些追求成功、坚守信念的人。正因为松柏代表了守志不阿的高尚情操,它成为了唐宋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隐喻符号[5]。通过描绘松柏的形象,诗人们表达了自己对追求理想、坚持信念和迎接挑战的向往和赞美。同时,松柏也成为了读者心中追求高尚品格和奋斗精神的象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文人墨客视角中松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在不同土壤中存活,并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医药、建筑、照明等领域发乎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因如此,古代文人墨客推崇松柏耐寒常青的属性,借助墓地松柏题材、连理松柏题材或涧底松柏题材等,表达独特的审美情结,亦或象征高洁的人格;亦或象征强烈的忧患意识、亦或象征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的悲与喜。

参考文献:

[1] 王艺菲.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 [J]. 戏剧之家,2021(20):178-179.

[2] 王晓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松柏情结"[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9):19-23.

[3] 许宁. 《论语》君子人格的文化意象[J]. 东岳论丛,2022,43(9):146-151.

[4] 葛艳. 《古诗十九首》中的植物意象及其作用[J]. 北方文学(下旬刊),2019(2):49-50.

[5] 王瑞莹. 传统诗性语境下广西当代意象油画研究[D].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