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幼儿心理学课堂中的运用与思考
摘要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中职幼儿心理学;课堂运用;思考
正文
引言
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幼儿心理学课堂中的运用,旨在通过模拟幼儿在社会、家庭中的典型行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展开心理思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及必要性,探讨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幼儿心理学课堂中运用的原则及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幼儿心理学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
1.1 符合幼儿心理认知规律
与成人相比,幼儿的心理发展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逐渐形成的。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幼儿具有“好动”“好模仿”“求知欲强”等特征。因此,为了能够使中职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使之获得积极有效地学习效果,在教学中需要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认知目标。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一般都比较弱,要想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必须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在幼儿心理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故事、歌曲等形式来开展教学,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能够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就能使中职学生充分了解和学习幼儿心理学科,比如:当教授《幼儿的情绪》时,教师可以将小朋友们喜爱吃糖的经历编成一个小故事,然后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一举两得。又比如,在讲解“观察幼儿情绪”时,教师可以选择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就像以下情境:面对新环境孩子会哭闹;对喜爱的东西却很安静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常见的情绪现象。通过让学生模拟不同的情绪反应,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情绪的理解[1]。
1.2 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与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掌握知识,了解学习内容。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各种手段和工具来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以一种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其快速掌握心理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所以说,情境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这也是为什么它可以在中职教育中广泛应用的原因,在师生、生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互作用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效率,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学生不仅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还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提升课堂的互动性。
1.3 增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对于所学知识在理解和记忆方面都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在开展心理学教学时,教师应注重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实现知识的传授,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例如:在讲授《儿童游戏》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以往的校园生活,并讲述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这些案例,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每种不同游戏类型的特点与表现形式,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对游戏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将游戏视频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方式进行描述。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1.4 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也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中十分关注和重视的方面。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但是由于幼儿心理学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理论性相对较弱,大部分内容都需要依靠实践经验来完成,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将无法有效地开展后续的学习活动。所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来开展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心理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例如,在中职幼儿园开设情境化实训室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幼儿园进行实地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相关知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幼儿心理学课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情境创设缺乏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是情境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而目前来看,部分中职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情境教室,也没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情境,因此,只能凭借教师自身的理解和想象,将一些不相关的事物组合起来形成新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与目标背道而驰,根本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关注个体发展,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课堂上只关注一部分人,忽视了全体学生,导致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2.2 情境过于复杂或简单
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师为了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采用了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的情境教学模式。比如,有的教师将情境设置为在校园里随机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了解幼儿园孩子的日常生活情况;也有教师选择让学生到校外公园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户外环境中的行为表现。这种复杂的情境不但不能使学生很快地适应课堂氛围,还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合理设计情境,既要体现出教学重点、难点,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
2.3 学生参与度不高
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学生,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中职生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学习基础薄弱、对专业不感兴趣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地方,思想和行为习惯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得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无关,从而减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降低了学生参与度。另外,中职学生大部分年龄偏小,自控能力较差,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因此极易受到外界干扰,导致学生无法完全融入到情境当中。
2.4 情境与教学内容脱节
在情境教学法中,情境创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如果将情境设置得太过花哨、夸张,则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印象,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各种情境,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重要性,不能实现通过课堂教学来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的目的。同时,如果一味地追求情境的有趣和新颖,也容易使教师产生一种误解,即只要使用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会导致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此外,还有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过分地追求视觉冲击感,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但却忽略了真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和逻辑顺序,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
三、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幼儿心理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3.1 明确教学目标,精准创设情境
(1)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幼儿心理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情境中获得更多知识信息。此外,教师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并将之分解为可量化的指标,进而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2)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教师可以从多媒体、实物、图片等方面入手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还应关注教学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构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例如,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一课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物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3]。
3.2 结合实际,优化情境复杂度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合理设置情境的复杂度。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学生基本都是一些未成年的孩子,教师要从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情境。中职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设置教学情境时,应尽量简单,让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角色。如在教学“幼儿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情景制作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对于幼儿之间发生冲突该如何解决?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又如在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的故事制作成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含义,并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步骤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3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积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提问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展知识领域。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提升学生对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最后选出最佳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4 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确保情境有效性
(1)要紧扣教学目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与幼儿教师实际工作联系紧密。因此在设置情境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例如:在学习《儿童游戏》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儿童游戏的特点入手,创设一些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促进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要根据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教学情境。心理学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概念众多,关系复杂。当知识点繁多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当重点突出、内容简洁时,可以直接让学生理解记忆。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确保教学效果。
(3)要关注情境的真实性。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心理学理论的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注意营造真实的氛围,避免过于简单或脱离实际的情境出现。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更好地掌握心理学知识[4]。
结语
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幼儿心理学课堂中的运用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探索。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其特点、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对幼儿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然而,教学方法的运用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情境教学法在中职幼儿心理学课堂中的发展,共同为培养优秀的幼儿教育人才努力,为推动中职幼儿心理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冯小燕.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研究——以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教师,2024,(15):126-128.
[2]李琳.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英语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5):85-87.
[3]林箐.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学生关怀能力培养实训课程构建策略研究[J].教师,2024,(13):120-122.
[4]李昌花.中职院校幼儿保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2024,13(12):60-63.
...